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教育理念刍议

2020-12-13 13:24邱伟坛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冰心儿童文学儿童

邱伟坛

(冰心文学馆,福建福州,350200)

近代中国以前,鲜有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冰心曾回忆,她小时候住在烟台,与山、海为伴,恰在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无书可看,只得抱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部头囫囵吞枣,连晦涩难懂的《聊斋志异》也手不释卷。[1]虽然名著中的神怪故事确实令儿童喜爱,但也不是专门为他们而创作。

众所周知,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中,作家的目光纷纷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转向“寻常百姓家”,受众面更为广泛,其中也包括了“儿童”这一群体;由此,催生了儿童文学的萌芽。叶圣陶先生在1921 年创作的《小白船》和1922 年创作的《稻草人》可谓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尽管冰心研究专家王炳根先生认为,冰心的《庄鸿的姐姐》《国旗》等可能引领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先河,或为一家之言;但是,冰心“有意识地进入”儿童文学创作,其《寄小读者》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为经典之作却是毋庸置疑的。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在此后的短短一年内,印发13 次,这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2]

一、冰心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理念主体:孩子

冰心的儿童文学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可以说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的。在她眼里,孩子天真而善良,理应受到尊重与赞美,她说:“我要栽下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3]因此,冰心作品的教育理念,天然地体现出以孩子为主体。此时的冰心虽已成年,但是她能真实地认识和把握儿童在心理上、思维上、审美上的特点,善于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与此同时,由于冰心是有意识地进入儿童文学创作,又必须要超越儿童的认知,正确地引导和启发直至教育儿童。于是,她凭借自己的童年记忆和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利用温婉柔美的语言,用最“孩子化”的语言,最天然形成的“爱的哲学”(即母爱、童心、大自然)来开始构筑自己的思想大厦。

这种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她的写作视角和立场,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将自己视作孩子中的一员——“弟弟们的姐姐”出现的。在《寄小读者》开篇伊始,她即表示:“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4]而这样的写作视角和立场几乎贯穿了冰心儿童文学的全部,直至她八十高龄,大病初愈,仍表示,要“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努力和小朋友一同前进。[5]其次,也体现在她毫不吝啬于对儿童的热爱与赞美,“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6]在之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冰心更是塑造了许多同类型的的儿童形象,并为大家所熟知,如《雨后》中的小哥哥和小妹妹,《陶奇的暑期日记》中的陶奇,《小橘灯》中的小姑娘……他们或憨态可掬,或聪明纯真,或勇敢乐观,这些儿童形象随着冰心的作品一起成为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永恒经典。最后,她深入到儿童心理去,充分尊重儿童心理,并表现相当程度的认同。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独特情感的“人”。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尊重并获得不同程度的认同时,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紧紧抓住他们的心,作品中的教育理念才能首先被孩子们所认同。“小哥哥使用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的光芒。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便去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7]这种对孩子心理极其准确的把握也只有在深入儿童心理之后,才会有如此细腻的描写。

二、冰心儿童文学中教育理念的核心:育人

冰心的二女儿吴青曾说,妈妈常说“教育是教书、育人”,还从小就告诉她,“先是人,才是女人”。[8]类似的话,吴青在不同场合下,重复说过多次。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冰心不仅是这样做,而且也是这样教育着。

育人,首先是做人要“真”,这是冰心究其一生的坚持!年轻的冰心,就曾表示“只是一个字‘真’”,“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的主张。[6]正如巴金在《冰心传·序》中所说:“她要求‘真话’,她追求‘真话’,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她还用自己做榜样鼓励大家讲‘真话’,写‘真话’。”[9]茅盾说:“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是最属于她自己。”[10]冰心以“发挥个性,表现自己”的“真”的文学作为毕生追求,由此形成其作品的一大特点——自传体色彩,如《寄小读者》便是作为“姐姐”写给“弟弟们”的信。冰心在其中四版自序里说:“我的作品之中,只有这一本是最自由,最不可思索的了。”[4]正是这种不可思索,成就了冰心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生活中的冰心也是这样教育着她的孩子。吴青就曾说起她小时候有一次偷吃家里的点心,被母亲发现后还矢口否认,于是挨了打。冰心对她说:“你想吃点心可以找大人要,但不能偷,更不能撒谎。”吴青在担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和海淀区人民代表后,冰心还经常叮嘱她,要坚持真理,敢于讲实话讲真话,还专门写了一副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赠予吴青。[11]

育人,就是做人要有“爱”。“爱”,是冰心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她都在教导孩子要做一个有“爱”的人。首先,是对祖国之热爱。冰心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真挚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在慨叹中国北方蔚蓝的天“是异国他乡所万尝不到的!”[4]孩子们读到这里,无不被她浓烈的思国之情所感染。她更善于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中小主人公的直接描写,来引导孩子们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再比如《寂寞》这篇小说中一口咬定“我只爱我的国”的小小,更是给读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6]

母亲之爱,则是冰心作品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下,与祖国之爱并重的另外一种鲜明的“爱”。在名为《一篇小说的结局》中,冰心通过梦涛写给他母亲的信表示:“但是有两件事,我心中永远不至于模糊的,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母亲。”[6]对于母爱,除了赞美,冰心还提倡感恩:“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6]“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竞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4]

做人有“爱”,在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冰心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用心感受,正如《别踩了这朵花》开宗明义便是:“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12]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更是要求。也是基于这种热爱,冰心建构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6]

