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形成机理与支持条件

2021-01-11 00:44李少兰吴南中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形成机理人才培养模式

李少兰 吴南中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技能更新周期缩短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对接产业需求,而采用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但是,在其落地过程中,依然存在轻职业培训重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不足、利益相关部门缺乏合作、学习空间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文章试图通过梳理职业教育育训并举的意涵和改革隐喻,厘清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机理和支持条件,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形成机理

[作者简介]李少兰(1998- ),女,广西南宁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江西  南昌  330036)吴南中(1984- ),男,湖南新化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授,博士。(重庆  40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反贫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16027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3-0027-08

经济转型发展、劳动力流动、失业率上升等成为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重要因素,从职业发展来看,向学生提供培训是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的关键,亟须探索发展学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学历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锐化,将“做什么”和“怎么做”转化为具体行动存在巨大的困境,脱离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模式导致人才供需脱节。站在为就业做准备和推动劳动力持续发展的立场,将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实践相整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依托,是当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原则,不应孤立地看待由学校提供的职业学历教育和围绕工作场所展开的职业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将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的经验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整合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而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厘清职业教育育训并举的意涵及其改革隐喻,明晰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机理和支持條件。

一、职业教育育训并举的意涵及其改革隐喻

(一)育训并举的意涵

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领域,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足以胜任岗位需求,许多毕业生跨专业寻找工作岗位,他们被迫寻求获得必要资格的替代途径,导致职业教育体系的低成效。衡量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指标是教育和就业系统行为者之间的互动质量,确保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完成传统的职业学历教育外,推动职业院校开放办学,邀请企业加入职业培训供给行列,在知识转移的层面引入更多利益相关者,以保证职业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并要求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获得有吸引力的薪资、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可渗透的职业道路和持续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由此,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跨越学校和工作场所的界限,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工作场所,将工作场所经验融入职业教育学习中,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接,真正打破进入行业的壁垒,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工作世界。同时,增加职业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质量职业技能,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国家整体就业率,实现高质量就业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育训并举人才培养的改革隐喻

1.强化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突出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果不在工作场所中接受培训,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将无法服务于未来的工作。接受培训是快速更新技能以保持与劳动力市场一致的绝佳途径。然而,有学者对参与职业培训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存在学生不认可职业培训的情况,他们低估了职业培训的作用,他们总是将学校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甚至认为职业培训对学生来说仅限于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在教育体系中尚未获得从思想到行动上的重视。已有研究证明,大多数参与职业培训的学生除了增加就业机会以外,还能获得自信,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发展了社交技能等。OECD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可以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软技能,包括强大的社会情感技能,如自主、协调和协作技能,职业培训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作用被低估了。在现有的职业学校教育基础上,有必要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以应对新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支持相关人员适应岗位职业的变化,从而在使职业教育更具包容性和提高其质量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单纯地接受学校职业教育难以深入了解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有利于防止技能贬值和过时,并促进从衰退的职业和行业向新兴的职业、扩张的行业过渡,充分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优势,使学生获得体面的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与淘汰进程中逆流而上,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2.接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培训成果。发展有效的技能认可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它能使一个人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整套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做准备,而不是如何以及何时获得这些技能,这推动了以学习成果形式确认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渐取代传统的“以时间为基础”的教育和培训形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眼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利益,鼓励非正式学习的发生,并最终为这种学习提供正式认可的渠道。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尚未真正落实和全覆盖,职业技能的评定标准不一,缺乏社会认可度和权威性。当人们发生工作性质或工作地域的变化时,其先前在工作场所中所获得的相关技能无法被识别,进入相关行业的壁垒提升,再次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对个人来说,接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培训性质成果可以缩短资格获取路径,降低学生的成本,正式的认可甚至可能激励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学习。职业技能证书可以成为进入职场的通行证,在没有严格门槛管制的领域,证书可以证明应聘者具备的潜在技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迭代效率,鼓励终身学习并提高技能发展的效率。例如,避免重复教授学员本身已有技能。当资格认证使人们拥有的技能更加透明时,劳动力市场才能更有效率。对企业来说,获得技能认可支持有利于培养更高的员工忠诚度,可能会降低员工流动率或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从而提高生产力。对社会来说,通过将熟练工人分配到能够充分利用其技能的岗位,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技能和资格更高的工人将更有就业机会,更有生产力。从更低的失业福利支出和更高的税收收入中受益,这对成年人更为重要,因为成年人面临更高的培训经济成本,而获得的终身福利更少。职业培训的认可程度低导致学生参与培训的意愿降低,在不能获得实质性和权威性证明的情况下,他们不太愿意将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这类非正式学习中。而可信赖的资格证明建立在有效和可靠的评估体系之上,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办法来承认各种培训形式的学习成果,我国目前已经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

