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刹海消失了60年的冰蹴球

2021-02-04 07:47金鉴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什刹海格格体育项目

金鉴

自从北京和河北张家口联手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以来,一个新鲜而又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冰蹴球的名字开始活跃在各种新闻媒体当中。有的媒体甚至提议“把冰蹴球推向冬奥会”。那么,冰蹴球到底是一项怎样的运动?这就要从蹴鞠说起。

蹴鞠,也称踏鞠,是我国一项非常古老而悠久的体育项目,是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汉唐时期此项运动展开广泛,是宫廷中很受欢迎的娱乐项目。清代这项运动在什刹海得到继承,将蹴球拿到冰面上踢,俗称“踢冰核儿”。随着冰窖的弃用,人工储藏天然冰块的停止,“踢冰核儿”活动在什刹海消失了60年。

有趣的佛手公主的故事

“踢冰核儿”活动是踢石球的延伸,据说与坐落在什刹海的王府有关。清乾隆时期,在乾隆帝50岁时,贵妃魏佳氏为他生下第九位公主(满族叫格格),因这位公主人长得漂亮、聪明伶俐,深得乾隆喜爱,只是这位公主生来右手有缺陷,呈半握拳状伸不开,大家称她“佛手公主”。这位得宠的公主见到宫中姐妹兴高采烈地玩耍羊拐,自己却因是“佛手”而无法参与时,自然闷闷不乐。乾隆下朝便将内务府大臣海望叫到跟前,让海望想办法叫九格格开心起来。海望在皇城内的酒醋局的胡同里,见到了上三旗的旗人们在踢石球,场面热烈,围观者众。踢球人双手叉腰,姿势优美,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踢石球”用脚不用手,正合九格格的特点,上报乾隆得到恩准后,让宫内太监陪着九格格踢石球玩儿。后来九格格下嫁给权臣兆惠的儿子格兰泰,家住什刹海大祥凤胡同,于是便把踢石球游戏带到了什刹海。夏天踢石球, 冬季九格格叫人在王府的西跨院泼水结成冰场, 以封火用的“ 盖火”当球,玩儿“踢冰核儿”活动。九格格不仅踢得一脚好石球,踢起“冰核儿”也是高手,一般人不是她的对手。直到清末什刹海的醇亲王府还保留着这一娱乐活动。

启功老的提示

1984年时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赵书先生访问启功先生,请教如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时,启功先生非常幽默地说了一段老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跟我玩儿,踢球打尜儿逛二闸儿。”他告诉赵书,中国人古代也踢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就有关于踢球的记载。启功老要关注行为文化的一席话,让赵书先生顿开茅塞,开启了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协会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工程,搜集整理民族体育工程是从访问大量老人口述材料进行的。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图南、金世宗二十七世孙完颜佐贤讲了兆惠率兵在新疆平叛,不幸被围在大沙滩上,他一方面要保证军队给养,一方面又要筑垒防卫,还要进行练兵,于是想出了一些军事游戏,使军队保持了战斗力,最后把叛军打败获得胜利。根据这些游戏整理出了“珍珠球”“蹴球”,在民族运动会上得到了推广。

