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SA抗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联系的研究现状

2020-12-24 03:18张竹何敏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4期
关键词:唾液腺补体淋巴细胞

张竹 ,何敏华

(1.大理大学 临床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0 引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yndrome,PS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及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除口干、眼干外,还可累及皮肤、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关节肌肉等多个系统和组织。目前该疾病无法治愈,只能治疗,因此早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和提高PSS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可改善PSS患者的唾液腺功能,减轻疲劳,减少腺外表现,尤其是在病程早期开始治疗时,这也强调了在病变器官和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之前早期诊断以确诊PSS的重要性。本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抗SSA抗体作为PSS的诊断性抗体,与PSS的临床表现紧密联系。抗SSA抗体参与了PSS的发病机制,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平均6年可以检测到,在病程中比较稳定,更多的出现在伴有内脏损害的PSS患者,不仅有助于PSS的诊断,也代表了不同的临床类型。本文总结了抗SSA抗体与PSS临床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并将其相关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抗SSA抗体与PSS

1.1 抗SSA抗体与PSS的相关作用机制。抗SSA抗体是PSS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是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紊乱而产生的免疫球蛋白。SSA抗原为核糖核蛋白复合物,是由52KD和60KD两种多肽和一组小细胞质RNA即hY1-5RNA组成,其中Ro60作为RNA伴侣,而Ro52具有E3连接酶活性。SSA 抗原主要存在于细胞胞质内,也有小部分存在于核周区及细胞质内。在PSS中,抗SSA抗体的敏感性较高,阳性率为50%-70%,是PSS最常见的自身抗体。研究报道,PSS患者在抗SSA抗体阳性的情况下更易出现口干,此时唾液流率低,认为抗SSA抗体可能导致唾液腺损伤[1]。相关机制可能为自伤抗体沉积于唾液腺进而介导唾液腺损伤,诱发口干,而研究证实,抗SSA抗体本身就是一种损伤性自身抗体。因此,认为抗SSA抗体可能与口干相关。关于PSS合并血液系统受累,PSS患者在抗SSA抗体阳性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其机制可能是抗SSA抗体吸附在粒细胞表面,固定并激活补体,导致粒细胞破坏[2];有研究表明,PSS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血液中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以及向周围池转移减少而引起的;也有学者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指出,抗SSA抗体有可能为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损害的标志性抗体。而淋巴细胞减少也可能与抗SSA抗体有关,研究发现将神经精神性狼疮病人淋巴细胞分离并使用含抗SSA抗体的自身血清培养后,凋亡率增加,故认为淋巴细胞凋亡可能与抗SSA抗体有关。综上,认为抗SSA抗体与血液系统损害有关,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PS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自身抗体被认为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第二重要机制[3]。有研究指出抗SSA 抗体阳性可作为PSS出现神经系统严重损害的预测因子;也有研究指出与非感觉共济性神经病比较,PSS相关的感觉运动性神经病的抗SSA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因此,认为抗SSA抗体可能与神经系统病变有关,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关于PSS合并肺间质病变,抗SSA抗体容易导致实质性脏器的损伤,滴度增高时容易出现肺间质性病变[4];并且容易发生系统性损害,产生严重的肺间质性病变,故可以用于预测PSS的肺间质病变,提示抗SSA抗体可能与PSS肺间质病变有关[5]。因此,PSS患者出现抗SSA抗体阳性时,应及早行肺高分辨率CT检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关于PSS合并肝损害,多个研究示PSS肝损害患者中多数抗SSA抗体阳性,且高滴度的抗Ro-52抗体与RF阳性、肝脏和肌肉受累、唇腺活检阳性显著相关。而有研究通过对PSS肝损害患者进行肝穿刺中未发现有抗SSA、SSB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因此,认为抗SSA抗体可能与PSS肝损害相关,抗SSA抗体阳性时,仍需警惕肝损害的发生。关于PSS合并胎儿受累,患有PSS的母亲体内自身抗体对胎儿心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抗SSA抗体可经胎盘累及胎儿心脏,导致心脏结构或心律异常;抗SSA抗体阳性的母亲首次妊娠时,约2%的胎儿心脏受累,而再次妊娠时,高达12%-20%的胎儿心脏受累[6]。研究发现,母亲抗SSA抗体阳性,还易导致胎儿心脏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和房室传导阻滞,与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心肌损伤有关[7]。因此,对于抗SSA抗体阳性的母亲,产前需对胎儿进行心脏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尽可能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警惕新生儿狼疮的发生。关于P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认为与自身免疫异常、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在组织学上,甲状腺与PSS常易累及的腮腺和唾液腺有相似之处,都有活化的T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表达HLA II类分子,克隆B细胞扩增,说明甲状腺疾病与PSS的发生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有研究指出甲状腺疾病可能会导致抗SSA抗体阳性率的增高[8],PSS患者中抗SSA抗体阳性率随甲状腺疾病发生率的增高而增高,提示抗SSA抗体阳性者更需关注有无甲状腺疾病。因此,抗SSA抗体阳性是否有预测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抗SSA抗体阳性时仍需警惕甲状腺疾病发生。关于PSS合并补体下降、RF异常,郭亚平等[9]发现,抗SSA抗体阳性与补体C3、C4降低及RF升高具有相关性,而低C4水平又与系统受累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补体降低的机制可能为PSS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并大量消耗补体,引起低补体血症[10]。

1.2 抗SSA抗体与PSS临床联系。抗SSA抗体与PSS的临床表现联系紧密,可能与出现唾液腺功能损伤、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神经系统损害、胎儿房室传导阻滞、胎儿心脏结构改变、新生儿狼疮、肝脏损害、肺部受累、平滑肌受累、唇腺活检阳性、RF阳性、补体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相关。

1.3 抗SSA抗体与系统性损害。PSS患者可同时合并多器官受累,相对较少的研究探讨了自身抗体与腺外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特定的自身抗体与特定的腺外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曾有研究报道,PSS患者抗体数量与腺体外器官受累数量有关,抗体数量越多,腺体外器官受累数量越多 ,与2个自身抗体相比,大于2个自身抗体的患者出现更多的腺外器官受累。而抗SSA抗体、抗SSB抗体与PSS患者的系统性损害密切相关,既反应了疾病的受累范围和程度,对病情的临床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抗SSA抗体的存在与更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且是腺外器官受累存在的最强预测因子。其机制可能为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B淋巴细胞高反应性,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随着B淋巴细胞活化越多,机体免疫损伤越重,进而导致多器官损害。目前对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与系统性损害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研究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2 结论

抗SSA抗体作为PSS的诊断性抗体之一,参与了PSS的发病机制,对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抗SSA抗体阳性时,需警惕PSS的发生;确诊PSS后,根据抗SSA抗体是否阳性,预测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早监测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目前关于研究抗SSA抗体与PSS临床联系的报道不多,其中大部分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现更多的关联性,为PSS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唾液腺补体淋巴细胞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 治疗后唾液腺功能变化的诊疗进展
131I 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辐射损伤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补体系统表达的影响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