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瑄督运粮食进大都

2021-02-04 07:47王安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船白河船工

王安

成吉思汗铁木真及其子孙经过数十年对外征战,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后来,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自蒙古高原迁都至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随着元朝空前的强盛,大都也成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受到元朝经济、文化繁荣的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使节、商人、学者蜂拥而至,他们在这里长住下来开始经商、求学。随着这些外国人士的到来,再加上外地人口的纷纷涌入,使得大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很快造成一个粮食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元朝政府一方面在大都附近紧急征集粮食,以缓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用快马传书,命令在江南的海运官员张瑄、朱清等紧急征集4万余石粮食,运送到大都。

张瑄、朱清督运江南粮食到大都的事情,《通县志》一书中有明确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张瑄督海运江南漕粮循白河至张家湾,再经陆路运至大都。书中所提到的白河,就是今天北京通州至天津的北运河。

说起张瑄、朱清可不是什么凡人,起初都是靠杀人越货起家的海盗。后来投降元朝,因其熟悉海上运输而被封为海运官员,二人也是元朝海上南粮北运业的创始人。接到命令后,张瑄、朱清赶忙在江南各地紧急征集粮食,集中到长江口一带。同时征集60多艘特制的大型海船汇集到这里。码头上的脚夫们按照命令,把4万余石粮食分别装在60多艘海船上。由于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大都城,为了安全需要,每一艘海船都特意加装了防雨设施。

一切准备就绪,张瑄、朱清登上指挥船,亲自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北上。船队经过黄海、渤海,最后到达白河口,就是今天的天津大沽口。

船队依次驶进白河,经过一天的航行,顺利抵达三岔河口。大家一看眼前的三岔河口,只见3条大河先后汇流到一处又向东南流去。举目一望四下的水面上,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蚂蚁一般布满河面。虽然张瑄、朱清命令每一条船都在船头立起一块“奉旨进大都”的标语,想抢先一步向北进发。可是这里的船实在太多了,再加上水流比较湍急,其他船只就是想为其让路,一次也只能让过一两条船,让不了这一支庞大的船队。无奈之下,船队只好在这里又耽误了一天。

过了三岔河口,船队沿着白河继续北上。多日以来一直在海上航行的船工们,看惯了风大浪急的汪洋大海。再看看眼前狭窄的白河航道,不光水流很急,水深也只有三四米,而且还是逆水行船。可是这些巨大的海船还是在老舵手们娴熟的操作下,排成一字长蛇阵,在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中,朝着大都方向缓缓驶去。船队又走了一天多的路程,中午时分在一个繁忙的渡口前停了下来。眼前的渡口就是今天的王家摆村。

就在这时候,船队发生了一件怪事,所有船工和往常一样,什么事都没有,而张瑄、朱清两个人开始发病,一个劲儿上吐下泻。开始以为是自己的专职厨师投毒所致,再一看,那个厨师比自己病得还厉害。这时,有船工报告:船队中有4条船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水需要修理。掐指一算,离朝廷规定的最后期限还有5天时间。而这里距离此次航运终点只有一天多一点的路程,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二人一合计,自己发病是小事,船体漏水可是件大事,随时有可能沉没。甭说4条粮船,就是损失一条船,也要受到朝廷的责怪。

张瑄、朱清一面命令船工赶快修理漏水船只,一面在当地寻找最好的郎中为自己看病。郎中知道病人是朝廷的大官,病得又这样厉害,自然不敢怠慢,选用了最好的药。可是两服中药喝下去了,朱清、张瑄的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一看这情况,最后那个郎中被吓得赶快逃往他乡躲了起来。

正在二人病得最难受的时候,那个厨师突然精神饱满回来了。张瑄、朱清赶快问他:“你是在哪里看好的病?”厨师微微一笑,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把身后藏着的一盆白生生、冒着热气与豆香味的豆腐端了出来:“原本我的病比二位大人还要重,来到渡口上想买点药治病。抬头一看,只见有个老头正在路边吆喝卖豆腐。由于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把我饿得筋疲力尽。一看到这香喷喷的豆腐,和咱们南方的味道相似,我买了两大块狼吞虎咽吃下去了。又在客栈里睡了半天觉,醒过来发现自己一切病状都不见了。”

