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历练语文能力

2020-12-16 22:3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爬山虎动态预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周 丽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整体状态的把握,在预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动态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读文本,把握学情,彰显出自身点拨与引领的导读效能,在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效果。

一、基于学情,借力原始经验生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中的目标确立、内容研制、策略遴选都应该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础,在学生内在认知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关注,就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内在的原始需求和基础的认知经验储备,将教学的着力点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意识。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教师所设立的教学重点就是依托单元的语文要素,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预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广泛的预测策略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在学习前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所形成的预测经验,紧扣课题进行预测,紧扣故事情节的发展规律进行预测,紧扣教材当中的插图进行预测。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再结合这篇课文故事的特点,从中发现可以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行预测,这样不仅完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预测方法,达成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点拨,借力教师引导生成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忘却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点拨和引导功能。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编选了《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这两首诗,由于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再加上都以望字切入,教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就可以从整体上以关注统整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到这两首诗写作方法,教师则充分发挥自身导读和点拨的效能,引导学生先从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入手:《望天门山》重在表现景点的雄伟壮观,而《望洞庭》则重在表现景物的优美宁静,不同的特点风格,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相同吗?这一问题的引领与点拨,将学生的思维迅速从文本的内容转向了写作层面,他们纷纷发现为了展现雄伟壮观的特点,诗人李白着重运用动词来展现特点,《望洞庭》的诗人刘禹锡为了展现洞庭湖的优美宁静,着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色的特点跃然纸上。

学生之所以能够形成从内容向写作层面的过渡,教师所设立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从而使其将文本的探究引向了新的层面,形成了丰富的动态生成。

三、彰显自主,借力主体地位生成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要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落实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当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释放,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越加丰富而立体。

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春晚》这首诗,就刻画了一位调皮可爱的儿童形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充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紧扣诗句当中“横牛背、信口吹”等关键性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这样的状态中,学生则纷纷与自身的生活进行联系,想象自己曾经在生活中调皮玩耍的场景,不断丰富和细化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的画面,使得原本简洁的诗句变成了丰富的细节化的语言描写,让学生的内在认知变成了丰富的动态生成资源,从而强化了对诗歌中牧童形象的体验。

四、合作探究,借力相互唤醒生成

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构建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运用学生内在的不同智慧,相互激发,唤醒学生的内在思维,从而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动态生成。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文本描写爬山虎脚外形的语句,绘制成为一幅图片。在这一过程当中,孩子们有的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有的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的拿起画笔将文字转化为图画。不同的学生分别承担起了不同的任务,也彰显出了自己的不同特长,他们对文本语段中关键词语的捕捉与理解,为绘制图片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脚的特点,他们就能合理地运用文本的语言信息。

真正高效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将自己所有的认知全部灌输给学生,也不应该是学生在原始认知的状态中原地踏步,而应该在教师引领和学生的相互促动之下,形成全新的认知,真正将动态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猜你喜欢
爬山虎动态预测
无可预测
国内动态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国内动态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国内动态
动态
爬山虎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