3.职业教育开放办学。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多元化主体开始参与教育办学,职业教育也应开放成为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作为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准备性教育,高职教育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通过促进就业、加大应对经济环境不稳定性的把握,高职扩招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启动高职扩招政策,将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其中,积极促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教育系统,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各项办学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2019年,全国中职招生600.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2020—2021年,我国高职招生确定扩招200万、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任务加重,办学模式转型显得尤为必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紧密相连,就业涉及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要达成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紧密联系众多利益相关者。将其以各种形式纳入教育教学系统,共同参与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在开放生源结构方面,通过将多形式岗前、转岗以及返岗教育培训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对象逐渐向全民过渡。丰富的生源结构导致学员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化,应为满足其不同需求相应地提供学历提升类、学成就业类以及自身提高类教育培训。在开放办学体制方面,政府在高职院校发展全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院校应充分加强与政府相关政策制定者的对话,获得切合实际的政策保障。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同时将第三方的私人机构作为监督和评价的角色引入实践也取得相当的成效。联动更多关键主体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中,是保证高职院校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开放合作办学方面,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技能本质上与工作场所密切相关,许多职业技能多是通过工作经验非正式地发展起来的,在课堂以外的学习被认为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要为人力资本存量带来更多好处,行业相关者和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是绝对必要的,并且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和数量提升方面的关键指标。校企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学校课堂理论顺利过渡到工作实践的关键要素,加强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从校园进入工作场所的技能需求以及其他个人综合素质需求,弥合市场人力供需差距以增强可持续劳动力,满足21世纪工作场所的人力需求。

4.強调产教融合。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办学模式,通过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协同,实现学术资源和产业经济之间的相互转化,教育的价值和人才培养的成效通过产教融合得以体现。在工业4.0的背景下,具备基本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基础的创新型毕业生在更好地完成工作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方面表现更佳。这就需要依靠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基本主体提供的资源,在政府、产业和有关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创新技能培训活动。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环境分离、行业与员工培训存在差异化,职业院校融入产业发展存在障碍。只有推进产业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产教融合体系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创新,各主体在不同的方面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相互之间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产教融合的创新。

二、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机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从聚焦培养单一技能到德技共修

职业教育被定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提升、企业和社会领域重组、区域化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归根结底是依靠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带来的软实力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导致的技能更替周期加快,过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产出逐渐平缓。为应对技能危机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应培养能够使用技术、具备知识能力和学习动力、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善于合作且适应变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技能为基础、以软件为驱动、有编程意识、有生产意识、有创造力、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应打破以往过分强调掌握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局面,不仅重视个体职业能力的养成,同时兼顾个体职业道德素养、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等素质培养,最终在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人才培养过程:“育人”与“培技”融合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某种方式紧密结合。育训的融合能够超越分离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从特定技能到通用技能,从即时应用技能到终身学习基础技能,从专业技能到连接技能的跨越。过去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过分地强调并承接了普通教育的育人功能,忽视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弱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角色,错误的人才培养过程导致职业学校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产生偏离。职业教育的人才塑造过程应当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足以满足其在不断更替的社会中能够灵活应变。因此,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场所和管理主体,理应积极探索“育人”与“培技”的融合道路,革新人才培养结构,落实育训并举的号召,纳入多元合作伙伴,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促进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人才培养内容:以系统任务为逻辑的行动导向课程

