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僵硬膝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2020-12-08 07:25郭鹏段广斌董勇勇杨磊波钟进军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下肢髌骨屈曲

郭鹏,段广斌,董勇勇,杨磊波,钟进军

(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对严重骨关节炎患者手术效果满意。老年僵硬膝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临床医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老年患者有多种内科疾患,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病史长、关节严重变形,给手术治疗增加了难度。本院2008年8月—2018年8月共收治35 例(40 膝)老年僵硬膝关节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5 例(40 膝)老年僵硬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5 例,女30 例,年龄60~83 岁。术前膝关节活动度15~50°,膝关节功能评分(HSS)18~56分。假体类型:国产AK公司假体28 例(30 膝),Smith&Nephew公司GⅡ假体7 例(10 膝)。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采用常规的膝前正中入路,可以适当上下延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向两侧游离并牵开皮瓣,延髌骨内侧缘保留0.5 cm切开,髌骨上方在腱性部分切开,髌骨下方胫骨结节内侧缘保留0.5 cm,切除髌股关节之间粘连挛缩的组织,向外翻转髌骨,松解胫骨结节内侧挛缩的组织,屈曲膝关节,髌骨上方的股直肌的腱性组织用小尖刀或粗针头做拉花样松解,边松解边屈膝,同时切断前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切除增生的滑膜组织和骨赘。在髁间窝后交叉韧带止点上方0.5~1 cm钻孔插入T形导向杆,安装远端截骨导向器,截骨时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接着用髓外定位器抱踝行胫骨平台截骨,测量伸膝间隙。股骨远端四合一截骨,如果屈伸间隙不等宽,可进行二次截骨,当伸直间隙较小,可以增加股骨远端截骨;当单纯屈曲间隙小,可减少假体型号或加大胫骨后倾;当屈伸间隙均小,可增加胫骨截骨[1]。但要防止胫骨平台截骨发生过度前倾或后倾,截骨时应该垂直胫骨纵轴。在屈膝位强直的膝关节,可以通过该步骤截骨矫正30~45°屈膝畸形[2]。另要注意软组织平衡,伸直受限时要松解内侧副韧带后束,必要时松解后关节囊,屈曲受限时要注意股骨后髁的截骨和胫骨平台的后倾角,同时松解内侧副韧带前束的浅层和深层结构,注意保持其附着点与鹅足、骨膜等的连续性,并保持内侧副韧带后束纤维和鹅足止点的完整性,把握等量截骨和软组织平衡的原则,使之有良好的伸屈间隙。后关节囊及伸膝装置注入鸡尾酒,植入假体用骨水泥可靠固定。

1.2.2 术后处理及康复锻炼

术后观察引流量的多少,如果引流量多进行正压引流。一般应用抗生素24 h预防感染,有糖尿病的患者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前口服塞来昔布,麻醉时加用股神经阻滞,术中注入鸡尾酒,术后多模式镇痛,静脉点滴帕瑞昔布3 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应用低分子肝素3 周、足底静脉泵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采用肢体被动持续活动练习器(CPM)逐渐增大角度锻炼,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主动伸膝背屈踝关节抬腿练习,伸展滞缺的患者间断用小腿皮牵引治疗,或足跟垫枕髌骨上方压2.5 kg重的沙袋缓慢加压,每天坚持冰袋冷敷减轻肿胀,术后第2天开始适当下地活动等。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6 周、3个月、6个月和1 年定期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每次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临床查体等情况,并复查X线片和炎症指标;观察假体位置、有无松动、透亮线等,进行HSS评分。HSS评分评定如下[3]:评分≥85 分为优,70~84 分为良,60~69 分为中等,≤59 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5 例40膝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0mL,术后随访6~40 个月。35 例僵硬膝患者得到纠正,疼痛感消失,3个月后即可独立行走。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7.5±4.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3,P<0.05)。HSS评分由术前的(31.56±13.28) 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30±12.56)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8,P<0.05)。本组优13 例、良17 例、中等5 例、差0 例,优良率为85.7%。3 例(8.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1 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保守治疗6个月好转,2 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随访痊愈。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 论

