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化引领,让儿童习作感受诗和远方

2020-12-16 22:34盐城市第一小学孙艳莲
小学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习作儿童小学生

盐城市第一小学 孙艳莲

在小学教育中,儿童作文活动之所以普遍存在“啃咬笔头”“词不达意”“假大虚空”等现象,其根本因素在于“三种缺乏”上:一是由于生活简短、阅历浅陋,儿童普遍缺乏习作之“米”;二是因为师生双方都把它视为“硬性任务”来对待,直接导致作文教与学普遍缺乏应有的“情与趣”;三是教学方法欠灵动,教学评价欠“艺术”,导致儿童作文缺乏“活力”现象。如何从根本上实现“扭亏为盈”呢?

一、以“生活互动”为平台,让儿童作文趋向“地气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儿童作文启蒙中,确实存在“无米之炊”的客观现象,但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慌不择路”下期盼通过“背范文、套模式”进行补救也绝非“根本之道”。人所共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引导儿童善于通过“观察与体悟”来寻找习作之“米”,有利于在生活元素的涵养与滋润中让作文活动不断地走向“自然化、地气化”之路。譬如,家庭生活中的欢声笑语,校园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际交往中的喜怒哀乐,自然中的四季风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所有这些或隐性或显性存在的“变与不变”,既是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必需品”和“营养品”,还是引领他们作文活动的优质资源。

二、以“读写联动”为平台,让儿童作文趋向“根本化”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叶圣陶这一饱含辩证事理的信条式著名论断,既是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的根本之道,又是实现“积累与积淀”、攫取读写双赢、引领儿童作文走向常态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引导儿童善于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联动”活动,非常有利于在“积学储宝、酌理富才”中把他们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以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例,通过第一单元《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学习,学生可同时获取“同类对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第五单元《太阳》《松鼠》课文学习,学生可从中习得“列数据、作比较、举实例”等说明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趁热打铁、学用结合,这种“读写联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体验推动”为平台,让儿童作文趋向“贴心化”

儿童群体不仅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心态,他们的智慧还多出自“手指尖上”。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为小学生提供自主体验的更优环境和更多时空,在积极迎合“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从“情绪智力”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各自途径,如书刊、手机百度、多媒体下载等,多方寻找并阅读有关圆明园毁灭前、毁灭中和毁灭后等历史资料。到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让他们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分享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就各自所得开展“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活动。这种建立在“自主体验”下的作文活动,难道不够“真实贴心”吗?

四、以“激励促动”为平台,让儿童作文趋向“个性化”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儿童作文活动来说,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激励、唤醒和鼓舞,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小学生展示“批注式阅读”笔记、“习作素材资源库”等过程性成果,在相互促进中不断放大“以赛激趣”效应;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语文“阅读与习作”展示与评比活动,从中评选出不同类别的作者和作品,努力营造“创优争先”的读写互动氛围;三是善于把“教师批阅”与儿童“自主修改”(包括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相结合,把“教师评学”与儿童“自主评价”相结合,把对作文的“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把“综合评价”与“亮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不断弘扬儿童作文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小学语文教师善于以“四化目标”为引领,坚持以“四动平台”为促进,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持之以恒,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把儿童引向“诗和远方”的善思乐作之路。

猜你喜欢
习作儿童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非常小学生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