农村广场舞社会功能研究― ―以河北省Z村为例

2020-11-24 14:36张艺君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灌篮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广场红色

张艺君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健身形式也逐渐从单调统一向多样自主转变,在此背景下,动作简单、节奏感强、投资成本低、适合中老年妇女的广场舞应运而生。2014年随着一首《小苹果》音乐的发行,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广场舞逐渐进入兴盛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从传统桎梏中解放出来,自发组织并参与了广场舞活动。本文通过调查河北省Z村广场舞开展状况,发现农村广场舞的开展除了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文化交流、继承与发展特色文化等社会功能,因此,开展农村广场舞社会功能的研究,对加快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缘起

在学术用语中,首先使用“功能”一词的是生物学,指“有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命过程或有机过程”[1],这一概念后被引入社会学中。社会学家布朗认为功能是对维持社会结构做出的贡献,是维持系统必要整合的过程,简言之,是指“部分行为对整体行为所做出的贡献”[2]。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村广场舞的社会功能就是参与广场舞的个体或团队通过开展广场舞活动对所在农村社会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广场舞进行了研究,其中多数学者是从广场舞开展现状和广场舞的健身价值层面对广场舞进行了探究,而在对广场舞社会功能层面的研究则比较浅显,不够深入。笔者在对河北省Z村广场舞的开展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广场舞在农村的开展,不仅具有增强个体体质的作用,还具有促进农村社会建构与发展的功能,因此,笔者试图以河北省Z村为例,对农村广场舞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探究,为广场舞在农村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案例选择

河北省Z村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属于革命老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关”的跃峰渠精神深入人心。Z村地处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农作物以谷子、小麦、玉米为主,产量较低,还种植了大量需水量少的花椒树,附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开设有多个矿厂,村内大多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采矿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村内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到城市中买房生活,逢年过节才会回到村内与老人团聚。村内修建有多个寺庙,有奶奶庙、财神庙、胡爷庙等受村内中老年妇女的祭拜,目前的Z村处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交叉路口”。

三、农村广场舞的社会功能

(一)集体情感意识的整合功能

广场舞起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人民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笔者认为,广场舞是由解放时期的秧歌舞、忠字舞逐渐发展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集体主义思想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科技的进步,使每一个个体在不融入集体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生活,农民个体间的关系、农民与政府间的关系都逐渐淡化,这无疑会使紧密的社会结构变得松散甚至土崩瓦解,广场舞作为一种日常健身活动的出现,不仅成为农村妇女重新“回归”集体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农村社会关系结构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社会都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新铸造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一道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3]农村广场舞的开展给了农村妇女们经常聚集的“理由”和“机会”,促使集体意识进行再生产,也间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相继建起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为农村跳广场舞的妇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村内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以及村支部在节日邀请广场舞妇女们参加表演并给予小物品奖励,无疑拉近了进行广场舞活动的农村妇女们同政府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政策在村内的施行。元宵佳节各村都会举行表演活动,这时各村村民就会暗暗比较哪个村举办的更热闹,每村都有的广场舞表演自然也成了比较的重点对象,同时也间接激发了村民们维护、支持本村广场舞队的集体意识。广场舞在推动村内人际关系和谐的同时优化了村内的社会关系结构建设,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

(二)情感与文化的交流功能

1.情感的交流

农村的房屋建筑相较于城市的楼房,大都会有自家庭院,且面积较大,相较于过去人多房子小的特点而言,现在则是形成相反的局面,甚至出现许多“空巢”的现象。当代中国大多数农村依然遵循劳动性别分工,这使农村妇女在家庭中位于劣势境地。男性进行非农工作,妇女不仅要进行农业生产,还要做家务,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如果妇女也出去进行非农工作,又会造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甚至出现道德舆论压力[4]。当家里老人逝世,孩子外出学习工作,于是农村的第三类孤寂群体——“空巢妇女”就出现了。在家庭情感缺失下,广场舞作为一个情感载体适时出现了。作为“留守妇女”,她们以趣缘关系为主要条件,地缘关系为次要条件,形成了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不同的广场舞队,并经常聚集到一起跳广场舞,舞队成员彼此间都很熟悉,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她们有许多共同话题,除了跳广场舞外,她们也会互诉家长里短,广场舞不仅达到成员间的身体互动,还实现了彼此间的情感互动。成员在学习、练习动作时相互指导、互相帮助,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广场舞队的向心力、团结力和凝聚力,成员间私下关系也从熟识变为亲密。从情感交流来看,广场舞促进了集体情感的再生产,这种集体情感替代性地弥补了农村妇女个体在家庭内部情感交流中的缺失,缓解了农村妇女因社会隔离与代际隔阂所形成的孤独无助感,同时也促进了个体家庭内部的和谐。

