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供应链:思考与对策

2020-11-27 15:15李桂芳副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供应链疫情企业

李桂芳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089)

2020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国际分工呈现碎片化格局,导致全球产业链分布广泛且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阻滞都有可能威胁全球供应链的运行。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社会对于此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进而全球经济的影响充满担忧,国内各界对中国制造的命运也不无焦虑。

灾难可以放大业已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助于看得更清晰,同时也使那些平时被忽略的问题凸显出来。因此,疫情下,不但要快速反应找到应对之策,应对当下危机;还应厘清思路,深入思考,使其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契机。

2020年中国供应链面临新挑战

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较为开放的外部环境,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分工,成为全球经济舞台最为活跃的部分。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自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稳居10%以上。同时,中国外资流入一直保持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吸收外资创历史新高,排名仅次于美国达1390亿美元,占全球吸收外资总量的1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为1300美元,仅次于日本的1430亿美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制造深深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下行、艰难转型关键时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转型的主要契机。此次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国内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位于全球供应链低端的加工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少企业纷纷倒闭。政府和企业对于位于全球供应链低端的巨大风险已形成基本共识;加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逐步进入转型期。

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供应链的升级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想,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实质就是打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阻碍,改善供需错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了落实十三五规划,2017年,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的目标。

2018年美方多次加征关税以及中方的被迫反击,导致中美诸多产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转而寻求建立新的供应链关系,一些在中国经营多年的跨国公司已经在推进生产及供应基地外迁,中美之间乃至全球相对成熟的供应链模式面临被打散的威胁,原本处于关键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和企业面临更加艰巨挑战。经过十几轮漫长而艰巨的谈判,2019年12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双方都赢得了暂时休战的时机。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艰难爬坡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面临新挑战,中国供应链面临的威胁迅速升级。

有关疫情对供应链影响的不同观点

(一)观点一:“恰恰再次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存在和地位”

近日来,国外媒体与学者对疫情的影响给出自己的分析和预测,如美国CNBC发文《新冠肺炎将影响中国旅游业和全球经济》和《“危机模式”:新冠肺炎使中国的电子制造中心陷入混乱》;福布斯表示,新冠肺炎给奢侈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各大品牌纷纷下调业绩预期;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赫雷罗认为,中国的“停摆”是对全球价值链和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同时,现代汽车开始停产、日产汽车准备限产、苹果公司可能缺货等报道更是见诸媒体。总之,疫情导致的人工不足、材料短缺、交付延迟、物流停滞正在威胁着全球电子信息、光通信设备、汽车、医药、奢侈品等诸多领域全球产业链的平衡关系,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忧虑。

比起这些预测评论,国内媒体的一种观点或情绪隐隐令人不安。一些人沉浸在“世界依赖中国”的自豪感中不能自拔;一些人对国外企业的困难透出些许幸灾乐祸的味道;还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国际社会和跨国公司一定会支持中国,共同对付新冠肺炎这个共同的敌人。

全球化的今天,谁都难以置身事外。事实上,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存在和地位已无需疫情“再一次”证明,中国以其潜力巨大的市场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对各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普遍共识,反而需要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对世界的依赖。当今,国际间企业间的合作是必需的,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国际社会和跨国公司一定会团结一致,无条件地与中国站在一起,也是不现实的。2020年2月7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接受Fox电视采访的时就表示,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回归美国。在中国面临困难之时,美国官员的这种表态显得毫无人情,但也是一句大实话。毕竟无论国外政府还是企业,究竟是理性的,他们主要是根据自身利弊得失做出决策。特朗普总统竞选的最重要承诺之一就是回归制造业,把就业机会带回美国。这位商务部长认为致命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会有助于总统履行这一承诺。美国企业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不会按照美国一些政客的意愿行事,但在中国评估供应链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这次疫情的风险。

总之,这类陶醉于“世界依赖中国”的“乐观派”思想,不但无助于我们清醒认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位,理性分析疫情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我们在疫情的等待中麻痹了头脑,错失变革的契机。同时,过度解析甚至夸大别人的损失,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观点二:“短期影响难撼中国制造地位”

这种观点认为, 尽管此次疫情带来的困难不小,但长远影响有限,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难以撼动。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中国经济市场大、结构全,回旋空间大,加之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推进不断催生新业态和新动能,因而具备足够的韧性。应该说,中国具有潜力巨大的市场和改革开放建立的经济格局,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经验积累,如果政府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发挥作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因为这场突发事件而改变。二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服务链、运输链、信息链最为完整的,汇集了全球大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这种整体优势在世界上是难以替代的。关于这一点,不能笼而统之,还须客观分析,理性对待。当强调工业体系完整这一优势时,有可能忽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核心企业是全球供应链的主体或“链主“,他们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其他成员具有极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全球供应链的“链主”具有两个最重要特征:一是掌握核心技术,可以是生产制造技术,也可以是管理或信息技术;二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或最重要参与者,即他们的技术成为全球标准。因此,那些成为核心企业的都是实力强大、技术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巨头。

