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09 08:08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7期
关键词:骨科切口部位

陆 燕

(岑溪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广西 梧州 543200)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1]。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对患者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医院感染[2]。因此医护人员需加强围术期手术风险管理意识,降低院内感染,防止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3]。本文通过对我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和控制SSI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骨科657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43例,女性患者214例;年龄16~84岁,平均年龄(72±12)岁;37例发生SSI;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骨科649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462例,女性患者187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71±10)岁;13例发生SSI,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肾、肝疾病或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运用PDCA管理工具,观察组患者均按照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定期检查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骨科感控护士及手术室感控护士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医院感管理科参与指导、督查小组工作。其中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主要负责进行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感染风险进行干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术中患者感染风险的干预,降低SSI的发生。(2)风险管理重点:根据649例手术患者的监测结果,对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科室、就诊方式,对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通过分析发现III类切口的感染率较高,固此类患者为重点护理对象。

1.3 护理风险管理预防与控制措施

1.3.1 手术区皮肤准备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术前1天予氯己定沐浴,减少身体上的暂居菌。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合格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1.3.2 手术室环境、物品、器械管理

手术室人员流动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易对患者伤口造成感染,因此在手术前应对术间进行消毒,提前净化空气,保持环境表面清洁,保持术间正压,减少术间人员数量以及流动;术中使用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达到灭菌水平。

1.3.3 手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手消方法对SSI也有影响。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和手卫生规范,术者应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出现违反行为立即进行纠正。

1.3.4 患者体温管理

体温过低可导致人体组织抵抗细菌感染能力下降,因此手术室护士应为患者提前预热,控制术间温度22℃~25℃;术中应减少患者暴露部位和时间,注意保暖,如需冲洗、输血等,均应加温后进行。

1.3.5 抗菌药物管理

如需预防用药,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 min~2 h或麻醉诱导期用药。需做肠道准备的患者,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 h,或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或失血量大于1500 ml,术中应当追加抗菌药物。

1.3.6 切口管理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及时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培养结果及患者手术情况,对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SSI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有13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0 %;对照组有37例发生SSI,发生率为5.63%,观察组S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753,P=0.000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649例,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对护理满意534例,护理满意度为81.28%,数据差异明显(x2=134.1352,P=0.0001)。

3 讨 论

控制SSI发生率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确保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条件[4]。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及防控能力是必要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是降低SSI发生的关键。大量临床案例证明,患者发生SSI后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5]。因此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SSI发生率仅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5.63%,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28%,证实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SSI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与控制SSI中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SSI发生率,同时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骨科切口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