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跟岗实习的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研究

2021-02-01 20:48李曦方娄玉花李新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职业素养

李曦方,娄玉花,李新泉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聊城 25200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学生习得良好的“劳动素养”,是我国贯彻实施“劳动教育”的初衷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其实施效果直接决定作为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应通过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培育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等。同年9 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推行跟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达到提升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的目的。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理论框架

(一)概念释义

职业劳动素养结合“职业素养”和“劳动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在职业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培育,具体是指个体在职业过程中,按照职业和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基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付出所形成的与职业劳动相关的综合品质[1],包含职业劳动精神、职业劳动技能、职业劳动习惯、职业劳动品德四个方面的内容[2]。

(二)内涵解读

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培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延续。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形式,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只有将劳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才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意义[3]。幸福和理想是奋斗出来的,我国之所以能够从积贫积弱的状态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一代又一代接续努力奋斗的结果。当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积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是新时期提升青少年职业劳动素养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政策解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创造民族辉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2020 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细化了在当前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劳动形式下,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应采取什么样的劳动实践形式,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从2015 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行跟岗实习在内的多种实习方式,主张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评体系。2016 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高职院校开展跟岗实习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2019 年教育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把“跟岗实习”等实习方式作为贯彻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抓手。跟岗实习,不同于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认知实习注重观摩,顶岗实习注重独立实践操作,跟岗实习阶段学生由学校集中统一安排到实习单位,主要从事辅助性工作,接受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此阶段是学生初入职场的起步期,也是学生与职业相关的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品德、劳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目标、方法、评价体系的建设构筑制度堡垒,对于提升学生职业劳动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跟岗实习的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体系

构建“四融合四统一”的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将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相融合,统一思想意识;将劳动技能与职业技能融合,统一指导原则;将劳动品德与职业品德融合,统一道德约束;将劳动行为与职业规范融合,统一考核评价标准。

(一)塑造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劳动精神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刺激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应摒弃追求“短、平、快”带来即时利益的思维,要注重追求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向社会提供精雕细琢的产品与服务。学校与企业积极引导青少年群体摒弃社会“浮躁”心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树立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信念,塑造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劳动精神。

(二)锤炼具备“一技之长”的职业劳动技能

职业教育面向职业,以培养职业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职业院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操实训体系,以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奋斗目标。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理念,高职院校实施三教改革、1+X 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等诸多举措,都是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需求。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劳动素养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理应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修炼“内外兼具”的职业劳动道德

道德是人们心中法,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职业劳动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阀域下的具体呈现,具有天然的行业属性和职业特性,纵观不同行业共通的职业劳动道德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4]学校应联合企业开展“亲近职业,学习模范”等系列劳动专题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职业劳动道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养成“自律自省”的职业劳动行为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引导学生对劳动纪律和职业行为规范的遵守,是做好学生队伍建设重要内容。经历跟岗实习阶段的成长,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职场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制度意识,让学生逐步熟悉企业规章制度,适应职场环境,习得积极健康向上阳光的职场心态,另一方面,学生应自觉遵守组织纪律,定期进行自省自查,对标先进,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三、基于跟岗实习的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具体举措

实施“工学结合六标准”的方法举措,从“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家长”六个主体角度出发,构建标准化、全面化、多层次、实操性的制度体系,形成保障”跟岗实习”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屏障。

(一)创建”1+3+N”自上而下的跟岗实习制度体系标准

学校以教务处为一个主导中心,构建自上而下覆盖实习前、中、后三个环节,N 个政策文件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在校内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教学科-实习管理员-教研室主任-校内指导老师-学生”的指挥协调机制和责任传导机制,校外建立“企业-部门-师傅-学生”的权责联结链条。具体体现在:实习前1-2 个月,系部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对拟定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实习单位考察报告》,与企业签署《校企实习合作协议》。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专业跟岗实习标准》和《专业实习计划》,以系部为单位统筹安排学生学习《实习管理规定》等文件,组织学生填写《毕业生实习基本情况一览表》和《毕业生实习安排统计表》,及时上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安排学生与企业签订《跟岗实习三方协议》和《学生实习安全教育责任书》,对学生进行短期岗前培训和安全责任宣讲,提升学生对实习岗位的熟悉度、适应性以及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构建“双向互动、长效融合”的校企合作标准

基于跟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应改变以往校“热”企“冷”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实习单位的主体责任,引导实习单位抛弃“短期用工”、“临时用工”的偏颇思维和“利益化导向”的用人动机”,主张校企双方构建“双向互动、长效融合”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5]加大软硬件设施与人员的投入,让校内导师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也便于企业师傅能够更系统的向学徒传授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实习单位进退考评机制,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及时了解和更新实习单位的履约情况、管理现状、工作环境及健康保障措施等,并将校内指导老师的评价、学生的满意程度作为实习单位进退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信息化”的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标准

