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一场伟大的远征

2021-02-04 07:47泊宁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嫦娥月球人类

泊宁

嫦娥五号,去月球取特产

在刚刚过去的12月1日,我国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平稳着陆在月亮正面的风暴洋地区(举头望明月的西北角),历经两天的努力工作它成功揣上2千克的样品准备返回地球。喜讯一出立即被各大媒体刷屏报道。

我们的探月工程是从2004年开始的,分为“绕、落、回”三步,也就是先围着月亮转一转、再摸一摸、最后挖一挖。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嫦娥一号到四号都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次执行任务的嫦娥五号负责把月球的特产带回娘家,让我们收到真正的“月饼”。

嫦娥五号的挖月饼听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兼具复杂与风险的庞大工程,任何一个细节的微小误差都可能造成失败,几十亿投资化为泡影。要知道人类已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仅仅成功59次(成功率不足一半),而本次嫦娥五号一次就要同时挑战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自动采样;第一次自动发射;第一次在轨道上无人交会对接;第一次以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探测器要在38万公里外自行挖宝、起飞、导航、搭车,还要保证在回家的狂奔路上准确刹停以送达完好的样品。

据了解,这次着陆选择的风暴洋是月球最大的月海,此前没有其他探测器到访这里。尽管之前人类已经在月球东南部的静海和丰富海挖了300余公斤的样品,但风暴洋的神秘依然吸引了很多瞩目,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排队巴望着我们的嫦娥五号,希望获得一份新月壤。这份盛况不得不令咱们想起1978年时美国送来的“阿波罗17号”月岩,那份重量仅仅为1克的样品还被分成了两半,有0.5克在北京天文馆的放大镜下躺了40年,另外的0.5克交给了中国“探月之父”欧阳自远教授带领团队去研究。令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欧阳团队凭借如此少的材料居然接连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

有的人会问,这几十亿花得值吗?铲个土而已。但对比国际航天竞赛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探月这样的大型工程不仅可以带动我们运载技术的发展,也就是再造更多大型运载火箭,还能进一步推进深空测控网的构建,让我们基站狂魔也搭到天上去。另外,未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航天器装载太空望远镜(像著名的哈勃望远镜那样)来探测深空、外太空的状态,探求人类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奥妙。

各国角力雄心再起

尽管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将航天员送上月球,但当时的技术实际上是有不少缺陷的,所以随着冷战的结束载人登月的喧嚣也逐渐归于寂静。但是随着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人类不断走访太阳系其他行星邻居、深入宇宙更远端的大背景下,“重返月球”再次回归成为国际热点。近年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诸多地区纷纷发布探月计划,群雄角力的图景日渐清晰。

月球开发纷争难免

众所周知,月球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当下的技术条件让人类移居月球并不现实。但从长远角度出发,月球可是有巨大的开发价值的:

首先,月球表面的矿产特别丰富,金属储存量甚至高于地球。月球上已知矿物质有100多种(其中5种地球上未曾发现),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未来的“我地里有矿”可能要变成“我天上有矿”。除矿产外,月壤中还含有地球上匮乏的氦-3,一种高效、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在地球上,氦-3的价格已经飙至每磅近百万美元,而月球蕴含的氦-3可达560万吨,是地球上已知储量的一千万倍以上,寸土寸金无外乎于此。

再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 在上面建立天文台可大幅提高天文观测能力。由于月面直接承受太阳辐射,不像地球有全球性磁场,也很适合开展各类奇奇怪怪的空间物理化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

最后,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作为火箭发射的中转基地再适合不过。人类飞往火星之前,月球将是最佳的技术试验场和中转站。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组织的地方就争领地。随着月球的开发逐渐有了眉目,这个土地划分该怎么整?

实际上联合国已经在20世纪中后期就通过了多部关于人类在外部空间活动的法则。其中《外层空间条约》(简称《外空条约》)于1967颁布,现在已有近百个国家点头认可,算是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条约的原则是“所有探索行为都应符合所有国家利益”,规定每个国家都可以自由进入太空,但对宇宙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出于和平目的(想暗戳戳放个武器上去是绝对不可以的)。月球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外太空的任何球体也不属于某个国家。大家鼓励国际范围内的太空合作,明令禁止私自搞瓜分。

《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协 定》)则于1979年开放签字,内容涉及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分享等细节问题,于是各国表示出了慎重,至今点头的国家寥寥,美、俄等主要航天大国都作无视状,我国也没有加入。

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放缓,这些条约的约束力正在遭遇质疑,不少人认定它根本名存实亡。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国际社会的各位大佬能否在巨大的利益争奪前握手签字是个巨大的问号,恐怕月球圈地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回归地球审视自身

人类每向深空走进一步,除了享受探索未知的兴奋之感,往往也难逃直视自身渺小的惆怅之情。从地球到月亮,从太阳到比邻星,从银河系到仙女星系,征服的凯歌亦将伴随着孤寂的回响。技术的爆发鼓动着欲望的膨胀,茫茫星海间的我们究竟在奔向生机还是毁灭,恐怕只有拉远镜头才能寻得一丝线索。

1996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博士透露了从《暗淡蓝点》中得到的深层启示,发表了这段著名演讲: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毫不出奇的小点。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 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 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某种特权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处,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

猜你喜欢
嫦娥月球人类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