2.文化的交流

地球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5],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交流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的过程。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用老年机的老年人,生活逐渐的智能化不仅没给这些老人们带来便利,反而给他们带来各种不便,这种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农村的高龄妇女身上,但广场舞的盛行,促使农村妇女从不愿使用智能手机到后来的尝试探索,再到离不开智能手机。跳广场舞时放音乐需要用到音响;学习动作需要从网上搜索、下载视频;为了表演时服装统一,农村广场舞妇女们学会了网上购物;为方便沟通交流,学会使用聊天软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表演,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她们学会了玩快手、抖音,并能够上传视频,实现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互通。农村妇女在广场舞团队中相互探讨交流外面的信息文化,增长见识的同时促进了现代科技文化在农村的发展。

如果说哪种舞蹈的包容性最强,在笔者看来那就非广场舞莫属了,从广场舞的多种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并没有特定的舞种体系限定,这使它有更广阔的文化交流空间。农村广场舞在人的活动及互联网的助推下,实现了多种舞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广场舞队跳的舞种、风格不一,有的广场舞队以红色革命文化舞为主,例如X广场舞队跳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有的跳健身操类型以肢体简单摆动为主的《佳木斯》,还有的舞队跳大众流行舞蹈。同一种舞蹈风格可能会让人产生倦怠情绪,于是一个广场舞舞队也可能出现多种舞蹈风格共存的情况。广场舞是多种舞蹈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这种广场舞文化的交流,也间接推动了农村社会与外部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为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个体健康追求的导向功能

1.心理健康导向

家庭经济条件、农业劳作、自我发展的受限无不给农村妇女带来生活压力,尽管作为家庭主妇的农村妇女努力付出“情感劳动”来取悦家人,但公婆儿女代际关系的变化、夫妻间的情感焦虑仍使她们感到身心疲惫。广场舞这种公共活动改变了个体化时代,改变着当代农村妇女的休闲理念。以劳作为内容的家务活动的拓展并非是真正的休闲,而走出家庭迈向广场则是一种以娱乐自我为主的真正休闲,在这样一种自组织活动中,部分女性找到一种暂时抽离出家庭角色的自我展演方式,在放大的自我中享受仅属于个体的欢娱[6]。休闲娱乐是妇女们进行广场舞的一个主要目的。在农村,闲暇时间较多的妇女们会自发组织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节奏感强的音乐激发了妇女们的参与热情,通过跳广场舞不仅打发了农村妇女无聊的日子,给她们带来欢快的情绪,在休息的空当她们还会通过谈话、展示新学的动作进行自娱自乐。

大多数农村人都喜欢“热闹”,逢年过节村民们就会自行组织表演节目,即使没有参与表演的村民,也会赶去观看,节目中自然少不了妇女们的拿手好戏——广场舞。每当过节、庙会或有什么大型活动的时候,她们会集中排练动作队形参加表演,不在乎有无报酬,只是想通过表演的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现自己。我的一位访谈对象张大姐告诉我“俺都(们)去参加奶奶庙会的表演,就只是中午在庙上吃碗大锅菜;闹元宵表演,大队也只是给俺都(们)每个人发条洗脸巾。咱不在乎这些个,就图个热闹高兴,那么多人看咱表演,给俺都(们)鼓掌,心里就特别高兴。”广场舞的娱乐展演给农村妇女带来一种“心灵按摩”,使广大农村妇女深深爱上这项运动。

