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史话与运河文化带

2021-02-04 07:47黄永顺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州运河文明

黄永顺

运河文化,具有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双重性。

古代中國以农业为主导, 自夏、商、周三代有历史记载以来,农耕经济就是中原地区主要经济形式,运河商品交流促进了农业生产,带动了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和经济发展。运河流域城市的工业、商贸及手工业均有比较发达的商业文明,物产也很丰富,譬如烟草、盐、煤、棉麻和建筑材料等。运河流域的苏州曾有“天下第一码头”盛誉。

运河文化释放着开放精神。我国运河流域的各地,通过运河“流动”,吸入了国内乃至世界文化、物质和文明,促进了沿线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运河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各地特有的文化。

同时也是通过运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了世界各地。从唐朝开始,众多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通过运河来到中国,介绍自己故土的文化给中国,也将中国文化带回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便是其中之一。之后,马可·波罗把在中国所见所闻带回意大利,引发了一场西方社会的“中国文化热”。

萧太后河与通运桥

运河文化体现着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贡献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运河将燕、赵、齐鲁和吴越等地区的各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归纳、传承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包容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南方的细腻; 既有古老的中国文化, 也有现代的西方文化。它谦虚、它自信、它无私、它包容。

北京将在通州建设一个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未来的通州将以着重弘扬运河文化,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更加促进具有运河文化推进“通州味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的城市发展与运河有着密切关联。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决策部署,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将加强对接通、武、廊三地。其宗旨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河文化是独到的中国特色。北京的通州区将携手河北、天津武清共同营造未来的运河文化带。

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通称为通惠河,是被侯仁之先生称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师”的郭守敬负责修凿。古运河北京段水系是自北向东南跨越京城,自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到通州等行政区。《元史》中有载:“自昌平县白浮村开导神山泉,西南转,循山麓,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水合,自西水门入都,经积水潭为停渊,南出文明门,东过通州至高丽庄入白河。”如今,百里长安街东起点的运河文化广场占地面积800亩,其中绿化面积600亩,人们在“运河文化广场”牌楼前的广场上载歌载舞。

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古塔凌云》诗:“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猜你喜欢
通州运河文明
雪落通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请文明演绎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中国运河志》简介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如泰运河谣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