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探析

2021-02-13 10:03毕连福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毕连福

(辽宁大学 后勤工作处,辽宁 沈阳110036)

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知识的创新、交流、积累与利用。而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使用者,因此知识管理也必须做到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用人单位之间对于高端人才的抢夺也变得更加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要引入知识管理理念,从知识管理角度对现行的人才选拔与任用、考核与评估、培训与教育等各项工作提供支持,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的同时,将人才的潜力挖掘出来,在本职岗位上贡献更多的价值。对于高校来说,应抓住高等教育改革这一机遇,探索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激发在职教师的创造力,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知识管理的理论概述

作为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常见模式,知识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知识创造创新、积累应用的主体,主张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管理实效;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既包括显性知识,如专利文献、期刊杂志等,也包括隐性知识,如人们掌握的技能、积累的经验等。以知识管理为手段,以挖掘这些知识的利用价值为目的,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调“知识积累—推广应用—创新创造—再积累—再应用—再创造”的循环过程,本质上是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的循环再造特征,其核心原则可以归纳为:一是积累原则。任何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知识管理中遵循积累原则,就是从以往的知识中提取有价值、可借鉴的内容,从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这一管理理念能够在各行各业被广泛运用的基础。无论是组织内部信息,还是来自外部市场的信息,都要基于共享原则向每一名成员公开,实现知识利用的最大化[1]。三是交流原则。营造有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无障碍交流的氛围,推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氛围,为管理工作开展创设良好条件,促使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新时期高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人岗匹配不佳,内部结构失衡

个人专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要求完美匹配,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现阶段高校人岗不匹配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岗位设置不够合理,有些岗位的职责不明,还有的岗位之间存在职责重复或冲突的情形,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无法按照岗位要求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二是人员的流动性差,缺少岗位胜任力评估,对于那些不适合岗位的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职务调整。由于人岗匹配不佳,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同时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真正从事一线教学、科研的教师数量偏少,而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人员较为臃肿。即便是在一线教师队伍中,也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失衡的问题,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制约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培训渠道单一,缺乏成长动力

就业形势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和保持岗位胜任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在高校的整个教师队伍中,他们的学历、职称、教龄、专业、兴趣、志向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于培训的诉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高校在组织开展培训前,没有提前做好调研,缺少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或者说培训内容不能迎合教师的诉求,就会导致教师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是抵触[2]。另外,在培训渠道上,也存在单一化、局限性的问题,大多以开办讲座或者集中受训为主,没有充分照顾到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缺少实质性帮助,这些都是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考评模式滞后,激励手段匮乏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考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化反映近段时间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岗位胜任力,以此作为发放薪酬和奖金,以及职务调整的依据;二是发现教师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把这种差距作为下一步培训的重点,帮助教师弥补短板、实现提升。在管理实践中,高校的考评机制缺乏创新,考评的程序不够科学,例如:考核指标设计的过于粗放,不能准确反映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过程不够透明,以至于经常会发生根据关系远近随意加减分数的情况。教师对考核结果的满意度不高,工作积极性就会受挫。除了薪酬激励、精神表彰外,很少有其他更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措施,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也是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校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一)高校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

高校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还包含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是一场全面、深化、持续性的改革。在管理改革中,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改革的主战场。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保证改革取得成效,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必须要从管理思维、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此,将知识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既符合高校选用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满足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利益诉求,实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双赢”。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抓住高等教育改革这一契机,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如实施多种激励措施、推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挖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制定政策和制度的管理者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教师之间,很少展开双向交流和沟通对话[3]。很多时候,管理者从自身角度推测教师的诉求,而不是展开实地调查。在没有真正把握教师诉求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就容易出现失误。相比之下,知识管理理论强调以人才为中心,关注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利益诉求,这样能牢牢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方向,进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满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群体,通常对职业发展有着更高的追求。除了支付与知识付出对等的薪资外,学校方面还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诉求,并且尽可能为其提供良好环境,支持在职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追求自我价值。在知识管理理念中,特别强调了对知识型人才个性化诉求的关注和满足。因此,高校管理通过贯彻这一理念,有助于管理者转换思维视角,能够从一名普通教师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实际诉求,从而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是开展教师培训教育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例如,有些教师并不追求薪资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是想要拥有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方面应基于教师的自身诉求,为其提供配套的设施和理想的环境,支持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策略