文如其人,现实中的冰心一直教育她的孩子爱是相互的,对人如此,对大自然中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也是这样。有一次,小女儿吴青和小伙伴在一起抓麻雀玩,冰心看见后就问她:“天黑了你最爱找谁?”吴青说:“我最爱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的怀抱最温暖了!”冰心接着说:“那你想没想过,小鸟也要找它的妈妈呀!”吴青这才恍然大悟,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去捉小动物了,还把妈妈的话说给别的小伙伴听,要他们也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13]

正如吴青所说:“妈妈教我做人要讲‘爱’字就是要用爱心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爱工作、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11]

三、冰心教育理念的几个特点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任烟台海军军校校长、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海道测量局局长,母亲杨福慈则是一位性格温柔、安静恬淡、能识文断字的文化女性;她的家庭在当时无疑是开明而充满着温暖的。因此,冰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就鲜明地具有某些难能可贵的特点。体现在生活中,作为女儿的吴青曾表示,冰心对子女的教育是超前的。[8]

第一个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她的父亲曾经亲历中日甲午海战,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为被列强凌辱的中国而痛心。有一次,父女二人坐在烟台海边的沙滩上,望着大海,说起好看的港湾,父亲摇头慨叹:“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5]以至于多年以后,当冰心回忆过往,还在说:“我从小,只知道热爱童年所在地,‘我们自己的烟台’。”[7]正是谢葆璋在冰心幼年的这些身教,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冰心的内心深深地扎下了种子,直至贯穿她百年的人生历程;由此可见,身教特别是亲人的身教是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冰心,她的许多学生都来自农村,生活相对困难,冰心便帮他们勤工俭学,挣点生活费和学费;他们毕业以后工作了,冰心牵线搭桥,操心他们的终身大事;等到哪个学生有了孩子,冰心又乐呵呵地帮孩子起名字。吴青常说,她们家几乎是学生的天地,谁有什么伤心事、高兴事都愿意找冰心倾诉。于是,逢年过节或者冰心的生日,屋里总会堆满学生们送来的鲜花。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女儿吴冰和小女儿吴青都先后当了教师。她们也受妈妈的影响,“总是以敬业的爱教学,以真诚的爱与学生相处,学生都愿意听她的课,都喜欢与她交朋友”。[11]

第二个特点则是“美”的教育。冰心的作品在给儿童的心灵以慰藉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勾勒出美丽的场景,陶冶着儿童的性情。于是,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海外的独特风情,洋溢在她的笔下,引导儿童追寻着“美”。请看:“江水伸入田垄,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漾水轻波,树枝低亚。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提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有时远见大江,江帆点点,在晓日之下,清极秀极。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4]

同时,这种“美”与“爱”是有机结合的在她看来,只有充满“爱”的人,才会欣赏“美”,在不懂爱的人眼里,美的事物也会变成丑的。这样的人不懂爱不懂美的人“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6]鲜明的爱憎,彰显了冰心在教育理念上对“爱”和“美”的追求,并且二者是完美统一的。

第三个特点则相当鲜明地体现在《寄小读者》这一系列上,是对孩子眼界和视野的拓展。冰心从赴美留学开始,或因求学或因游历或因工作,时常收拾行囊远赴海内外,祖国名山大川和海外人文风情,她都尽收眼底。她既有这种生活积累,又有意识地将这些介绍给孩子们,她甚至认为儿童“对于勘察地质,开辟边疆,兴修水利,种植森林,修建铁道,巩固国防……都感到强烈的兴趣。”[12]

因此,冰心的作品,除了借助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文笔,行云流水般地描述了各式各样的景致,还有间或出现的历史、文化、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儿童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满足了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达到教育的积极意义。比如,她在《还乡杂记》中对故乡福建的描写,《寄小读者·通讯七》中对威尔斯利校园的描写,等等,无一不是。

第四个特点是读书。冰心曾说:“好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15]在她看来,好的书籍不仅让儿童获取知识,培养情趣,更可以像朋友一般陪伴终身。这从其作品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上,也可以发现冰心的用意。比如,父亲陪嫁给女儿瑛的不是别的,而是一肚子书;[4]为不能上学读书,甚至为此白白断送了生命的女孩——庄鸿的姐姐而落泪。[6]

冰心自幼喜欢读书,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到西方经典文学名著《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述》等,涉猎甚多。她从读书中还得到了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因此,她“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甚至在1986 年因伤腿,闭门不出之后,“读万卷书”更是她唯一的消遣;她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也因为此,她郑重其事地送给孩子们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1]

第五个特点则是“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这是1991 年12 月11 日,冰心来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在看到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她欣然为孩子们提笔写下:“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2004 年,这句话被正式定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校训,镌刻在厚厚的书形石雕上,形成校园独特的一景。“专心地学习”,无须赘述,众人皆知。但是,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当前社会,也是言语上的龙种收获着行动上的跳蚤。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对儿童来讲,“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15]儿童最为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就是游戏,没有游戏,就没有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完整独立的性格。

四、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冰心先生作为儿童文学大师的真正价值——她说“教育第一”,真就是第一,不管你说什么,她都要把你“追”回来,轻轻地、但是坚定地问你:“教育呢?”当她问第三个“教育呢”你便恍然大悟了,对,对,对,在她那儿,教育第一,的的确确。[16]

猜你喜欢
冰心儿童文学儿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寄小读者》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