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时代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
——以茶学专业为例

2020-12-22 06:43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茶学双一流茶叶

孙 萍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市场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致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相融合,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置于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从而使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切实实现及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双一流”对地方高校教育所提出的建设目标中,我国教育部门确立了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战略实施渠道,使高校更加明确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实效性与有效性,探索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和新目标,进而使地方高校在满足教育创新需求和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质量,让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进而在宏观层面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奠定基础,使教育和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完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1 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基本目标及任务

根据国务院所颁布的《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建设方案》能够发现,我国教育事业要想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并创新育人体系,就必制定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的内在联系,将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繁荣浮现的抓手。而地方高校要想贯彻落实“双一流”的构建目标,则需要对其建设具体的“任务”及“内容”进行系统化、多维化的认知和分析,明确“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内容。通常来讲,“双一流”构建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向。首先是师资队伍的构建。地方高校应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凸显人才在教育事业中的功能和作用,彰显高层次人才发展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从而在培养或共建一流科学技术任务、一流学术人才团队的过程中,实现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培养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在教育规划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人才所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出一批具备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优秀人才,使我国更加从容地应对经济新形态对社会各领域所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推动并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再次是增强科研能力,地方高校的科研方形应以社会需求、国家战略及宏观经济为导向,通过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革新科研组织的研发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科研机构处理重大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力量,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层次逐渐接轨国际水平,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质量。然后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嵌入核心价值观于专业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文化育人的基本举措,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以此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切实文化自信对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最后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提升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我国产业转型中的应用效率,凸显资源创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地方高校切实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相融合,切实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目标。

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实价值及必要性

2.1 有利于满足地方高校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能够为地方高校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提供条件、奠定基础,使教育事业更好地衔接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通常来讲,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主要以培养青年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智力价值为目的,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实践性人才的目标。因此地方院校在构建和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的技能和知识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障,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又是决定其步入社会后的选择依据,因此地方高校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对青年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将决定其发挥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质量,而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高校在构建“双一流”高校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培养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切实地强化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真正地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功能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可以说,创业教育是种延伸并强化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切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型及创新型人才。能够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诉求,使高校更适应社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要求,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所以,在宏观层面上,地方院校应深化专业教育,并拓展和丰富创业教育对高校专业教育的影响,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真正地结合起来。

2.2 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新形态背景下,我国社会各领域面临着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重组所带来的挑战,并且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使社会团体、企业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法,努力创新出能够适应经济新形态的产业模式。而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层面上,我国要想提升经济建设质量,探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将传统的低端生产转变为高端制造,将资源采集转变为科技创造,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视域下,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提升经济实力,构建全新的经济形态。而科技创新的基础源于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及企业发展,只有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切实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科技型、实践型、专业型及创业型人才,使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创业实践中,激活我国的科技研发活力,调动企业参与科研活动的激情和热情,进而为我国构建科技强国、科技大国提供条件,奠定基础。而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在新时代的影响下,逐渐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实践型人才的诉求,从对普通型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科研型的诉求,而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高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出能够切实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型、实践性、专业型的优秀人才,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高校教育与学生就业方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质量,满足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

3 茶学专业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中的发展问题

茶学专业属于生产类专业,拥有茶学、食品科学及生物科学的基本技能、知识及理论,能够培养在商贸、工业、农业等部门或领域中从事与茶学相关的科研与教学、管理和经营、开发与推广、设计与技术等工作的优秀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茶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茶文化推广、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叶审评、茶叶加工、茶叶生产、茶树栽培等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茶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等理论知识,接受茶树栽培、茶叶营销及生产等层面的训练,具备从事茶叶营销、生产、销售及文化推广等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茶叶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却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

3.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然而在我国,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难以贯穿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难以切实地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且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中,没有真正地根据授课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构建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育范围有限,仅仅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理论为主,过于注重创业教育的理论化和学术化,难以使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通常来讲,茶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注重茶叶栽培、生产、营销、推广及茶文化技能的培养,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能够发现,我国56%的茶学专业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过于强调学生对企业管理、运营理念、财务管理及创业精神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将专业教育的技能和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致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在“双一流”建设层面,部分地方高校难以结合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及成果转化的构建需求,创设创业课程,致使“双一流”建设依旧停留在专业教育层面,严重影响到地方高校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

地方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存在明显的“存量不足”问题,专职教师规模不足且专职教师中拥有企业管理、经济学、心理学及从业经验的教师凤毛麟角。由于茶学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授课能力和基础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在茶叶产业中创新机制、创新理念、传承文化,汇聚力量。然而由于我国地方院校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及创业起步较晚,导致院校在师资队伍构建中,缺乏经验和方法,进而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难以切合茶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需求。虽然部分地方院校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活动中,但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授课教师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导致茶学知识、技能难以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应用,使得学生无法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茶叶行业发展及茶企创业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导致茶学专业的创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科研型人才。而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背景下,教师很难在双创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难以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创新茶树栽培、茶叶生产及茶叶销售的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