(一)人才聘用要体现知识资本的特点

人岗匹配能够激发教师的最大潜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知识管理角度,高校在招聘前需要开展充分调研,编制招聘计划,包括各个专业所需教师的数量,岗位胜任力要求等。以此作为参考,保证招聘的人才与学校的要求完美契合。在进入公开招聘程序后,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人才甄选。除了常规的面试问答外,可以选择心理测验、情境模拟这类方式,从不同维度对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有更为全面地了解,做到优中选优,找到最适合空缺岗位的人才。另外,人才聘用时,不仅要考虑其学历、履历及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对于教学风格、职业道德等也要纳入考察指标范畴,力争做到客观、详细的考评。

(二)人才培训要考虑知识资本的增值

1.明确培训需求

培训是人力资源增值的关键方法,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为了防止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培训的情况,高校在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前,应当开展必要的需求分析。在了解教师个性化诉求的前提下,为他们制定相应地培训方案,从而补齐短板,有利于实现整体提升。选择恰当的途径来倾听教师的培训诉求,如采用“一对一”交流的模式,掌握每一名教师的个人意愿、发展意向;或者是考察教师的工作业绩,针对日常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将其作为下一步培训的重点。利用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为知识资本的增值奠定基础。

2.创新培训模式

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激发高校教师在培训期间的能动性,这也是保证培训取得预计成效的必要条件。除了岗前培训外,可创造性地引入以下3种培训模式:(1)学术研讨。利用高校联盟这一平台,定期组织各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汇集一堂开展学术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共享、彼此借鉴,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知识结构得到更新。(2)进修深造。选派日常教学中表现出色的优秀青年教师,提供1—2年不等的进修机会,选择国内或国外的高校、培训机构等,获取更高的学历或者资格证书。(3)社会实践。培训不应当仅限于理论的研究,而且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高校教师锻炼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提升学术科研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到基层的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3.引入培训评估

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引入考核,让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统一参加考核,根据结果评估培训成效。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督促、约束作用。引入考核机制后,使得受训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珍惜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从而让自己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提升,增强了岗位胜任力。二是明确问题所在,优化培训方案。根据教师在培训中的表现,以及培训结束后的考核结果,分析当下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考察指标等方面是否仍然存在漏洞。然后,针对不足加以优化,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渐进式提升[4]。

(三)人才考评要引入知识管理评价

1.设立关键绩效指标

在知识管理中,评估发挥着判断、激励、导向等作用,也是高校构建基于知识管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评估结果如实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应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关键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学历、教龄、职称,以及工作表现、职业素质、服务意识、科研业绩等。当然,这些指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职务调动、教学改革等进行灵活性、适应性变动,才能始终对教师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依托人才评估结果,既让学校了解到教师的岗位胜任力,也让教师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为下一步的职务调动、培训学习和职业规划等提供参考。

2.完善激励驱动机制

对于高校教师这类知识型员工,应当实行基于知识的激励机制,将知识技能与薪资报酬挂钩,既可以让高校教师的知识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也能够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地发展。为此,以绩效评估为基础,参考评估结果完善激励驱动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激励策略。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激励策略是提供经济报酬,包括显性的薪资,以及隐性的补贴、福利等;另外一种是基于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的非经济报酬,既可以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培训机会,也可以是职务晋升、精神表彰等。基于知识管理完善薪酬体系,除了增强在职教师的获得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还有助于保持归属感、向心力,对保障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