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定
——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

2020-12-31 03:50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龚敏芝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本课维度学科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龚敏芝

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主题。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推动是关乎素养落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如何选择?如何表述?如何避免之前“三维目标”落实时的机械与空洞?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目标设定的前提:回归课堂教学的原点

无论课程改革提供怎样新的话语体系和范畴,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可以简单问自己:我所教的这一节课除了考试之外能带给学生什么?或者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走了好远,走得好快,但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实际上,任何教育的目的最终都是回归人的,是以培养人为最终目的,现在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恰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到这一课,课堂教学的原点是什么?笔者想还是要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本节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选官制度。学习这样繁杂的制度演进,除了能够获得过往的历史知识之外,从人的发展来讲,我们还要追求什么?吴宗国先生曾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政治智慧,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白钢先生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前言部分也提道:“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机构的设置、撤并、裁剪,或调整、改造,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历代政治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国家机构的设置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造,既体现了政治分工精神,又贯彻了相互制约的原则……”由此观之,本课的教学应着眼于“智慧”二字,师生一起去体会和感悟古人在应对复杂的国家管理事务方面的探索,并感受制度流变背后的复杂与无奈。或许这样的“了解之同情”,这样体悟的“智慧”,不会随着历史知识的遗忘而遗忘,而是内化为对现在以及未来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思考。

二、目标设定的基础:学情

上述目标的确立或许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关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归宿。研究者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分析。”本课是高一阶段的新授课,因为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学情都会有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情的分析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简化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甚至简单地从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去分析。倘若我们要设定本课所要培养的素养,那么还需要了解学生过往的学科素养达到了何种程度。这当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整体应达到的平均水平,一个是学生个体的情况。学生整体的情况可以从纸笔测试的结果进行大致判断,这个教师做了大量的研究,此处不赘述。学生个体的分析在目前的教育生态下,还有些困难。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媒体在教育领域广泛地应用,手机家校通、QQ 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型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使个体的声音逐渐扩大。这些都为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分析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从这些信息中甄别、筛选、整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素养,从而确定自己本课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三、目标设定的核心:五个还是一个?

之前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基于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比如本课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因此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有的目标设定,三个维度都包含着今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所以,从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变革夸大化。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实际上过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一线的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着探索和实践。不过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或者思考,即之前的三个维度在目标设定中各自分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三者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影响的。现在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五个维度,五个维度又有各自的要求与水平,那么就这一课而言,目标该如何表达?是不是还依据课程标准,将五个维度的素养都单列出来,从本课出发,对每个维度的目标具体化?倘若这样的话,众多核心目标的建立,实际上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并不会对真正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多核心即无核心,面面俱到的结果可能是面面不到。

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这些概念出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绝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没有必要在一节课中刻意追求五大素养的完全落实,只要围绕其中一个素养展开即可。以本课为例,我们设定本课的教学应着眼于“智慧”二字,师生一起去体会和感悟古人在应对复杂的国家管理事务方面的探索,并感受制度流变背后的复杂与无奈。但本课内容繁杂,特别是传统政治制度史头绪繁多,对高中生来说课时有限,只宜简明扼要讲授若干要点。那么如何确定要点,提供哪些相关知识,用什么线索串起来,显然最费斟酌。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理解和解释在制度的演变中,古人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为何解决问题是一时的,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选定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五大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与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相。基于课程标准这一概念界定,本课历史解释的目标确立如下:第一层次,历史叙述。(1)中央集权的发展:历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2)君主专制的演进:历朝处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的措施;(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历朝人才选拔的措施。第二层次,历史解释。(1)从当时人的眼光来看,制度演变时出现的矛盾问题及其解决;(2)后人对制度演变的理解与解释;(3)自己个人的理解和解释。第三层次,基于上述解释,加深对制度演变的认识,总结其中的特点与智慧。

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发现,倘若要达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和设计一定又会回到其他几个素养之中。比如叙述演变的过程肯定要关注时空素养,进行解释的时候必须依据史料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最后总结特点与智慧,也会落脚到家国情怀。因此,五大素养实际上是一体互通的,我们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完全可以以一个核心素养为突破。而且这样的选择一定是基于学情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目标也会更加契合实际,而不只是机械空洞的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在教师与学生不断探索的智慧课堂中逐步形成的。本文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可以重点以一个核心素养为突破完成教学。或许,这样的操作可以使核心素养更符合学情落地开花。

猜你喜欢
本课维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超学科”来啦
光的维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