3.3 缺乏科学的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平台是地方高校茶学专业深化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高校的科研力量有机地融入到创业人才培养及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使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我国地方高校的茶学专业却存在“创业实践平台”规模不足的问题,不论是“高新合作创办”的创业园,亦或者地方高校独立创建的孵化基地,在规模和体量上都难以满足茶学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需求。且现有的创业实践平台难以结合茶企的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及盈利体系,无法吸引优秀的茶企入住实践平台,进而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实训学习质量相对低下,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内容,良好的创业体验。此外,由于我国茶学专业拥有较为宽阔的市场前景,能够在茶叶销售、加工、育种、栽培及茶文化推广上培养出切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由于缺乏创业实践平台,致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地融合,严重影响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导致高校无法为我国茶叶产业输送出大量的,优秀的复合型、实践型及专业型人才。

4 茶学专业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4.1 建立“创业+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首先应明确课程内容和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在茶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和渗透创业教育知识及理念,采用“X+创业”的理念,由授课教师或专业教师与实践教师合作负责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引导,从而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得到有机地融合。通常来讲,“创业+专业”课程体系并是非将创业课程简单地融入到茶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而是在明确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切合茶叶人才的发展要求,创设出相应的,切合专业教育发展特征的创业课程,从而使创业实践、知识、技能及创新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茶学专业教学的学分体系和教学计划中,使茶企管理、茶叶营销及茶文化推广等创业课程真正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首先,茶学专业教师应与创业教师建立稳固的协同育人关系,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及方法,随后根据专业教育的学科特点,将创业知识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譬如在《茶树栽培与育种学》中,教师可以从生产型茶企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架构的角度出发,阐述茶树育种和栽培的过程,使企业理念、管理方式及营运手段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其次,创业教师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为抓手,从专业教学的层面分析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习惯。最后,根据专业教育的节奏及内容,合理划分创业教学内容,使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内容及方法,完善地方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此外,在教材体系层面,茶学专业应结合“茶文化与贸易”、“茶文化经济”及“茶艺茶道”等专业要求,系统整合《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农业生态学》、《遗传学》、《茶叶加工学》等基础知识,将创新创业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与时俱进,切合实际,使教师在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更全面、更有效、更充分地为学生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4.2 构建“专业+创业+创新”师资队伍

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地方高校切实“双一流”建设的内容及目标,明确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引进一批拥有创业和专业知识的,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亦或者加强教师培训,通过进修学习、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敬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茶学专业应指派优秀的创业教师或专业教师定期到茶企的生产、经营、推广及策划岗位学习,使教师担任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及茶文化推广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引进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创业者及企业家,作为专职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然而在地方高校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以技术专家、企业家及创业者为引领,带动专职教师学习和掌握茶叶生产、营销、评定及茶产品设计等知识,使教师在茶企专家的带领下,不断丰富知识、磨练本领,以此为茶学专业的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地方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激励制度及惩罚机制,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地方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手段,在师资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务必要将科研型、创新型、实践型、专业型、创业型教学人才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关键,务必要从国家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此使学生教育和经济发展真正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3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应积极促进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进程,增强校内外创业激励的构建力度,努力形成以“协调发展”、“自主实践”、“能力训练”、“兴趣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地方院校可参考我国知名院校的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模式,构建出“创业园”、“创业中心”及“创业工作室”三级联动的实践平台,使茶企在高校创业实践平台中,充分地发挥人才培养、资源供给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功能。其次,要通过构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模拟竞赛、职业规划、创业社团等方式,丰富创业实践形式,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得到发展。再次,联合茶企构建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深入到茶叶生产、制作、加工、检验、贸易及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使其掌握茶叶品质的鉴别能力,拥有茶叶审查、检验、营销的技能,具备农业基础知识及了解与茶叶和农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及方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与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规范人才培养体系,确定校外实践方式及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及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巩固专业教学知识,掌握创新创业方法,充分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及专业技能。最后,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办模拟公司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更充分、更好地把握茶企的岗位职责和运营项目,进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和成长。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构建全新的创业实践机制,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及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5 结语

“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地方高校要加强师资建设、科研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建设为指引,切实培养出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专业型的优秀人才。而这便需要地方高校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延伸,使专业教育成为创业教育的支撑,进而发挥创业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茶学专业在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以师资建设、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出校企联动、科研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推动我国地方高校的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茶学双一流茶叶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便携式茶叶
中国的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