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思考

2020-11-24 14:36平懿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灌篮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俗江西旅游

平懿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江西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理环境特征,随着时光的推移而逐渐沉淀出极具特性、形式古朴、灵活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总体来讲,江西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基本开展于祭祀、驱祟、祈福等活动中,比如舞龙灯、赛龙舟、井冈山全堂狮灯、高安字门拳等等。尽管近年来江西省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极为重视且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予以推动,但是能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记忆点的非常少[1]。因此,针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唯有做好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品牌塑造与宣传工作,才能在让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得到良好传承与宣扬的同时,同样赋能于江西的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江西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表现为宗教性、仪式性和战斗性文化综合特征综合,对完善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江西省境内曲流发达、湖泊众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代劳动人民善于水运操舟,形成竞赛式体育,另外民间“以拳头说话”治理和民众喜强身健体等模式,也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纵观近年来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传统民俗体育参与人群中的女性比例要远高于男性,而且存在显著的老龄化特征;二是大部分群众参与主要以强身健体、充实生活、愉悦身心为目的;三是有10年以上有活动经历的参与者占比最大;四是用于商业演出的参与者占比最多;五是大部分参与者对民俗体育比赛项目的举办情况评价良好。然而,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中,还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太过单一

尽管江西在竞技表演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旧存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太过单一的窘境,除去由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的竞技表演性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以外,还需要拓宽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其内在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推广,而目前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在这两个方面依旧比较欠缺。

(二)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民间力量有限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关注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除了政府方面通过出台政策进行规划与引导,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战略规划以外,还要重视对社会民间组织与企业力量的调动。然而,目前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民间力量十分有限,今后发展还需进一步壮大民间力量,构建起由政府、民间组织与企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三)民俗体育文化空间得以拓展

现如今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竞技表演性发展趋势,同时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逐渐出现非地域化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失衡[2]。此外,因为社会时代、历史背景的不断变换,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空间也逐步压缩与消逝,许多全新文化空间得以开拓与发展。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充分的民俗体育,有生活的地方便会出现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

二、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域特色明显,资源丰富,进而形成了目前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局面。加强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能够让更多江西民众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宣传民俗体育文化而实现加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因此,立足当前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推动其创新发展还需采取如下几点策略:

(一)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

民俗体育文化之所以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由劳动人民创造所得,同时其传承与享用的主体也是劳动人民,已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节日祭祀等活动中,有着乡村性、民间性、大众化的特征,可见不仅仅是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比如,在江西省鄱阳县、乐平市、南昌市新建区、分宜等许多地方,在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赛龙舟大赛;崇义有远近闻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塘武狮”等此类的体育项目。尽管这些地域性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范围并不大,但蕴含的潜力巨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将其当作旅游品牌进行强力打造与向外推介,才能发挥其经济效应。

此外,目前有许多江西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急需地方政府及社会人士合力进行挖掘与深度研究,并且要用现代化眼光审视民俗体育文化,在保护之余做好创新工作。比如,舞龙灯、赛龙舟等项目,均为时代传承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创新地引入时代元素,促使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与现代人的娱乐需求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重视民间联合与交流

近年来,江西省各政府部门对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投入了更多资源,取得不错成效,但是在实践中却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针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政策,同时也未能与其他产业构建体系融合,导致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难以形成辐射效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中,一定要关注与其他产业的交融,唯有形成体系才能支撑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持续性发展[4]。具体来讲,应当从如下几点做起:①根据现代民众的兴趣喜好以及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健身需求,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合理“扬弃”,着重发展精华项目;②根据城乡民众对体育的消费能力水平表现,尽量多开展花费少、占地小的民俗体育项目;③借助节假日,开展群众受欢迎程度高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民俗体育活动;④将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社区、街区建设牢牢结合,引领群众先遇到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中来,利用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丰富节庆文化与群众的日常生活。

除了颁布政策加强引导以外,还应重视民间的联合与交流。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众多传统节日,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应当多利用传统节日契机,在节庆、婚庆、祭祀等活动中开展更多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表演。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扩大宣传范围,促进民间交流。值得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一定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助力群众精神文化建设。

(三)重视民俗体育产业开发,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屡创历史新高,各市县政府部门对旅游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更多资源,同时也认识到了民俗体育文化在地方旅游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过去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由于与民俗文化活动结合不深,导致旅游产业与民俗文化并未深度交融,开展的许多民俗活动项目缺少亮点,再加上管理不善,无法保证民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与地方旅游产业的结合,还要大力塑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利用节假日契机,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喜闻乐见且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

一方面,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定位于旅游品牌。结合江西省特有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点,将能够彰显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定位于旅游品牌,深挖民俗体育文化的潜力,塑造具有个性、内涵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品牌。而旅游品牌的塑造还需重视其发展动力的持续性,所以为了保证品牌内涵的个性与丰富,需要凸显出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感[5]。比如,井冈山地区的全堂狮灯,是一种流传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宁冈县志》记载,“全堂狮子”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已流传十三代。倘若能将全堂狮灯蕴含的厚重历史人文内涵挖掘出来,通过打造个性品牌且赋予品牌特色内涵,便能带给游客更强烈的历史人文感,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多元营销手段扩大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明确民俗体育项目的选择标准,优选出文化价值高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活动作为品牌营销内容。需要保证所选择的项目有一定内涵且被大多数人熟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比如,可将舞龙灯与赛龙舟巧妙融合,以“中国龙”形象对品牌形象予以设计,利用好江西流域众多、湖泊范围广的特点,将该项民俗体育活动上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运动赛事,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或者要求各电视台前来录制真人秀综艺节目,以多元化营销手段扩大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宣扬以及对民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作为民俗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也迎来了发展机遇。立足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去分析其今后的创新发展道路,不仅要做好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从政策方面引导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民间联合交流,同时也要加强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塑造具有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从而推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江西各县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猜你喜欢
民俗江西旅游
江西银行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共享
江西是个好地方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