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1-02-07 01:03强,吴彪,姜莉,庞然,张
物流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科学分课程体系

王 强,吴 彪,姜 莉,庞 然,张 鹏

(黑龙江工程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0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迫切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加快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根据数据统计,到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紧缺专门人才需求达10 万人/年,若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按10%计算,则年需求10 000 人。目前,国内具有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院校每年可培养交通运输专业5 000人左右,每年人才需求缺口高达5 000人。新工科专业建设给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就成为了目前我国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1-2]。

1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水平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行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营运性公路运输,机动车维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及综合运输人才等方面。其中,高层次交通运输应用性技术及管理人才年均需求20 000 人。目前,交通运输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交通运输服务与安全保障、交通运输节能与环保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且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偏远地区交通运输应用型专业人才匮乏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为此,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为:

(1)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主要包括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2)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综合运输人才、工程管理人才、现代交通物流人才、道路运输人才、轨道交通人才、港口与航运人才、救助打捞人才、行政执法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3)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量大,事业单位需要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公务员。(4)物流技术及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快递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3-5]。因此,针对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 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征,其主要支撑学科为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其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交通运输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在交通运输相关领域从事汽车技术应用、道路运输管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经过5 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能够达成以下目标[6]:(1)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及奋斗精神,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精神。(2)能够胜任汽车技术应用、运输组织调度与运输设备运用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枢纽场站设计、道路交通运输工具检测与维修等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生产一线技术工程师和管理工作。(3)能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视角审视工程问题,能有效进行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管理。(4)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5)具备通过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方式增加知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2.2 毕业要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能够充分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可用如下12项指标进行描述[6]:(1)工程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交通运输基础及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交通运输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复杂问题,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具备汽车技术应用、道路运输管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管理等能力,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交通运输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运用交通运输组织、调度、管理及运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通过研究和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交通运输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交通运输领域设计方案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能够评估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的影响;(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效果及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正确认识交通运输问题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交通运输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交通运输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能够利用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合作;(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见表1。

表1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3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80学分,其中必修课150.5学分,选修课29.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47学分,理论课学分占比73.9%,实践课学分占比26.1%。基于新工科专业要求,合理构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物联网+交通运输”、“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大数据+交通运输”等新工科时代背景[7]。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大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四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具体包括哲学与社会、语言和文学与艺术、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与工程伦理、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与就业、健康与安全、通识教育选修系列课程等8个子模块,共计8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为47.2%。学科专业大类课程具体包括工程基础与设计能力、力学与电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等3 个子模块,能够体现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该类课程与交通工程专业共用一个学科平台,即两个专业第1-4 学期开设相同的大类课程,共计29个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为16.1%。专业方向课程具体包括汽车技术应用能力、道路运输管理能力、交通安全技术应用能力、物流技术应用能力、物流管理能力、专业认知与工程应用能力等6个子模块,共计60个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为33.3%。综合教育课程具体包括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及科学技术、劳动实践、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资格认证等6个子模块,共计6个学分,占总学比重为3.4%。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和新工科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其核心课程设置为:交通运输工程学概论、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运用工程、运输技术经济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枢纽与场站设计等理论课程共计9 门;交通运筹学课程设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交通运输系统应用软件实训、交通运输专业认识实习、行业项目化创新创业训练、汽车保养技术专项训练等实践课程6 门。核心课程通过建立课程档案制度,充分支撑毕业要求,并建立专业课程建设团队,构建了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和课程配置流程(如图1 所示)。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较好,建立了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设置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并制定了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的先进性、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8-10]。

图1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4 结语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促使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发展要以多学科为支撑,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科技与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注重教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要求,不断为学科建设体系注入新的内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有效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结构体系。

猜你喜欢
工科学分课程体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美食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