校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教学,其全方位性表现在不仅要关注实习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健康状况等;多渠道性体现在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实习生本人口中得知实习近况,还可以向指导老师、企业师傅、同学、家长、同事等主体了解情况,从侧面跟踪学生的实习动态;指导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电话、短信、微信、QQ、朋友圈、腾讯课堂等信息化工具,畅通沟通渠道,提供“线上指导+线下走访”、“文本+图片+视频”的全方位实习实训指导教学,满足学生阶段性或常态化的指导需求。

(四)探索“全天候、全流程、跟踪式”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实习实践标准

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细化企业师傅权责入手,避免学生跟岗实习流于形式。鼓励企业出台针对实习学生的制度化管理措施,严格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并将“传帮带”的实际效果纳入个人的薪酬、晋升与年度评优考核。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学管理软件,依托移动APP 应用平台,构建学生实习动态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轨迹、实习工作完成度和实习效果,采用路线图、进度表、曲线图等多种形式,以日、周、月为时间节点,通过定性或定量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方便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进度、实习状态、以及与目标效果的差距等,进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设立学生跟岗实习“自律自省”标准

首先,学生要提前准备实习所需资料,认真研读《学生跟岗实习指导手册》,熟知跟岗实习的环节和流程、了解目标实习企业的实习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基本情况,在实习过程中做到与校内、外指导老师勤沟通多交流,及时汇报上交布置的任务和材料,按时撰写实习日志,总结实习心得,形成实习报告。其次,学生要提前做好实习心理准备和职场预期,第一次接触具体岗位工作,要放下畏惧心理,鼓起勇气,直面困难,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和责任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遇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负责任人汇报。第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服从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双重管理,严格遵守学校实习管理规定和企业规章制度,养成“自律自省”的好习惯,为今后的职场道路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六)形成家长“协同配合”标准

家长位处学生跟岗实习的大后方,在履约自己作为监护人职责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跟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好机会,是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考验,家长应本着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态度,让学生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压力,逐渐适应职场生活环境,减少学生的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做好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与交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和企业方取得联系,妥善解决,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全方位保障学生跟岗实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到培育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的功能和作用。

四、基于跟岗实习的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成效评价

设立“四个应知应会应达到”目标效果评价体系,从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道德、劳动行为四个方面,将定性指标评价和定量规则考核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个人的实习表现,衡量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成效。

(一)熟知职业劳动精神,学会自我激励和心理调节,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

职业劳动精神的塑造,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加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提升学生向劳动模范看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用劳动的思想激励自己,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训练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评价指标从价值观,情感、态度、积极性四个维度出发,由以下六个主体部分构成,计算占比如下:职业劳动精神评价=自我评价(20%)+校内导师评价(25%)+企业导师评价(30%)+班主任(辅导员)评价(15%)+家长评价(5%)+学生互评(5%)

(二)熟练职业劳动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职业劳动技能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有效帮助学生修正原有认知上的不足或理解上的偏差,丰盈原有知识储备和认知体系。学生职业劳动技能评价,以定量测评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具体包含工作完成量、工作完成度、工作熟练度、工作完成效率、工作贡献度、以及工作创新度等衡量指标。

(三)熟悉职业道德规范,贯穿于言行之中,达到知行合一

职业劳动道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学生跟岗实习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学生应立足实习岗位,逐步修炼自己养成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学生应秉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从业理念,从基层岗位做起,降低更换岗位或跳槽的频率,坚守“专业”和“初心”,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不触犯法律;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做人诚实守信,坚持底线和原则;注重团队合作,主动帮助同事,做到“大我”与“小我”的统一,达到知行合一。职业劳动道德的评价以定性测评为主,由学生自评、校内指导老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等部分组成。

(四)熟知职业劳动纪律,主动遵守示范,达到“知欲”与“止欲”的权衡与取舍

习得良好的职业劳动行为习惯,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知与定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由“学生”到“准员工”角色的转换,知晓自己想要达到怎样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效果,做到“知欲”;另一方面能够“止欲”,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企业管理规章;按时考勤打卡,不迟到不早退(制定扣分细则);保质保量完成企业师傅交代的任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日清日结;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周记、月记的撰写与总结,及时汇交各种实习材料;服从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安排与指导;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有效杜绝和避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五、总结

跟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是培育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把时间关,合理安排关键时间节点;严把环节关,建立阶段性任务导向;严把人员关,协调多主体共同参与,发挥合力;严把任务关,紧盯实习工作完成的成果成效;严把监督关,构建全方位实习保障体系;严把质量关,将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切实提升学生职业劳动素养上来。

猜你喜欢
劳动职业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