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

2021-01-17 09:52俞洁华王波彭哲
关键词:监控教学质量院校

俞洁华 王波 彭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a.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b.教务处; 江苏 无锡 214000)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个学校发展和建设之路上永恒的话题。教学质量更是一个学校的底线和生命线。为切实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完备且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落实锤。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鉴于操作性问题,高职院校一般更倾向于应用与学校利益直接相关方的评价,即第一方和第二方主体参与的评价,而与学校利益不相关或非直接相关的第三方评价应用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呈现出教学质量监控“门内热闹、门外不香”的“自娱自乐”局面,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质量监控中学校“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引入企业、行业等社会“活水”,“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1]。即一方面高职院校需巩固并完善原有传统的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守正创新,建立健全三方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保证体系及体制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增强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度,并最终让每个学生受益。

高职院校引入第三方评价,不仅对学校方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家庭、社会乃至企业等多方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尤其对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构建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更公平、公正并全面、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教学质量监控惯性思维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徘徊在第三方评价引入的试水阶段,第三方参与的评价应用流于形式,在具体操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鉴于此,高职院校要边试边行,加强政策和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三方参与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一般应从评价主体构成及评价指标与标准设计、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展开。

1 第三方评价的评价主体构成及评价指标与标准设计

1.1 第三方评价的评价主体构成

理论上,高职院校尤其公办的高职院校是政府和学校双主体办学,即“政府主管,学校主办”。因此,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以第一方及第二方参与评价为主。其中,第一方评价为学校内部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学校及部门领导,以及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部门、二级学院等教学单位。第一方评价又称自我评价,由学校方自主组织实施。第二方评价为政府评价,主体一般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包括教育部、省级乃至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主导的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类评估。第三方评价则是在第一方和第二方主体以外的,既非学校自身又非政府部门主导的外部评价,也称社会性评价。高职院校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控,需先界定引入的第三方主体的具体范围。

第三方评价的主体,原则上应与评价对象即学校之间无隶属关系[2],且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人,具体可包括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等。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的评价应用,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已纳入。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职教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考虑引入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将企业的评价引入校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形式和标准,以企业的评价途径为抓手,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课堂中紧跟企业的生产一线,促进学校的考核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统一”[3]。

1.2 第三方评价的评价指标与标准设计

设计评价指标的前提是确定教学质量监控中评价内容的范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评价既应落实在微观层面,也应考虑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为课程教学评价,即对某一门课程教师课堂授课情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学秩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虽然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显性呈现,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落脚点,但仅仅评价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堂教学支撑系统等隐性影响因子,必然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学校三大系统协同作业的结果呈现,包括与教学有直接相关的操作系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支撑系统和学校顶层设计的决策系统。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必然应建立在宏观教学质量理念之上的对教学事前(计划)、事中(执行)及事后(评价)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与管理。评价的应用不是教学监控工作的结束,应视作下一个阶段,教学质量诊断及提升改进阶段的开始。质量无上线,则监控工作也永无止境,计划—执行—评价—诊断—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反复、螺旋交替、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教学监控中的评价内容应涵盖:(1)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制度规范、师资条件、实验实训保障条件等;(2)教学运行层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等;(3)教学出口层面: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包括毕业率、就业率、岗位与专业匹配度和对口率、岗位薪酬和岗位升迁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和企业反馈意见等。因此,鉴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引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的评价指标与标准的设计应从企业角度针对三个层面每一项内容的质量标准进行具体化。在实际操作中,可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教学保障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结果等三个阶段,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关注点及切入点,精准设计评价指标,并逐级细化观测点,依据各项内容的质量标准确定评价标准,从而真正产生“围绕产业办专业,依托企业办学校”的效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实质性的合作内容。

2 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2.1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机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组织实施的监控部门,相当于学校内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第三方”。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再将职能挂靠在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代之以成立专门的独立运行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而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是对高职院校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因此应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以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评价应用,促使行业企业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工作正常开展并常态化。

2.2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的情况及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不同专业类型或专业群的各级各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指导委员会,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将第三方参与的教学监控职能纳入其中,积极开展行业企业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工作安排及相关制度开展定期交流活动,对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论证[4]。同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评估,将企业用人标准及岗位要求引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2.3 实施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要重视对教学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将评价作为手段,应用于监控工作之中。将第三方评价引入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吸收用人单位、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实施各环节及全过程的评价中,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提升。一般可通过定期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综合评价等形式开展。定期评价即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重点在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标准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情况进行充分沟通,并对当前专业设置、新专业开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事项开展充分论证。过程评价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进课堂,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结果评价即行业企业专家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的是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情况。综合评价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包括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综合素质、适应情况等方面。通过对教学实施全过程各阶段不同形式的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全貌及质量整体状况。

2.4 强化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的反馈及结果应用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手段,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不只是为得出评价结论,更是为教学质量改进与提升服务的,这是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长线价值。因此,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不能只重视其结果性评价的作用,更应强化其发展性评价的作用;要注重对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及建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反馈,并最终落实到整改环节,跟踪整改结果,形成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闭环,从而切实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学质量改进与提升中,而不是流于形式甚至最终流产。此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仅需要定性评价结论,也需定量评价数据的支撑,尤其是应将评价结果数据应用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上,以增强教学质量评价的可信度、结果的认可度及权威性,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助力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

3 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为使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必须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保障机制是教学质量监控中第三方评价可以“成功运行的政策制度建设和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律”[5]。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要着重关注“制度规范、管理体制、结果运用机制等方面”[5]的建设。

3.1 推进制度体系和规范建设

高职院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虽已有一定的政策依据支撑,但梳理一下近年来的相关文件,还基本上停留在政策层面的提法或指导意见上,如《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职教成〔2016〕6号)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6]很显然,关于如何落实、如何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文件或政策法规是缺失的,而且需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对接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也是缺位的。由此导致学校层面没有完备的制度体系支持,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加持,引入第三方评价只能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艰难前行。当务之急,要切实推进第三方评价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落地生根,必然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支持,严密规范的流程保障、具体的规范标准对接。一方面政府层面需要转变职能,基于对市场变化的研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好统筹、服务、监管及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要转变观念,积极实践,充分挖掘并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价值,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寻求,健全与学校实际相符且完整规范的制度及各类质量标准。

3.2 着力动态监控管理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多方协助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系统工程,要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除了充分尊重第三方参与评价的独立性外,更需加强对第三方评价的管理与监控,建立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重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建立基于行业企业遴选机制基础上的第三方评价专业人员数据库。在企业的选择上,要根据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尽量选择有代表性、融合性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员的选配上,应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的比例。同时对于企业和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出现评价偏差的要实行必要的调整。二要建立校企良好的沟通机制,明确具体监控的目的及任务要求,公开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程序。三要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严格监控过程的管理,实施过程中如有偏差,需及时做出修正,形成闭环效应,增加评价工作的可信度及权威性。

3.3 落实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三方评价结果应用重点是改进教学、提升质量,但更应推进其在形成人才培养策略调整机制与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等方面的作用。要科学合理地将评价结果反馈并应用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形成涉及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调整的长效机制,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和教学更贴近市场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注重评价结果的收集、整理及反馈,形成良好的反馈沟通及整改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形成对评价数据及结果的应用过程管理,并基于数据分析进行评价、考核、运用,同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为专业、课程、教学、招生、就业等提供支撑与依据。

4 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学质量监控有效性及客观性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发展要求,基于国家政策法规,着眼企业和市场需求,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明确教学质量标准,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强对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猜你喜欢
监控教学质量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你被监控了吗?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