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以《牧场之国》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

2020-12-22 12:49朱惠慧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贵妇人牧场荷兰

情感与审美是散文的主旋律。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基于体裁,关注文本,立足学生,深入浅出地解开散文的美学密码?如何引导学生获得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笔者以《牧场之国》一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一、情感导入,开启课堂的语境之美

《牧场之国》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本文特有的牧场“境域”很美,然而离学生的生活却很遥远。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使其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荷兰。上课伊始,笔者鼓励学生:“老师这里有几段关于荷兰风光的视频,但还缺少配音,谁愿意尝试?”此时,课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牧场、纵横交错的运河、膘肥体壮的羊群、自由驰骋的骏马、大小不一的风车、万紫千红的郁金香。画面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促使学生很自然地进行表达。伴着抒情的音乐,学生的描述异常丰富。这样的安排,不仅在整体感知上提升了境感,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还为开启一段美好的阅读历程奠定了情感基础。同时,从情感酝酿到情动辞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生长是可视的,其表达的逻辑性、生动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深入文字,探寻散文的表达之美

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王荣生教授说过:“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教学《牧场之国》一课,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探寻表达之美。

(一)感受散文的“结构美”

《牧场之国》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贯穿全文,在优美的表达中呈现出严谨的顺序之美、层次之美。这种美感既有整体、宏观上的构建,又有局部、微观上的巧妙布局。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一边读通课文,一边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不难发现“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以及作者从白天到夜晚的写作顺序,还有学生发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在全文反复出现了四次。此时,笔者乘机引导学生关注这四句话的位置,并提出问题:“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密码,那就是关键语句前后照应形成线索,使全文浑然一体,并初步体会了反复吟咏、强化抒情力度的表达效果。

(二)领悟散文的“语言美”

《牧场之国》一文之美,不仅美在章法结构,还美在其语言的精美与句式的独特、和谐。再读课文,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上文提出的问题,找一找作者依次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概括出“牛群吃草”“骏马飞驰”“牲畜同乐”“夜晚宁静”四幅画面,并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到“真正的荷兰”具有美丽、宁静、自由、和谐的鲜明特点。其次,笔者指导学生对关键语句进行对比阅读,使其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并通过朗读来展现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下的荷兰之美。再次,笔者抓住对“又是一片寂静”“工人挤奶无言”“牛脖铃铛无声的安详”“车船过后更加宁静”等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感受傍晚的荷兰是宁静的,作者的描写更具有层次之美。在反反复复的读、品、思、悟中,学生通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互交融的描写方法。最后,晚霞消失,“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构成一幅静谧的静态画,而“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又给这静点缀了动之美。学生再次领悟,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彻底的“动”,二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的荷兰”。

三、想象补白,激扬学生的思辨之美

散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形散而神聚”。通俗来讲,就是每篇散文都有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或鲜明的情感取向,有些只是被作者故意“藏”起来,需要读者抓住关键词句用心体会,如此方能领会其用意与情感。《牧场之国》一文中,作者对牛、马、羊等动物的描摹,如“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成千上万的小鸡……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等,可谓用心至极,别有一番情趣。为此,一场关于“贵妇人”“家长”“主人和公爵”的形象及“这样的拟人、比喻的表达效果如何”的讨论由此展开,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贵妇人在西方国家才有,她们一般有着怎样的形象?

生1:贵妇人一般都是仪态端庄、举止优雅、很有教养的。

生2:胖胖的。

师:以显示她们生活的富足,还有呢?

生3:很有钱。

生4:穿着貂皮大衣,走路的姿态很优雅。

生5:走起路来脖子梗着,目光很自信。

师:你能不能学一学她们走路的样子?

学生模仿表演。

师:再想一想,作者用这样的拟人有何用意呢?不妨展开想象,牛犊在做什么时可能会最像贵妇人呢?

生6:牛犊走路的模样不慌不忙,就像贵妇人。

生7:牛犊吃草的模样也很优雅,慢条斯理,细嚼慢咽。

师:吃相优雅,不会争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为荷兰有足够的食物,这里水草丰美,它们不需要争抢。

师8:大家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牧场,为什么唯独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呢?我想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在深度学习的场域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言说自然也是自由的。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上交流虽切入点很小,却能顺畅地带领学生遨游在语言情境中。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咀嚼,展开想象,便能读懂作者的所言所感,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从而领悟文本语言的精思妙义,享受阅读之美。

四、融入情感,挖掘生活的价值之美

散文意境深邃,抒情性强,注重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本文的作者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他运用了大量拟人化的描写和排比句来渲染情境、表达情感,为读者展现了荷兰美丽宁静、自由和谐、悠然安闲的独特风情。这样的文本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呢?笔者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

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美丽、自由、和谐的王国呢?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生1:“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这里有独特的环境,没有谁会阻挡它们自由驰骋,这些都造就了真正的荷兰。

生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动物是草原的主人,它们不会被任何人打搅,才造就了荷兰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独特景观。

生3:“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说明白天这里根本就看不见人,说明人们与动物、与自然相处得非常和谐。

生4:“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里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人与自然、动物相处得十分和谐。

师:和谐,源自尊重!是的,人对动物、对自然的尊重,创造了真正的荷兰。

这一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心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由物到人、动静结合的写法,感悟荷兰牧场的美,以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正契合了本单元“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的人文主题。本课的教学,从“景”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尊重”。至此,荷兰的“牧场之国”为学生的生活赋予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综观小学统编教材,其中有不少语言优美和情感真挚的叙事、写景、抒情散文。它们短小精炼,或托物抒怀,或景中寄情,或叙事寓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方能正确地解读文本,从而引领学生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味,使其经历一次次美的历程。

猜你喜欢
贵妇人牧场荷兰
凡·高
海上牧场
贵妇人像与巨石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下跪
叮当牧场
赞美的理由
Gift Horse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