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KR管理思想探索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优化

2020-12-12 19:03贺加贝黄海民王明繁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关键高校学生

贺加贝,黄海民,闫 治,王明繁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是指高校学生干部在一定的职责、权限范围之内,通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影响、带领和协调广大学生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属于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系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OKR管理思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要求重点关注管理中的目标与关键结果,将管理工作理解为确保达成组织目标的关键结果分解与实施而开展的工作.近年来,OKR作为传统绩效管理工具的替代者,逐渐被人们所熟悉,[2]也成为近年来被热议的管理工具之一.[3]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日益灵活化、平台化,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也要作相应调整与创新.在高校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上,可借鉴OKR思想进行管理机制创新,思考“导入OKR所需要做出的调整策略”[4],从而尝试提出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1 OKR思想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机制优化与创新的出发点,总是防范、化解原有机制中存在的不良趋势与现实问题.OKR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以“目标+关键结果”实施.[5]以此为视角考察目前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这就要求管理者更注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工作目标、关键结果.但已有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未能更好地贯彻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系列工作的整体目标并促成人才培养关键结果的高层境界,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1 工作目标分散化趋势

工作目标分散化,是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良趋势之一,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干部的管理机制未能较好地围绕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来构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以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来引导个体朝着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成长,并以榜样的力量带动高校全体学生朝着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成长.大学,为育人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必须要与时俱进.[6]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辩证统一标准,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可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在实际中存在着工作目标分散化的不良趋势.这意味着某些选拔、培养、考核学生干部的制度与程序中,实际存在着容许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学生进入学生干部队伍,承担部分管理学生的责任、充当学生榜样的情况.这必然影响高校育人目标的达成,是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工作目标分散化等不良趋势产生的原因.既然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坚持品德与才干的辩证统一标准,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等形而上学的育人目标就不能纳入各类高校管理机制的工作目标之中.工作目标对于实际工作具有引领作用,工作目标一旦出现分散化趋势,实际工作成效自然会出现分散化的不良后果.有研究数据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压力后成长、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显著(t=2.22,3.12;P<0.05)”[7].这说明,就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潜质而言,高校学生干部理应是高校全体学生中的重要培养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中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干部相对更能接受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培养.工作目标分散化不良趋势,体现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如仅仅侧重于培养高校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或者也较为关注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业成绩,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深得学生拥护程度则确实存在关注不足.网络曾频繁曝光“学生干部队伍不良风气现象”[8],此类局限性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新时代各类思潮已经借助新媒体等工具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而原有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未能适时跟进这一时代脉搏与应然向度.

1.2 关键结果碎片化弊端

关键结果碎片化,是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另一弊端.关键结果碎片化,指的是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结果在数量、质量上未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而非超越预期.在实际工作中,关键结果碎片化一般伴随着在关键结果与工作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高校组织的学生干部系统培训,有助于高校学生干部成长.[9]可这一关键结果需要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干部培训能够较好地体现时代要求.但事实上,在对高校学生干部实施3年左右的培养计划之后,只有其中少数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基本能达到新时代育人目标,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另外,有部分学生干部仅仅在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达到培养目标,而在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等方面还不能达到培养目标,仅仅成了品行一般的知识精英.关键结果与工作目标,是生成与预设的因果关系.关键结果属于实践层面的生成,是现实的工作成绩.工作目标属于观念层面的预设,是对未来工作成绩的预期.关键结果与工作目标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键结果与工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于,工作目标能够指导关键结果的生成,关键结果能够印证工作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二者的区别在于,由于现实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实践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存在,关键结果与工作目标之间总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就说明工作目标对关键结果的影响力日益式微,各类问题也随之滋生.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关键结果碎片化,与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碎片化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碎片化”一词,常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文本,体现了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理念.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优化,要沉着应对“碎片化信息弱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碎片化阅读分化意识形态的系统性、碎片化传播降低意识形态的防御性、碎片化舆论消解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四大困境”[10].关键结果碎片化弊端的出现,意味着原有管理机制难以促成关键结果达到预期,存在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2 OKR思想与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之间存在的逻辑契合

OKR管理思想所聚焦的管理目标、关键结果,与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所聚焦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关键结果之间,存在深度逻辑契合:OKR管理思想提出的规范概念和系统实施指导等原则,可适用于优化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高校育人机制子系统的功能.规范概念和系统实施指导等原则作为OKR管理思想的重要管理方法,能够从逻辑梳理层面较好地助力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聚焦共同的管理目标和较为理想的关键结果.作为高校育人机制子系统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采用规范概念和系统实施指导等原则,能够较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干部乃至全体高校学生聚焦共同的育人目标和较为理想的关键结果.