研究表明[4-6],膝关节活动度小于50°即为僵硬膝。老年僵硬膝关节患者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据研究[7]膝关节屈曲达90°才能满足正常上下楼,膝关节屈曲达105°才能坐低矮凳。老年患者病史长,膝关节严重疼痛、畸形,通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使老年患者恢复了日常生活,重新回归社会,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3.1 老年患者高危因素的控制

老年僵硬膝患者常有多种内科疾患,术前需全面评估一般状况,重点评价患者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及纠正,为麻醉和手术创造更多安全条件。高血压病患者,若全身情况尚可,无高血压脑病及心肾功能不全,不建议大幅降压,术前应将血压维持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尽可能选择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以降低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肺功能障碍患者,术前应戒烟2 周,适当雾化吸入,口服祛痰药物,行痰培养,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哮喘患者应定期吸氧,用β受体兴奋药解除气管痉挛,也可用小剂量激素。糖尿病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尿糖,全面了解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情况。饮食调控及口服降糖药不佳的患者,临时加用胰岛素治疗,术前血糖控制在9 mmol/L以下,预防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手术当时测量空腹血糖,术中每小时测血糖1次,术后继续监测血糖。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内不能手术,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术前查头颅CT或MRI,术中术后防止低灌注,及时扩容,必要时输血治疗。老年患者输血要积极,对于血红蛋白小于70 g/L,立刻输血;血红蛋白70~100 g/L视患者的病情由医生决定是否输血治疗。

a:术前双下肢全长正位片示双膝关节骨质增生明显,关节间隙消失,膝关节内翻畸形10°;b:术后双下肢全长正位片示双下肢力线正常,假体位置良好,关节间隙对称;c:术前双下肢站立外观像,双膝屈曲挛缩内翻畸形;d:术后半年随访双下肢站立外观像,双膝关节伸膝0°,无内翻畸形;e:术后半年随访双膝屈曲达95°,功能良好

3.2 僵硬膝的处理方法

对于老年僵硬膝患者,术前拍患膝负重位正侧位片和双下肢全长正位片,制订详细的术前计划,手术切口除了和普通的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相同外,还需要适当上下延长切口,边屈膝边松解,切除粘连挛缩的组织,咬除增生突起的骨赘,股直肌腱性挛缩部分用小尖刀或粗针头行多部位戳孔即拉花样松解,此时膝关节被动屈膝满足使用常规切骨导向工具进行操作,完成股骨、胫骨的截骨后,测试伸膝屈膝间隙是否平衡,进一步进行软组织松解,软组织松解后若还达不到要求,伸直位紧张可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增加2 mm后重新测试,若屈膝间隙紧张可进行股骨后髁的骨皮质切除和骨赘的清理,适当增加胫骨平台后倾,松解后关节囊等。安装假体试模后测试关节的屈曲度数、髌骨轨迹和髌腱的张力等。为了获得更好的屈曲度数和稳定性,需要进行必要的软组织松解,包括内、外侧副韧带及髌骨周围的瘢痕组织、股四头肌与股骨之间的粘连组织、鹅足区域的松解等[8]。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术中操作时要轻柔,防止出现骨折,造成不良后果。

3.3 术后康复

入院后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直腿抬高训练,以便术后会用力。术前口服塞来昔布,麻醉时加用股神经阻滞,术中关节周围注入鸡尾酒,术后多模式镇痛等,为术后的康复训练提供保证。股直肌的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伸展滞缺的患者行小腿皮牵引治疗,足跟垫枕髌骨上方压沙袋,术后患膝行冰袋冷敷,CPM的应用,术后适当下地活动等,增加了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获得了较满意的膝关节功能。

猜你喜欢
双下肢髌骨屈曲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全膝置换术中髌骨的处理/HELD M B,GAZGALIS A,SARPONG N O,et al//JBJS Rev,2021,9(9).doi:10.2106/JBJS.RVW.21.00054.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加劲钢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屈曲模式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