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魏入侍质子

2021-01-02 14:52赵晓天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世子拓跋质子

赵晓天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早期很长一段时期内,鲜卑族拓跋部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的氏族社会形态,至公元386 年,拓跋珪于牛川大会正式建立北魏,其政治形态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型。

质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类型的使者,质子制度随政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质子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质子活动是一种国家或民族行为,至少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或部落行为。”[1]11国家或是部落政权之间相互派遣与统治者关系密切的人员,以达成某种协议或者保持和平往来,互为凭信,即为交质。春秋时期“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2],便是最早交换质子的记载。两汉魏晋的纳质制度基本形成,且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质子的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均已建立了纳质制度。遣送质子的身份以君主之子为主,部分政权也有遣送王叔、王弟等其他宗室成员的,世子为质者意义更加不同,对遣送目的地政权来说,其表现的降附诚意也更大。

北魏前期,入侍质子较多,按形式分为两种,面向政权内部和面向政权外部,内部即政权内部官员或是地方将领向统治者所纳质子,外部即周边其他国家或政权。故此,研究者陆宜玲将质子分为内部质子和外部质子[3]。

少数民族政权内部质子较为普遍。代国时期,拓跋政权曾设左右近侍之职,侍卫禁中,传达诏令,其人员“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4]2971。此举用于笼络各部落,同时也起到牵制各部的作用。《北史·魏本纪第四》载“初留州县及长史、司马、戍主副质子于京师”[5],即为向州郡官员征质子入京师。

外部质子则为北魏周边各政权向其遣送的皇室子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歼灭后秦、大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北方,其政权不断向南扩张,在此期间至孝文帝统治时期,周边政权及民族集团向北魏奉表遣使、质送皇室子弟以示臣服,北魏同样征召降附政权遣送子弟入京师。北凉等政权通过向北魏朝贡,依附北魏,得以周旋于对立政权之间。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以及积极招纳降附政策的实行,各政权来降人数不断增加。南方政权更迭,政治动荡,南北方战争不断,汉族士人北投者众多。降附将吏入魏时需经过严格程序考察,为表明降附诚意,部分将吏在入魏前先遣送妻子家眷入魏。例如:刘宋政权内部争斗,刘彧夺权,杀刘子业自立,薛安都等与之对抗不敌,遣使降魏,求取援助,“遣第四子道次为质”[4]1354。又如:萧梁将领陈伯之于景明三年“遣使密表请降,并遣其子冠军将军、徐州刺史、永昌县开国侯虎牙为质”[4]1375。但由于南来降附者与南方仍有一定联系,北魏统治者为抑制降附者反叛南返,常留其家眷为质。如刘骏司州刺史常珍奇降魏,“虽有虚表,而诚款未纯”[4]1366,北魏诏征其子常超为质,结果常珍奇果然反叛,致使其子于途中被杀。

另外,缔结婚姻关系,送宗室女和亲也可以看作是遣送质子的一种方式[6]。和亲公主没有明确的职务任命,但同样起着与使节类似的作用。自西周起,史书便记载有政权之间通过缔结姻亲关系,和平共处,远嫁的公主具有使节和质子双重角色,以促进政权交流合作。如果两政权处于对立状态或是出现战争,则和亲公主有时也会受到牵连。例如:后秦、北凉等政权都与北魏有姻亲往来,北凉沮渠牧健“送妹于京师,拜为右昭仪”,后有人告太武帝沮渠父子等心术不正,使用禁术,于是出现了“赐昭仪沮渠氏死,诛其宗族”[4]2209的局面。

二、质子的性质和作用

北魏的质子,按其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是国家间政治文化交流需要。陈金生认为,不论是中原传统的汉族政权,还是占据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对周边政权有一种向心吸引力,曹魏、晋、前秦、北魏建立的强大政权吸引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纳质学习[1]110。如文帝沙漠汗赴曹魏及晋朝,主要为学习中原文化、观中原风物,以取其长。随着北魏政权的强盛,周边国家频繁遣使来魏。如太武帝太延年间,“魏德益以远闻”[4]2259,西域各国纷纷遣使贡献。

