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剪发礼”的仪式与功能

2021-01-02 14:5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敬献族群蒙古族

赛 欠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德都蒙古”主要以居住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和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主体,以卫拉特方言(三大蒙古语言之一)为主要语言,以胡都木蒙古文为主要文字,称谓来源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德都蒙古”是蒙古语,意为“上部、高原”,与汉语文献中的“青海蒙古”“西海蒙古”意义相同,青海蒙古族在日常生活和文字作品中都习惯称为“德都蒙古”①[1]。

蒙古族人一生当中要经历三大人生仪式,包括小孩刚出生三天举行的洗礼、满三周岁时举行的“剪发礼”以及成年时举行的婚礼[2]。“剪发礼”的形成与蒙古族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密切相关。萨满教强调神灵创世,万物有灵,灵魂观是萨满教的主要思想观念之一。蒙古族认为,小孩出生时,灵魂还游离于身体之外,只有通过“剪发礼”仪式,才能达到肉体与灵魂合二为一[3]。“剪发礼”是青海蒙古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就已存在[1]。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剪发礼”仪式,2014 年,“剪发礼”被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因此,本文以“剪发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仪式过程和功能。

一、“剪发礼”仪式的呈现

(一)仪式准备

“剪发礼”的蒙语为“熬尔波礼”。在仪式开始前,孩子的父母要先请喇嘛进行占卜,以选择吉日,待吉日确定之后,走访告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前来参加仪式[4]。仪式前,要准备“德都蒙古”三大宴席的必需品,即“修木尔”“全羊”“图德”。“修木尔”一词来源于梵语,与蒙古语中的松布尔意思相同,即高耸的山峰。“修木尔”的做法是,在一个圆形木制彩盘内放入炒面并压实堆成锥形,四面插四块长方形酥油块或奶皮块,其中一面插一个勺子,顶端置酥油一小块或红枣一粒。“全羊”是指将整只羊在开水中焯到半熟,并用酥油花装饰。“图德”的蒙古语又称“体布须斯”,是以青稞炒面和酥油搅拌在一起的长方形甜品,又称“素全羊”。

(二)仪式过程

剪发当天,孩子的父母要准备好宴席,备好白酒、奶食等,将煮得半熟的全羊事先摆放在方桌上等待亲朋好友的到来。客人到达按礼节入座后,主人宣布仪式开始。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象征着纯洁,乳制品是第一珍贵的食物。主人要双手捧哈达,哈达上要放置银碗,盛满酸奶,按老少次序向客人敬献。当德高望重的长者从主人手中接过酸奶时,要祝福主人家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敬献完酸奶后,主人要衣冠整齐,双手捧“修木尔”依宾客年岁依次敬献,敬献完毕后便开始“剪发礼”仪式。

剪发的顺序分为首剪、亲戚剪、客人剪三个次序。在具体剪发过程中,一般选择与孩子属性相契合且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舅舅进行首剪。之后,按照由远到近、由长到幼、由外到内、由父系到母系的顺序由亲戚剪,最后由客人剪。在给孩子剪发时,每人都要朗诵祝词,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例如:

在这吉庆的日子里,

请来尊贵的众亲属,

盼到了最吉祥的时候,

打开金色般的剪刀,

剪下你乌丝般的头发,

祝你长命百岁!

祝你富贵长春!

……

剪发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会事先在剪刀尾部系上哈达缝制的装发袋,长者、亲属及宾客会将剪下的头发塞入哈达袋中,再拿出糖果,或者绸缎衣料,引逗孩子。客人一般送孩子玩具、礼金,孩子的亲属则会许诺送给孩子雌性羊羔,作为孩子一生的财产。孩子的家长会把孩子的头发留下来一部分,待未能在仪式上剪发的亲友到来后再继续施礼。

(三)仪式尾声

剪发完毕后,念诵祝词的老者会用勺子在事先准备好敬献的酒桶里舀三次酒,第一次敬神灵,第二次敬食物,第三次敬祖先。待敬酒完毕后,主人会留下羊头,把整羊端出去,除羊背到羊尾的部分,其余切成小块,全部下锅煮熟后再端到客人面前。主人把煮熟的羊背放置盘中,按照由老到少的顺序向每人敬献一块,待敬献完毕后,客人们才开始随意享用羊肉,开怀畅饮。仪式到尾声,主人要端起“俢木尔”再次向客人敬献,随后端起酒杯向即将离去的客人敬献,祝客人们平安、贤明、聪慧、健康、长寿,并欢迎再来登门做客。随着客人们陆续离去,“剪发礼”仪式也随之结束。

二、“剪发礼”仪式的功能分析

(一)“剪发礼”仪式具有塑造群体意识的功能

“剪发礼”仪式实际上是具有特定内容的聚会,仪式的举行为族群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加强了互动关系,增强了亲友间的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并使其自发地维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是一个小规模的群体信仰活动。

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下,为保持蒙古族自身的民族特性,“剪发礼”仪式的举行向族群成员心中注入伦理道德思想及约束观念,这正是一个教化的过程,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二)“剪发礼”仪式具有族群认同的功能

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生到死亡都会经历不同的仪式。仪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通过仪式和巩固仪式。其中,通过仪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边缘阶段(阈限阶段)、聚合阶段[5]。剪发仪式作为一种通过仪式也包含这三个阶段。在分离阶段,仪式主体与原来的身份、地位等分离。剪发仪式前请喇嘛进行占卜确定吉日,准备仪式必需品,就是对未剪发孩童以前世俗身份的分离,进入了分离阶段。

边缘阶段(阈限阶段)是指在没有完成仪式之前,仪式的“通过者”的特征并不清晰,他(她)还处于身份模糊的状态。这个阶段内需经历“修木尔”敬献、剪发和祝赞词祝福三个过程。在聚合阶段,仪式主体又获得新的地位和身份,也相应地获得新的权利和义务。完整通过剪发仪式后,才能将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成为完整的人,个人身份被族群认同。

(三)“剪发礼”仪式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剪发礼”仪式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传承至今,是蒙古族最原始的仪式活动。“剪发礼”仪式自蒙元时期就已存在,虽然在多元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剪发礼”仪式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剪发礼”仪式的教育与传承是不变的。“剪发礼”仪式是长期历史进程中深受族群认可的仪式活动,对每个参加者来说,都是一次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实践过程。

“剪发礼”仪式的举行,在加强族群成员社会互动的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行为意识。人们通过参加“剪发礼”仪式了解仪式的内容和步骤,在此过程中,民族文化被一代一代自觉地传承下去。

结语

“剪发礼”仪式作为蒙古族三大人生仪式之一,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再现。萨满教虽没有成文的具体教义,但深深影响着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在维系血缘关系时起着重要作用。对蒙古族孩子来说,“剪发礼”仪式是他们人生的起点,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高于一切。总的来说,“剪发礼”仪式是具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文化,它所包含的民间习俗内容相当丰富,对探索和研究民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此处的表述综合了网络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
敬献族群蒙古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悼念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