广场舞走进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后,便自然成为农村妇女释放压力与情绪的工具。广场舞运动能改善人的情绪,释放内心的不快和郁闷,消除大脑疲劳和情绪紧张,缓解压力,使练习者在动听的音乐与欢快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在参与广场舞表演中,能够体现农村妇女自身的个性与价值,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2.身体健康导向

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时代的变革使农业不再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劳动的减少,使现代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增多,但大多农村妇女闲暇时间会选择聚在一起闲聊或者进行打麻将之类的静坐少动活动,这种不健康的、消极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多数农村妇女日渐肥胖,并引发了多种慢性疾病。

广场舞在引导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迈向广场的同时,也给村民们带去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多项研究表明,经常练习广场舞,既能健身减肥,练就优雅的气质,使农村妇女能够拥有更好的形体美,又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产生强身健体的作用。广场舞的“展演”一般都在室外的空旷场地进行,跳广场舞时需要农村妇女展现自己,苗条身材无疑是表现自我时的加分项,体型粗壮有力不再是农村妇女的标配,对健康瘦体的追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广场舞的队伍中,农村广场舞队伍的壮大,也间接带动农村其他人群健身运动的开展。

(四)红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功能

在乡村的熟人社会中,广场舞的开展过程势必和本土化的传统惯性融合在一起,也必然与本土性在整个社会变迁中的表达相关联[7]。河北省Z村自改革开放来逢年过节都会开展扭秧歌、抬花轿之类的“红色”文化活动。在文化渐渐西化和时尚化的今天,这类农村特有的“红色”文化活动被贴上“土”的标签,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河北省Z村的部分农村妇女则深深热爱着这种“红色”文化活动,并通过跳广场舞的形式将其传承。

1.红色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我国,红色自古以来一直是喜庆、好运等美好事物的代表,过去的人们在隆重的场合喜欢用红色来装扮自己,随着思想观念和大众审美的转变,颜色简洁的服饰成为现代人的新“宠儿”,红色反而被认为是落后、俗气的象征。尽管农村人多多少少也受到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但其依旧把红色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喜庆颜色。广场舞在农村地区的开展,并没有使这种红色装饰文化受到冲击,反而将这种红色装饰文化从一种特定的喜庆场合融入日常展演中。一些广场舞队的农村妇女会专门买大红大绿的衣服跳着属于她们那个年代的舞种,有时头上也会戴红色假花,在她们看来这是喜庆、美的象征,至于红色道具就更为常见了,红色秧歌手绢、红色扇子、红色花篮等,带动氛围的同时,也给观看者带来红色美的体验。农村妇女通过广场舞继承与传播了红色物质文化特有的欢娱意义。

2.红色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时期的新秧歌、忠字舞、抬花轿表演似乎是她们那一代特有的一种红色文化记忆。过去只会在元宵佳节表演一段,在广场舞进入农村后,部分农村妇女并没有盲目跟随潮流时尚,把这种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表演丢掉,而是将其融入现代广场舞中进行展演,深受广大农村人的喜爱。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妇女们会进行《十送红军》《拥军花鼓》这类的带有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广场舞表演,还有的广场舞队会跑到专门的场地进行表演,一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看者,二是表达自己对革命时期军人的爱戴之情。这种带有“红色”革命文化的广场舞表演无疑唤起老一辈以及同辈人集体主义时代的共鸣,同时间接向后辈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思想,以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观念。另一方面,农村妇女们通过跳广场舞,也向身边的人传递着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勇于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念。广场舞成为这群农村妇女一起参加纪念性集会的一种方式,通过广场舞重演过去的红色文化娱乐活动,来再现集体思想,从而使这种农村特有的红色文化活动得到继承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四、结论

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广场舞本身特点和农村妇女自身需求来看,广场舞在农村的开展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广场舞开展的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和继承与发展功能,以农村广场舞参与者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多样广场舞文化的开展与发展,进而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进行。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广场红色
布鲁塞尔大广场
两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红色是什么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红色在哪里?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广场
追忆红色浪漫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