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19 03:12黄秋玲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历史解释素养为基础,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相融合,采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历史教学是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了解历史对今后的成长有积极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受到重视。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3-0010-02

引  言

众所周知,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学生从历史史料出发,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从而实现训练历史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史料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史料内容,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歷史课堂上,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手段,不断加强史料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掌握史料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基于教材内容形成历史视角,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教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融入了许多图片,减少了文字叙述,力求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历史知识。引入图片是实现史料与历史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师将图片与文字充分融合起来,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但应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有限,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收集更多史料,将教材与史料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史料学习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从而使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了解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掌握孙中山先生早期组织的革命活动。在近现代发展阶段,由于封建与反封建的对立不断加剧,社会动荡,经济低迷,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孙中山先生决心对中国进行变革。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讲述,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概念,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对三民主义展开讲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刻阐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意义,并以史料为切入点,将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革命活动,体会革命者浴血奋斗的革命情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延续艰苦朴素的作风,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灌输式教学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史料。史料难度过大,将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的重点,将历史素材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素材,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史料的融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选择的史料与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还不利于历史教学客观性的体现。

在讲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过程中,三民主义思想是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教师可以将学习三民主义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史料,深入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的过程中,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遇到困难依然勇往直前,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努力奋斗。孙中山先生在提出三民主义时,充分地考虑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所以将三民主义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理论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三民主义,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此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带领学生分析史料。在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情绪不断高涨,掀起了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快速发展。在学生了解当时越来越多的人投身革命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革命政党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眼前的生活,提高爱国意识。

三、史料与历史教学相融合,渗透爱国情怀

在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受原有封建制度的影响,清政府长期封闭,在思想上缺乏先进性。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向帝国主义屈服。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背景下,众多革命志士投身革命,希望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全新的政权,在思想上不断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促进各领域的发展[2]。

在教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作为史料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史料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推翻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统治;另一方面了解中国革命形成统一的目标,有效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运动的目的是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在维护国家权益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教师在融入史料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民主义、同盟会的纲领,了解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各方面发挥的作用。

四、基于史料开阔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史料的表达形式上,文字史料应用较为广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字史料内容较多,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文字史料在教学中的占比,使学生灵活应用文字史料。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史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史料进行探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讲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广泛收集相关的文字史料,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感受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的转变,感受孙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及爱国主义精神。

五、灵活运用图片,提升学生实证史料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能够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能将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互联网搜集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图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使其历史解释能力不断提高。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灵活运用史料,将史料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丽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23):43.

[2]李艳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才智,2019(21):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立项的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龙岩市教研课题“基于历史解释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LYJY202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秋玲(1975.9-),女,福建龙岩人,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