冰蹴球蘊含着中国传统文化

金友之先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从小在什刹海醇亲王府中度过。赵书先生向溥任老请教佛手公主踢石球传说的真伪,溥任老说这个故事真没听说过。不过醇亲王府里的太监踢石球是亲眼见到过的。赵书先生请教踢石球的玩法,溥任老说:“府内太监踢石球那是赌博,王府的阿哥是不会参与踢石球的。”辽宁民族研究所所长金启孮(乾隆八世孙)先生在《北京郊区的满族》中介绍蓝靛厂外火器营旗人“踢石球”的情况时说:“他们喜欢踢一种石头做的球,怎么输赢我早已记不得了。但是他们天天踢。我是如何也踢不好的,因为石球直径只有一寸多,筋劲儿很难拿,远不是后来在学校踢足球的味道。”溥任老见过太监踢石球,这很难得,赵书先生立即请溥老示范。溥老说,把石球用脚踩在脚掌下向前踹,这种踢法是对脚掌的按摩,对身体有好处,踢石球是把健身和竞技融为一体的运动。启骧先生特意为“冰蹴球”题字,潇洒的书法将冰蹴球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书先生不仅将什刹海冬季冰上运动的文章发表在《西城追忆》,而且还找了金从政(即溥仕——载涛贝勒之幼子与末代皇帝溥仪同为醇亲王奕譞之孙)、蒋志均(回族)、姜惠生、邢建国4位七旬以上在什刹海踢过冰核儿的老人,共同研究如何再现“踢冰核儿”的神韵,对“冰蹴球”规则进行定型。他们对挖掘整理冰蹴球热情极高,并在什刹海民俗体协的助力申冬奥活动中,进行了5次演练活动。观看演练的领导和专家认为冰蹴球是什刹海地区的文化精品,一致认为冰蹴球是中国古代体育的精华,是中国人的智慧。

冰蹴球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冰蹴球是全国民族运动会蹴球项目的升华,又是历史上冰上“踏鞠”运动的活态传承。冰蹴球场地10米见方,中间设一个直径为5米的中心圆,体现“天圆地方”的乾坤观念;“四角发球”的太极布局;“祸福相倚”的棋局变化;双方对垒,四角发球的布局又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思维,极具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使人充分领会冰蹴球中所蕴含的行为文化与民俗情趣。《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第64页对冰蹴球就有图和文字记载。冰蹴球以它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不愧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

冰蹴球参赛队伍分蓝红两队,每队上场两人。蓝队持两只蓝球,红队持两只红球, 用脚掌踩在球上向前蹴,以球击球的方式进行角逐。得分方法是用本方球把对方球逐回老家(九陵)而得分。击回一球得1分、本球一同逐入得2分、把对方的两球均逐入同色九陵内得3分。每场15分钟,上下两场累计。计胜方法:蹴球每局40分,以先到者为胜方。

冰蹴球运动从民间到专业反复锤炼,现在发展成为有两种场地(方形与条形),4个季节(冰上与旱冰),5种游戏方法,适合室内室外,适合男女老幼各种人群的运动项目。

健身和竞技融为一体;对抗和沟通并存;场地不大,规则易懂;娱乐性强,安全有趣,老少咸宜。

冰蹴球益智健身。中医认为脚掌经络集中,穴位丰富,用脚蹴球等于足底按摩,是有益的健身运动。第二是和谐,冰蹴球虽是双方斗智斗勇,竞争激烈,但是对抗中不发生肢体接触,是用以球击球的方式进行角逐,既要看脚的力量,又要看击球后各球之间的力学作用、关键时刻的心理素质,实为一场综合素质的比赛。由于规则明白易懂,竞赛中高潮迭起,悬念丛生,引得观众乐此不疲。比赛时赛场上播放古筝音乐,与场内氛围协调,寓动于静,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

在时任北京西城区委书记王宁的有力支持下,冰蹴球既是助力冬奥会的事业,又是一项文化创意产业。自2015年1月20日举办有京津冀参加的,以冰蹴球竞赛的“什刹海大寒冰雪文化节”以来,冰蹴球已发展为可以在旱地进行的旱冰蹴球,在桌上进行的冰蹴球游戏盒。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协会,北京什刹海民俗协会有5种规则在进行演练。

愿冰蹴球挺进冬奥会

冰蹴球是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蹴球”的升华,又是清代冰上“踢冰核儿”的传承。现有冰蹴球规则是在申冬奥热潮中应运而生的,其他规则还在不断诞生。为此,北京民族传统体协的同志们走过了整整30年历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竞技体育项目,冰蹴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现在已有许多单位在开展此项活动,并举行比赛,一个民族体育项目这样快的进入社会体育,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愈是民族的也就愈是世界的”。建议将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冰蹴球挺进冬奥会,实现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在冬奥会上“零”的突破,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共享。

猜你喜欢
什刹海格格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最美什刹海
格格的愿望
什刹海小记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开心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