其二是国家和政权间的摩擦博弈,送质子以求稳定。政权动荡时期,各国家和政权、地方割据势力间互送质子以示臣服或暂时的缓和。如晋朝并州刺史刘琨为巩固其在并州及周围地区的地位,遣子刘遵入侍拓跋部。“三年,晋并州刺史刘琨遣使,以子遵为质。帝嘉其意,厚报馈之。”[4]7刘琨遣子为质,是为寻求拓跋部的帮助,借助拓跋鲜卑的力量,维护自身势力。拓跋鲜卑助其在与白部及铁弗部的叛乱中取得胜利,拓跋猗卢也因此被晋怀帝封为大单于、代公,并向刘琨求取陉北之地。双方通过遣质、索地达成了一种政治联盟,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友好往来。又如:李宝归拢西凉移民,修缮宫室,但为稳定恢复的政权,只能选择臣服,北魏消灭西凉的仇敌,政权强大且位置临近中原,与北魏交好有利于政权稳定。李宝与其子李承曾留居北魏,李宝“拜外都大官”,李承“随表入质”[4]885-886,北魏对父子二人皆封赏重用。

其三,诏征质子,以显强盛,震慑周边。北魏向其他政权诏征质子,令其臣属,以彰显北魏的强盛。例如:太和十六年(公元492 年),“魏以高丽王云为督辽海诸军事、辽东公、高句丽王,诏云遣其世子入朝。云辞以疾,遣其从叔升干随使者诣平城”[7]。北魏以高丽为其藩国,数次强调其藩臣地位,除特加封赏外,诏征高丽世子为质,高丽王推辞,以其从叔代替世子,虽意义有所差别,但高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遣皇室为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了对北魏的臣服。北魏还通过诏征质子留魏,牵制其所属政权,同时警示其他政权。例如:太武帝时沮渠蒙逊遣子入北魏,此时北魏正逐渐崛起,对周边政权有一定的威慑力,为了自保,神䴥四年(公元431 年)“八月乙酉,沮渠蒙逊遣子安周入侍”[4]79,北魏对此大加赞赏。北魏积极纳质,目的便在于确立其正统地位,如“被发鐻身之酋,屈膝而请吏;交趾文身之渠,款关而效质”[4]1321。

三、北魏对待质子的政策态度

质子的地位往往和其政权与北魏的关系相关联。总体来看,北魏对入侍质子较为优待,遣送北魏的质子大多都被赐予爵位、封刺史、持节等官职,有一定实权。因北魏重视有才能的人士,故质子官职爵位的高低也因人而异。入侍质子人身自由限制相对宽松,如刘琨之子刘遵为质时,因北魏内乱,率降附的乌丸、晋人南奔并州,可知其有一定职权。另外,还有部分入侍为质的世子得以回返,仍为其政权继承者。

一方面,对待主动遣子为质者封赏优厚。周边政权或自保、或希望与北魏达成某种协议,主动遣送直系子侄赴魏为质,北魏对此大为赞赏,往往给予优厚封赏,“深相器异,礼遇甚优”[4]886。如北魏虽与北燕素有仇怨,但冯文通废世子冯崇降魏,北魏为牵制冯文通,仍封其为辽西王。又如:泰常八年(公元423 年),“蛮王梅安率渠帅数千朝京师,求留质子以表忠款”[4]2246,北魏同样对其进行封赏。再如:梁将陈伯之降魏,遣其子虎牙为质,北魏封“虎牙为冠军将军、员外散骑常侍、豫宁县开国伯”[4]1375。

另一方面,对待下令征诏为质者态度强硬。北魏为使周边政权臣服,承认其军事或政治地位,则下诏令其派遣亲子入魏。如吐谷浑多次违令,侵扰边地,北魏派军“刍其秋稼,拾寅窘怖,遣子诣军,表求改过……显祖以重劳将士,乃下诏切责之,征其任子。拾寅遣子斤入侍”[4]2238。又如:北魏夺取北燕营丘等数城,燕主冯文通遣使请罪,但未遣子为质,北魏于是攻打北燕,掠夺人口财物,迫使其降服称臣。后于太延二年(公元436 年),“冯文通遣使朝贡,求送侍子,帝不许”[4]86。冯文通主动请求遣质,拓跋焘并没有应允,为降附北燕,北魏已经下诏征质,北燕的反抗及数次反击已使北魏失去耐心,征诏为质只是一个迫其臣服的借口,北魏对其征伐已成定局。

质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类型的使者,对古代国家民族的交流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入侍质子的性质及待遇,反映了北魏的政权建设情况以及与其他政权间的关系。北魏的纳质制度传承于汉晋,同时得以丰富发展,为后世隋唐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世子拓跋质子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颠倒黑白的世子华
韩国电影《思悼》的叙事特色分析
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又有新发现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领导是咱老家人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思悼》:一曲迟到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