当前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加,对文凭和职业证书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此,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需求应运而生,职业学校的课程需要重新审核,以便跟上近年来快速变化的行业形势。过去职业院校学生的课程完全以普通教育模式为基础,课程的相关性无法得到保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企业觉得学生尚未具备参加工作的资格,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判断职业教育课程相关性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相关的实践和任务,这可以作为专业实践的基本例子。他们在学校的职业准备可能与在工作场所中从事职业学习的情况大相径庭,如何在两种环境中协调并融合他们的经历和学习变得至关重要。职业学历教育向工业社会输送的人才越来越难以应付专业化的岗位需求,高层次技能人才陷入短缺境地。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并建立适当的基础设施,同时重新审视其课程内容、课程描述、课程设置和项目输出,重点结合工业4.0的需求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增加一些新课程以培养具备新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形成政企行校多元主体参与、责权明确分工、高效运行的课程开发机制,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开发要基于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和标准的确定、教师支持与教学资源分析几个模块的系统衔接。优化原有偏重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性质合理分配理论基础课时,牵动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在相应的理论课程结束后及时引入培训和实践并纳入学分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深入生产场所有利于学生及时把握技能更新动向,最终实现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目标。横向需要建立跨学科的理论课程体系,纵向务必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体系与实践培训体系的沟通,确保课程体系能够充分整合沟通两种场合中的学习成果。

(四)人才培养方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等公共部门与行业企业等共同负责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这种合作被视为职业教育体系获得成功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职业教育作为正规的系统的学历教育,受教育者难以像参与职业培训那样深入了解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灵活调整自身培养结构。因此,让人们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让个人保持和提升技能的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防止技能贬值和过时,并促进从衰退的工作和行业向扩张的行业过渡,充分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精髓,使学生获得就业和体面的工作,让学生在社会的发展与淘汰进程中逆流而上,实现个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学校能够完成学生的基本育人任务,两者的深入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训育融合,切实推动产教融合,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经济服务价值。职业院校有必要率先打破与企业合作的壁垒,寻求与企业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合作,主动为学生跨越校园和工作场所两种组织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扫清障碍,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融入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中获益并反哺产业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有学者指出,要支持学校、企业实现系统连接的关键是相关者必须对他们各自在支持学生学习方面的角色和责任达成共识。例如,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定期接触交流反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可以有效促进对这一角色的理解。

(五)人才培养评价:“立德树人”与“阶段成长”的立体框架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帮助个人塑造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办学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人才培养被市场化过度影响的问题。随着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转型的推进,“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路径也日趋复杂,构建“立德树人”与“阶段成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立体框架显得尤为必要。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培训获取职业互动技能,不仅能够满足胜任当前岗位技能的需求,还可以阶段性地满足从某一个岗位、一类岗位到其他岗位的技能需求,最终形成个人技能体系。通过教育获得有创造力、有自我意识、能够适应并且积极应对当前甚至是未来社会中一切不确定因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支撑一个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中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评价是育训并举改革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突出教育内容的德育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培训突出实践环节、贯彻能力本位行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将两部分同等地作为评价的内容,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条件

(一)愿景共建:理解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

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社会的民主化,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关于世界和人类价值体系的观念,提出了彻底重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新型职业教育及其理论体系对教育目标、内容、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以科学为基础,以理论为基础,以技术过程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结果。它旨在帮助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具有新型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地生活,并进行创造性活动,使每一个人的专业和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与普通教育相比,人们将职业教育和培训视为贫困人口与能力较低的人的选择,这导致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劳动力市场难以渗透并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较低,在教育系统中的权威性较弱,难以满足工业4.0时代对技能人员既拥有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职业应用能力的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由学校提供,与工作世界的现实相去甚远,学校的教学设备也难以跟上技术的更新,大部分授课教师很少亲身接触他们所教学科的工作实际。此外,办学资金来源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型职业教育和理论体系整合了训育主体资源,有利于构建人力资源、产业、经济间的生态互動和循环。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决策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都必须理解新型职业教育和培训所发生的变化,也必须成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增强对学生和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多元主体的合作需要紧密依靠政府主导、政策供给、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促进各主体间互信互助的和谐伙伴关系;从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搭建合作框架,增强主体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促进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二)目标协同:明确政行企校学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教育系统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别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他们都是集体组织并且相互依赖,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紧密联系,教育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金钱资本在这四个主体间的流动是双向的,他们之间既有互相促进也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他们的合作不是选择性的问题,而是必要性的问题。然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不同合作伙伴可能对学习持有不同的理念和诉求,这给政行企校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与行业生产发展需求出现脱节,虽然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国家层面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培训成果认定机制。即便是育训并举的培养模式下输出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依然会出现由认可标准不一带来的阻碍。各国的职业教育转型和改革都需要国家来牵动,通过发展互信、提高透明度、增加流动性和促进终身学习来促进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首先需要政府参与和政策的倾斜,以带动更多相关者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政行企校协同目标,明晰并统一人才培养定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和劳动力市场中搭建起利益相关方所共同承认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让各方彻底克服不同组织场所存在的文化行为差异,以充分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应环节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督办法,科学实施人才培养成果的认定标准和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不同职能,共同服务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政策支持:围绕“育训并举”形成一系列配套性制度