规范概念原则,从认知矫正逻辑出发,可协助防范、化解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标分散化不良趋势.所谓规范概念,指的是运用OKR管理思想让管理对象、管理实施者等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构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需将规范“高校学生干部”这一主体概念作为前提.其一,作为管理对象,尝试将高校学生干部作为管理对象来规范概念,应注重工作目标深度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和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等场域,当然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也不宜忽视.规范概念之后,这会有利于高校学生干部更为普遍地获得与高校育人目标较为一致的成长.“应清晰和深刻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准确地定位教育,回答好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并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标.”[11]规范“高校学生干部”这一管理对象概念,可从认知矫正逻辑出发规范这一群体为“德才兼备的部分准人才”.其二,作为管理的实施者,高校学生干部属于面向高校全体学生的管理者之一,而且是人数最多、工作最具体、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管理者之一.规范“高校学生干部”这一管理者概念,可从认知矫正逻辑出发规范这一群体为“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的传达者和实施者”[12],还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力量”[13].可以说,高校学生干部对全体学生提供的基层管理服务如果不能较好地体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就会消解而不是强化高校全体教师的育人工作实效.这也体现了当前对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制,要能有效引导高校学生干部围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力,要能有效引导高校学生干部注重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这一具体工作领域将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落实到基层,从而拓宽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机制的深度与广度.规范概念原则,在认知矫正逻辑上契合了对高校学生干部等概念进行规范的机制创新需求.

系统实施指导原则,从整体性思维逻辑出发,也可协助防范、化解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标分散化不良趋势.系统性不足,是原有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机制中亟待克服的现实问题.贯彻系统实施指导原则,要求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应尽量促进每一项工作能尽可能达成组织目标.在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管理工具,制度系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正如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高校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4]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离不开对原有机制的扬弃.原有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机制在提升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督促学生干部保持较好的学业成绩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这些均有待保留与传承.更为紧迫的是,要在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中贯彻系统实施指导原则.可采用老师推荐、学生互荐、学生自荐等多渠道,把素质高、能力强、积极服务学生、深得学生拥护的同学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15]并要求参与到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尤其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原有基础较为薄弱的工作领域.系统实施指导原则在整体性思维逻辑上契合了高校学生干部作为“三全育人”组成部分的机制优化需求.

3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优化的具体路径

为更好地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优化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促成在高校学生干部及全体高校学生中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推进让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基层管理力量之一,可尝试借鉴OKR管理思想,削弱工作目标分散化、关键结果碎片化等不良趋势与弊端.具体优化要点体现在融入机制与聚合机制两方面.

3.1 融入机制

优化与创新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并非大规模地删减、增设机构与组织,而是主张在原有机制中融入、渗透与高校育人目标更为契合的理念与方式,在培养、管理高校学生干部时“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16]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要经常测评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班级学生干部群体间的人际关系进行调研.”[17]要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等方面的素质,规避浮于形式的缺陷,适度“以潜在文化浸润”[18].以融入机制尝试克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标分散化趋势,也是落实教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一贯要求.[19]在制定和实施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培养方案、考核标准时,就注意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将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等指标融入其中.

3.2 聚合机制

优化与创新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要推进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在高校学生干部乃至全体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拓展,可在原有机制中借助服务创新、关系构建等工作来聚合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关键结果碎片化弊端,说明了原有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对于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疏离.“学生干部职务管理的精髓在于建立学生干部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学生干部管理的灵活性与机动性.”[20]因此,将聚合机制运用于学生干部职务的变动管理,强化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以有效抵制此类目标疏离或整合失效,从而优化与创新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商业开发的关键环节.[21]与此类似,聚合机制通过调整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干部、普通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来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学生干部与普通高校学生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具有相对的闭合性,处于高校学生管理最基本的层次,存在大量的个人对个人的服务需求,尤其是个别普通高校学生对个别高校学生干部提出的服务需求,如对一些信息的了解需求.高校学生干部提供的服务态度、质量,是高校学生干部提升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的不可替代途径之一.聚合机制可引导高校学生干部在这些琐碎的、具体的实践行为中体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触发力、情境力,显现高效管理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2]全体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干部关系的构建和维护也属于贯彻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群体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成为环境育人中有机的一环,为高校学生干部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榜样.[23]经由聚合机制,高校学生干部可普遍认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中的受拥护程度、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均有助于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益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关键高校学生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高考考好是关键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城固行业系统党建融入社区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甘肃小微企业人才缺失与管理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