敕建通运桥碑;拍摄者:孙佳丰

我赶快找到卖豆腐的老头,问他豆腐里是不是有什么灵丹妙药治好了我的病。老头哈哈一陣大笑告诉我:“傻小子,我老家也是南方,这白河上来来往往的人我见得多了,这种病我也见得多了。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平时随着大官们吃的是精米细面、山珍海味,胃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以前喝的是南方带来的家乡水,到了北方,喝了当地水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那些船工们虽然也喝了这当地水,但是他们经常随船来这里,习惯了这水土。再加上一年四季吃的都是粗粮,他们体质强健,胃口好,自然就不会闹毛病。我这豆腐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可它有调节脾胃、促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所以你吃了豆腐之后,原有的病症就会慢慢地好了。”

张瑄、朱清一听这话心里明白了,接过来豆腐盆一闻,一股浓烈的豆香味道扑鼻而来。早就饿透了的二人,食欲大增。用手抓起豆腐,你一块我一块,风卷残云一般,把一大盆豆腐吃了个精光。随后,躺在船舱里睡了两个时辰,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神清气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谁也想不到,这渡口上小小的一盆白豆腐,居然治好了二位大人水土不服的毛病。

病好了之后,张瑄、朱清立刻命令船队起锚扬帆,沿白河继续西行。经过了几个大河湾子,河岸上忽然出现一处异常繁忙的大码头。再回头一看河面上,只见上行的大小货船都赶忙靠岸,随船的官员们纷纷上岸带着备好的厚礼,逐一拜见当地官府要员。随后,几个负责验收的官员登船检查一下,马上就放行了。

码头上各种物资堆积成一个个小山包,赤裸上身的脚夫们满脸是汗水忙着装卸物资。不远的集市上更是异常热闹,大树荫下,一些商贩满脸委屈正在和税官诉说苦衷,更多的商贩还在大声吆喝出售自己的商品。张瑄、朱清从前曾经带领船队来到过这里,所以一眼认出此处正是漷州(今天通州区漷县镇)码头。

对于急着赶路的张瑄、朱清来讲,再热闹的场景也无心欣赏。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的速度让整个船队安全抵达目的地。

1天之后,船队行驶到一处河口,只见由西而来的一条河流在这里与白河汇流到一起。打开地图上一看得知,那条西来的河流名叫漷河(今天的凉水河)。正在此时,前面的船只忽然停了下来。船工赶来报告:“前面河道水浅,船只搁浅不能前进了!”张瑄、朱清一听这话,赶忙上岸边仔细察看情况。凭借多年行船经验,一看岸边的水位线就知道,今年白河上游来水较少,导致原来的深水航道变浅。小一点儿的船只勉强可以继续上行至通州,而自己的船队都是满载粮食的大型海船,今天遇上水浅只能在此靠岸再想办法。

张瑄、朱清查看地图得知:在漷河口上游不远处就是辽代开挖的运粮河(今天张家湾萧太后运粮河),这条河一直通往大都城南。运粮河当年曾经是专门运送粮草的。可是等二人到了运粮河近前一看,因为年久失修,其河道早就淤积成一条浅浅的水沟。不要说行驶海船,就连一条小船都无法通行。

张瑄、朱清仔细一算计,这里距离大都城只有四五十里路程。为确保万无一失,二人一面派出信使快马加鞭赶往大都向朝廷通报此事。一面命令船队马上靠岸,设立临时码头。就地卸船,召集脚夫、大车,不分昼夜把粮食紧急运往大都。很快,朝廷官员赶来了,命令当地官员竭尽全力协助运输粮食。

一时间,临时码头上车把式吆喝声、脚夫们卖力气高声喊叫声连成一片,像开了锅一样热闹。通向大都的土路上,车来车往,连绵不绝。往远处一看,扬起的浮尘之中,只听得见车把式吆喝声与马鞭子清脆的响声,想看一眼运粮车队根本就看不见。眼前的土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巨大黄龙,由白河岸边一直延伸到大都城下。在张瑄、朱清的监督下,经过几个昼夜的紧急抢运,最终将全部粮食安全运抵大都,顺利完成南粮北运的重要任务。二人因运粮有功,而受到朝廷特别嘉奖。

后来,张瑄率领的船队多次沿着白河上行在此靠岸,并建立固定码头。这些码头以及附属设施,为以后当地漕运业的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的停船地点,就在今天张家湾古石桥东边不远处。据说,张家湾这一名称来历,就与这位元代海运官员张瑄有关。

猜你喜欢
海船白河船工
Snow
“桥”镇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专题
白河“五大工程”提升党建工作
白河: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久久为功改善山村面貌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全国首期海船电子员适任统考在大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