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心理发展
——评《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

2020-11-30 04:40白晓丽
心理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化社交青少年

白晓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将当代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被转移到移动网络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社交媒体(如微信),对于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而言,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取向。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信息准入标准缺乏统一性等问题的存在,使青少年对信息价值判断导向更加难以控制,网络的虚拟化也极易淡化青少年的道德伦理规范,容易助长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周宗奎,2017)。此外,随着“低头族”“触屏控”的增多,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中的自拍行为、炫耀行为、积极自我呈现行为,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产生的焦虑、抑郁、孤独等负性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不可逆转,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不可能离开互联网,个体间的交流也不可能离开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而在移动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成长中,如何引导青少年摆脱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青少社会化的优质土壤,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姜永志博士所著学术专著《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姜永志,2019),不仅是一部对移动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进行探索的学术著作,而且也是回应移动社交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提出挑战和追问的应答之作。纵观全书,该书体现了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并凸显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内容系统化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本身并不能构成研究命题,关键是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除了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带来较多积极影响外,它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从积极方面来看,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促进了社交障碍者的社会关系发展,提升了个体的自尊和幸福感,进而促进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消极方面来看,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过度易产生社交媒体使用疲劳,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引发消极的学习行为,且社交网络使用的线上比较也更易导致消极自我评价。正是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在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的“邪恶”角色,使我们有必要让青少年正视可能存在的“邪恶”和“改邪归正”,这体现了本书写作的问题意识较突出。此外,在本书的内容框架和体系上,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作者遵循“揭示问题—>关系建构—>关键机制—>特殊机制—>应对策略”的基本逻辑,在写作中抓住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中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问题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具体来看,本书内容共分八章,可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基本概念、评估测量、现状分析和理论基础等问题的系统化的梳理,提出了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的重要价值,即关键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开发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揭示了青少年社交网络的使用态度、使用动机、使用偏好和行为特征,从社交网络使用的心理倾向性上探究了这一问题,重点在于揭示青少年为何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何处等问题。第三部分作者从人格特质、情绪特征和社会交往三个主要方面,使用大样本调查的方式,构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情绪特征、社会交往等心理变量的结构模型,深入探究了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前因、后效,以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具体影响。第四部分作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提出在移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如何正视和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这一命题,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合的视角开出一剂“良方”,为这一问题的回应画上了一个句号。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如何有效揭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全书,而如何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成为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因而,问题意识突出和注重内容的系统化成为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

2 突出多维视角,注重跨学科融合

国内外研究较少有直接谈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但事实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网络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比前网络时代更加复杂,线上社交的虚拟特性与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特性交织在一起,极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发生扭曲(雷雳,2016)。本书作者除了在研究内容上关切青少年身心发展如何受制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外,在研究视角上还试图跳出心理学单一学科的视域,力求从多学科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纵览全书,可以看到作者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三种研究视角。第一,心理学视角,此视角的研究试图揭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冲动性)、社会交往(如,人际关系、人际信任)、情绪情感发展(如,孤独感、抑郁、自尊)等心理变量的关系,进而通过一定的心理调适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社会学的视角,此视角的研究试图揭示影响个体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社会因素,以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会给个体和群体带来哪些行为改变,进而提高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效应。如,作者在书中使用社会学研究视角提出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内部-外部、现实-网络四象限双维模型,试图通过此模型来解释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动机,以及青少年对社交网络使用内容和功能产生偏好的影响因素。第三,传播学视角,此视角的研究试图揭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中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现实或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而促进个体积极的现实或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作者在探讨相关问题时也试图将上述学科视角进行融合,从多学科多视角的视域揭示何种因素驱动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在青少年人格塑造、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发展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时从多学科多视角视域出发,较好回应了移动社交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提出的挑战。突出多维视角和注重跨学科融合成为本书又一主要特点。

3 突出研究科学性,注重实践应用性

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社会,这种能力的社会化过程伴随着线上与线下两条路径,而且线上与线下社会往交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是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线上窗口,如微信使用能使熟人圈子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也使陌生人能够有机会通过网络社交进入到熟人圈子。线上与线下社交并行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而由非适应性线上社交形成的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成瘾行为也成为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抓住“问题性”这一关键词,本书作者力求在揭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系中,采用科学化的论证和科学化的方法来对这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本书作者自2013 年开始踏入这一研究领域,而当时国内尚没有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进行评估的工具,国外的相关工具主要以Facebook 成瘾问卷为主。本书作者先后采用严谨的心理测量学方法,开发了针对手机依赖的评估工具、针对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评估工具和针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评估工具,这些评估工具的开发为早期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揭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中,作者分别于2013 年、2015 年和2017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工作,累计调查人数达到6416 人。基于大量调查研究,本书分别揭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心理倾向性(包括使用态度、使用动机、使用偏好和行为特征),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青少年的人格特质、情绪特点、社会交往的关系,并构建了诸多关系模型用以揭示各变量间的复杂关系。正是在这样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要求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研究中所揭示出的问题才具有非常高的可信性。

正如前文提及的,本书的落脚点是如何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带来的消极影响,本书作者不但强调研究的问题意识,而且也注重研究的实践应用性。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出发点诠释了本书的实践应用性。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的家庭教育中,主张要依靠家庭教育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积极情绪情感发展;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的学校教育中,主张依靠学校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和媒体素养;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的社会教育中,主张依靠社会教育的塑造功能,塑造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人格、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转变社会教育思路,从围堵向引导转变,从矫正向预防转变。在如何预防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上,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分层管理、协调管理,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社会化发展。可见,突出研究科学性和注重实践应用性在本书的始终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构成了本书的第三个主要特点。

总体而言,本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本书的问题指向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低头族”“触屏控”群体。本书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综合视角对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了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探究了青少年移动网络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评估、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心理倾向,以及青少年人格特质、情绪特点、社会交往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对促进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体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书的出版会促进我国网络心理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将推动更多学者投身到网络心理学研究中来。

猜你喜欢
社会化社交青少年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