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里的民间艺术

2021-02-04 07:47王海滨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萨马兰奇奥运村面塑

王海滨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2年,相信全世界的人们对这届奥运会的盛况仍然记忆犹新。当年,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在前方赛场上展露风姿,但却在后方的北京奥运村驻地大展拳脚,成为整个奥运会期间除去中国运动员以外最受各国体育健儿、各国官员注目的华人面孔。他们身穿特制的白色中式唐装,于方寸之地,呈现出了各自的绝技绝艺和绝活,展示了来自中国最民族最民间的艺术种类:风筝、泥塑、面塑、剪纸、脸谱、皮影、年画、布艺等等。他们的作品取材亦古亦今, 构思不乏奇巧兼顾朴拙,造型或纯真或彪悍,技法有细腻也有粗犷,制作起来全都精工细作,集智慧性和工艺性于一体,融趣味性和文化性在一身。他们手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寓意深远,彰显着中国民族质朴豪放的风格和风范,传达着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喜庆吉祥和祝福祝愿,或展现地方人文之源远流长,或凸显大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不一而足。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在世界交融的奥运村,带动的是古色古香的中国风,掀起的是大俗大雅的东方韵,再现的是饱满热烈的中国美。

每天, 都会有上千人走到他们身边,驻足、询问、拍照,请求他们当场制作作品。那届奥运会第一枚奖牌获得者捷克选手科特琳娜在赛前拿着双喜字的“哈氏风筝”拍了一张照片,获奖后第一时间又赶回这里,举着同一款风筝和丈夫再次留念,她让翻译告诉哈氏风筝传人,中国的双“喜”字真的给她带来了好运。巴西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海波利托5次来到同一个展位前观看学习,仔仔细细地询问,最后干脆亲自上阵,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古巴女子排球队教练欧亨·尼奥请一位面塑艺术家为自己现场做了面塑,完工后惊喜异常,连声说:“太像了,太传神了。”接下来的几天先后拿来孙子的照片和已故去15年的夫人年轻时候的照片请这位老师照做。古巴的体操教练不但收藏了同一位面塑老师的好几件作品,还特意定做了切格瓦拉的塑像。一对德国的姊妹花选手拿到曲棍球冠军后特意找到现场的面塑老师,请他给她们姊妹俩塑正在打曲棍球的像,在看到作品后,非常满意,又请这位艺术家为她翻制了一枚冠军奖牌。一位澳大利亚残疾运动员对一件比翼燕风筝爱不释手,由于风筝已经装裱好,不方便携带,她立马叫工作人员推着她到奥运村里的便利邮局,花了昂贵的邮寄费邮寄回了澳大利亚……

从7月26日奥运村开村, 到9月26日结束,这些民间手工艺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以及他们的温厚热情、真诚友好,成了中国民族手工艺品的名片,被各国运动员和友人口口相传……

联合国秘书长体育与发展特别顾问、新西兰总督携夫人,科特迪瓦体育部部长和斐济、智利、牙买加等国代表团团长,国际奥委会官员以及下届冬奥会组委会的官员都纷纷来到民俗店,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与这些民间艺术家合影留念。上百位的奥运冠军收藏了他们的作品,表示要作为北京礼物带回国去,赠送亲朋。

这些民间艺术家有的早已经声名远播,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有的在各自领域建功立勋,被推为行业领军人物,但在奥运村的民俗小店,他们放下身价,悉心给前来询问的外国运动讲解、示范、实操,手把手传授。有一位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看到很多艺术作品中有龙的形象,就和一位风筝世家的传人说想学画龙。这位传人当晚回家连夜画了一条龙,并做了简单装裱,在这位外国运动员再次来到自己展位前的时候,把那条龙送给了他。这位传人说:“龙是中华民族中最神奇的一种神兽,外国朋友那么喜欢中国龙,说明也喜欢我们的中国精神,或者说,我们应该让他从喜欢中国龙开始喜欢我们的中国精神。”

奥运村规定民俗店每天上午9点开门,但这些艺术家往往7点半就赶到现场,他们说,北京路况复杂,万一路上堵车耽误了开门,让外国运动员们在门外等着是有损声誉的事情,那绝对不能发生。

他们本来都有各自的工作,但为了这次盛事,有的专门请了长假,有的特意提前退休,有的关闭了自己生意红火的店面。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扑在奥运村那间不足150平方米的房间里,每天从早忙到晚。

他们说,在打出租车的时候,司机听说是去奥运村展示民间手艺,居然不收车费,因为也想为奥运会出把力,这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到全北京全中国对奥运的热爱和企盼,感受到了每一个中国人愿意为奥运奉献的赤诚。相比之下,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何足挂齿呢?

其实,助力北京奥运会的不仅仅是这几位艺术家。奥运前的2007年9月23至30日,北京市文联赴西班牙“奥运向北京走来”文艺展演活动中,北京市民协艺术家张荣达就现场为萨马兰奇先生塑像,北京市民协艺术家高东升则制作了有萨马兰奇先生画像的鼻烟壶,连同哈亦琦制作的“苍龙训子”的哈氏风筝一起赠送给了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先生愉快地接受了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并合影留念,并对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中的高东升先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事后,他多次为没能到奥运村现场为选手展现手艺感到遗憾。

短短兩个月结束了, 北京的这几位民间艺术家又回归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工作和生活回归平常,但他们自己却感觉与此前不同了,他们感觉肩负传承北京传统文化的使命更强烈了,感觉承担宣扬中国精神的责任更重大了。他们走出家门离开店铺,走进各个中小学校,走进附近的社区,走进一所所老年大学,甚至跟随相关社团到北京对口扶持的新疆去演示、去实操、去传授所掌握的民间绝学,并开门收徒,倾囊传授。

他们说:是自己的,就是中国的,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他们说,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手工艺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民间工艺的魅力和神奇。

他们说,一定要把这些民间工艺传承下去,永远流芳。

猜你喜欢
萨马兰奇奥运村面塑
奥林匹克见证的爱情
爆料站
“童心向党” 征集作品展示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里约备战奥运会
体育“大总管”萨马兰奇的浪漫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