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基层实践和社会资源倾向的重要风向标,旨在帮助职业教育振兴、改革,扩大技能、职业、科学与技术的供给,以满足国家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执行需要形成系列的配套政策支持。政策的指引给予处在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有了未来行动的纲要和方向,结合政策深入落实,使得“育训并举”模式的形成指日可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定义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尽管职业教育政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导向,但由于执行的成效需要实践来体现,政策效果阶段性的特征导致基层实践的误差,并阻碍了“育训并举”预期效果的达成。事实上,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相对较多,但是在执行层面一直处于低效状态,各部委在促进、监测和督促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参与方面的能力不强,仍然存在着政策文本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政策脱离实际等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跨越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边界并服务于这两个领域,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基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以跨部门的方式进行,使政策真正深入实际,避免陷入“假大空”的境地。要及时推进政策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统筹协调各部门,以政策推动训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

(四)评价引导:围绕“育训并举”完善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同等地纳入考核,同时关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评价要立足于多元参与为基础,在评价过程中积极纳入相关利益者,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结合内外部评价保障评价成效,在必要的时候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将职业教育评价贯穿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始终,将分析过程中确定的任务与实践中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评价培训材料与学习目标的适切性确定需要调整的点。职业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要求评价体系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具备层次性、系统性,对评价的标准描述要清晰准确,尽可能地将指标量化。职业教育系统从上至下涉及多个层级,不同层面的评价主体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互补性,并且在不同层次的主体间实施相应的衔接机制,从横向到纵向全面、系统地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五)空间建构:围绕“育训并举”开展教学建设

育训并举的特点是以学校和工作场所为基础开展教学,为了获得最佳效果,职业教育必须与特定工作场所的实践产生联系与互动。学校和工作场所都提供了相应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提供获取特定知识的途径,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是重要的职业培训供给部门,职业院校应积极进入行业,联动行业内优秀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并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更新动态调整、对接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实训项目和内容,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训空间场所。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训场所将会成为回应社会需求、接轨市场动态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训内容老旧、实训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学校和企业的互动空间受限,实训基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成效较低。在构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同时建立高效完善的保障制度,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的提升;密切关注产业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和丰富实训内容,有必要将企业的生产内容与实训内容进行整合;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认定并转化实训成果。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加强合作交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应对未来各种技能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有力手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上依然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这将要求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一辈在学校阶段获得更高的技能和能力,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高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希望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缺口问题。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改革进程中合理依靠政策;协同各分管部门厘清权责,适时打通育训壁垒,实现两者的衔接沟通。在高级技能人才日益短缺的今天,可以肯定的是,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增强个人适应性与竞争力、使职业教育更具包容性以及提高其质量和相关性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曹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职教论坛,2019(6):85-90.

[2]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3]劉阳,高树平.新时代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与实现条件[J].教育与职业,2019(23):12-17.

[4]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8):5-12.

[5]杨磊,朱德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框架[J].贵州社会科学,2021(8):103-109.

[6]查吉德.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供给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1):67-73.

[7]朱永文.欧盟职业技能失配治理举措及启示[J].成人教育,2021,41(7):78-82.

[8]EMMENEGGER P, GRAF L,TRAMPUSCH C.The governance of decentralised cooperation in collective training system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is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19,71(1):21-45.

[9]WALLENBORN M.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Op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45(2):181-198.

[10]WARYSZAK R.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Cooperative Education Placement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0,35(2/3):84-94.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形成机理人才培养模式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