目前,中国在许多行业积累了越来越雄厚的技术实力,在有些领域已领先世界,比如高铁、5G、无人机、移动支付等。具有代表性企业有华为、大疆、阿里巴巴、比亚迪、海尔等。但同时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许多领域尚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兴公司事件引起的“缺芯之痛”使我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应看到,尽管已有一批中国企业突破技术门槛,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但因作为后发者在全球标准制定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在引领未来通讯的5G技术方面,中国的华为公司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但在未来5G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还是困难重重。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稳步提升,但可以胜任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还是凤毛麟角。Gartner公布了年2019年度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阿里巴巴成为唯一入榜的中国公司,排名第13位,位于榜首的是苹果、宝洁、亚马逊、麦当劳和联合利华五家跨国巨头,他们获得全球供应链“大师”(Masters)称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还相当被动的残酷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体系齐全这一整体优势的发挥,也正是我们由“大而全”向“大而强”转型期的最大痛点。

(三)观点三:“就怕疫情没了,企业也没了”

国内许多学者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这种忧虑。他们认为我国部分制造业产业生态脆弱,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物流中断,一旦给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威胁,危害将难以逆转。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黄奇帆撰文称“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非典’大很多”,“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比中美贸易摩擦要大的多,并且一旦中断,形成了转移替代,部分行业三十年制造业基础丢了,很难再找回来”。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并非耸人听闻。在工业体系齐全程度、工业产值两个方面,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如前文所述,正因许多领域我们不掌握核心能力,难以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许多企业是嵌入全球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跨国公司存在。这种被动性和依附性,决定了你不是难以替代的。

有时我们过度依赖数字做出判断,往往忽略数字背后的潜在风险。以2019年全球供应链25强榜首苹果公司为例。首先,从供应商角度看。苹果公司全球供应商2019年版显示,占苹果公司2018年的200大供应商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供应商有30家。其次,看这些供货商的工厂的分布。工厂是制造的中心,工厂分布情况可以更准确反映产业链的布局情况。2019苹果公司的200家供应商在全球共有807家工厂,其中383家在中国大陆,比例为47.46%,相较于2018年的45.76%有所提升。然而,数据背后的潜在威胁是,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公司计划去越南设厂,同时富士康在越南和印度设厂并开始生产iphone等消息也不断见诸媒体。

虽然不能说苹果公司正移出中国产业链,但的确出现了一些苗头。而且,苹果并非孤例。以韩国汽车业为例,现代汽车、双龙汽车等车企在零配件供应和组装方面严重依赖中国和日本,但在连续经历了萨德事件、中美贸易摩擦及日本贸易限制事件后,他们逐步改变单一国家依赖的投资方式,寻找多国供应链,或核心零附件的本土生产。2020年2月中旬上海美国商会(AmCham) 访问了109家在上海、苏州、南京及长三角地区有制造业务的美国企业,调查显示近半数企业表示工厂停工已经影响了其全球供应链,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打算将业务转到中国以外。

必须充分认识到,苹果公司等跨国巨头对环境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力,他们的全球供应链具有强大的自我优化和平衡能力。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会不会使跨国巨头们坚定重新寻找供应商念头?是否会加速撤出中国?如果这些念头迅速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的损伤将不堪设想。

对策与建议

对政府的建议,目前,各级政府及部门纷纷出台了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相信会逐渐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有三点建议:首先,应当迅速启动国家层面疫情时期供应链管理机制。不同地区疫情表现不同,疫情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影响不同。目前,中央、地方和企业在防疫和复工方面各有对策,容易导致混乱局面;同时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经营独立性,协调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建立疫情时期统筹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该系统应广纳各方人才,搜集最全面信息,对疫情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并及时反馈各部门,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要积极与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上的政府进行沟通,保持信息透明及时,取得信任和支持,为来自中国的商品和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最后,以战略性思维,统筹疫情管理和经济转型,抓住疫情倒逼的契机,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进行更深刻反思,扎扎实实构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的建议。2020年2月上旬,清华、北大联合调研称,调研的995家中小企业中85.01%的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中国企业如何度过难关?在这里,笔者仅就中国企业如何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有效应对未来风险,提出一些思考:首先,扎扎实实构建自身竞争力,赢得在供应链中的主动性。对于那些具备强大实力、在行业中居领头地位的大型企业,一定要把更多的资源扎扎实实地投向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创新,积极广泛地与国外同行合作,在遵守国际规则前提下争取在核心技术方面有更多突破,在全球标准制定方面赢得支持,争取从全球产业链的嵌入者发展成为组织者。对于众多依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必须专注于产品、质量与服务,“专”和“精”是提升被替代的门槛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小企业对付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其次,增强忧患意识,构建危机预警体系,保持供应链的弹性。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发生,技术和需求快速迭代,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幻莫测,那些传统上被人们视作“突发”的变化日益成为这个时代常态,而超出目前认知的不确定性随时潜伏在身边,只有那些对环境始终保持敏锐嗅觉和敏捷反应的企业才有未来。变化和不确定性是全球供应链的常态,把自己打造成灵活性企业,保持供应链弹性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国际分工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指出,建立基于事件的产业供应链预警体系(Event-Based Supply Chain Early Warning System,简称EWS),这是保持供应链弹性的关键要素。尽快构建和完善危机预警体系,这是此次疫情给企业家们的最重要警示之一。最后,提升国际化水平,实现供应、生产和市场的多元化布局,降低“掉链”风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根本驱动力,是可以全球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多元化地布局产业链,这是保持供应链安全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供应链疫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