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1-02-13 10:03林雪飞
关键词:留学生活动文化

林雪飞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随着国家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高等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仅2018年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1]。此外,全球已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有2 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多达4 000万人次[2],这又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潜在留学生群体,预示着未来留学生教育的良好前景。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兴课题,亟待多方探索与深入研究。

一、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喜爱,这正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坚实的逻辑基础。

有人说,“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从城市产生的”[3];也有人说,现代文化就是一种都市文化,虽然这些说法都有其成立的特定语境,但也说明了古往今来“城市”之于“文化”的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中国更多大中型城市开启了国际视野,在不断夯实自身实力的同时,加紧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并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于是,多彩的城市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吸引了更多欣赏与探寻的国际目光,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虽然从属性上来说,城市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但它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浸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种区域文化,但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表征着中国文化的鲜明共性。城市文化是最鲜活的中国文化的呈现形式,展示着中国文化的主体内涵,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也多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留学生来华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活生生的城市,于是城市成了留学生认识中国的第一个窗口,城市文化也就成了最显性的一种中国文化。所以说,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也就成了向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第一步。

文化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独特的精神、物质、智力和情感特征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字,也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系统、风俗习惯及信仰”[4]。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仅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也渗透在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时时处处。季羡林曾“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5]由此,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有了“知”和“行”两种路径:“知”就是将中国文化归结为知识而进行学习和接受;“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与领悟。中国文化传播必须运用“知行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接受主体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特别是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的传播时,“知行结合”的方式就更具有合理性。因为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跨文化传播,简单的知识性传授太过被动与生硬,往往不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知”“行”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理性与感性共同完成文化接受的任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留学生教育,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向留学生系统地介绍城市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让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体验城市文化的意蕴,从而真正把握城市文化的全部内涵,这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与海外中文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之处。

综上所述,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近距离的受众、最直接的窗口,也将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会把自己所受的中国文化熏陶带回生源国,并进一步促成中国文化的再传播。而城市是“国家发展、介入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力量”[6],城市文化则是中国文化最有力的“先锋”,城市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面向留学的城市文化传播,就成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文化学与传播学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二、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受到各高校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水平,各留学生培养单位和相关管理机构都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积极为留学生提供优秀的专业教学,也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认识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而城市文化的介绍,历来就是留学生活动安排的一个主要内容,各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首先,从传播意识来说,传播主体对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具有一定自觉,但还缺乏严谨的整体设计和深入的挖掘展开。

所谓“传播主体”,是指面向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施受者,主要包括外事管理部门、文化宣传部门、留学生培养部门及其具体工作人员等。一般而言,当前传播主体对留学生教育中城市文化传播的任务都有一定了解,也能站在工作职责的角度,结合实际条件,安排一定的帮助留学生认识和学习城市文化的活动。但是,对这样做的目的、意义等实际并没有十分系统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可以说更多的是一种惯性工作程序。所以,所开展的活动多为松散的城市文化掠影,之于城市文化的整体内涵而言,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传播活动的组织也往往延续着旧的模式,创新性不够;对于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也没有做出更加准确的区别,活动针对性不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如果再深挖下去,传播主体自身实际上对城市文化内涵也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这也是城市文化研究不足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城市文化研究都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阐述还不够明确深刻。由于城市文化形象自身的模糊性,传播主体对城市文化的认识自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最终必然影响城市文化的传播实践。

其次,从传播内容来看,目前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以“点”和“面”为主,还比较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面向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本就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前对中国文化更侧重于传统的观念影响,传播主体也更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学,忽略对现代文化的介绍,而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自身内涵的学术总结又明显不够,自然很难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甚至面向留学生而编制的教材或介绍性书籍都很少,连自学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的教育者更重视文化的知识性价值,对于文化传播的传播学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也就更倾向于从宏观意义上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涵,强调其民族整体的概括性,而忽视了区域文化的存在及其意义,以至于现阶段留学生课程体系中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课程几乎是鲜见的,城市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的。在高等教育中,课外活动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而且课外活动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很难集中在城市文化一个领域,因而其所能涉及的只能是城市文化的某一个点,也仅能浮光掠影地完成一个较浅层面的介绍,无法完成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系统而深入的传播。

再次,从传播方式来讲,目前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为“行”,而缺乏“知”的引导。

由于“城市文化”类课程未被纳入留学生课程体系,所以作为知识传授的城市文化的“知”的路径就受到极大的限制,留学生对城市文化的把握主要是通过“行”的途径完成的。很多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对城市虽有过查询,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来到这个城市之后,他们通常也不会刻意去学习城市文化的知识,而只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逐渐体味与领悟到一些城市文化的特征,逐渐积累起对于城市文化的一定认知,这明显属于“行”的方式。另外,课外活动也是留学生了解城市文化的一个主要形式。所谓课外活动,是指留学生管理和培养单位组织或留学生自主安排的课余活动,其形式包括旅游、参观、讲座、讨论、聚会、分享等。这种活动往往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特别是由留学生管理和培养单位特意组织的课外活动,常常就是为了给留学生创造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的机会,因而通常会围绕最具城市文化代表性的经典内容和标志性特征展开,参与活动的留学生也能由此获得对于城市文化某一内涵的较为直接的体验与了解。但课外活动通常更注重趣味性,以体验为主,也主要属于“行”的认知范畴。网络则是当今时代人们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一种最常见的途径,所以留学生无论是在选择留学目的地的过程中,还是在城市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也时常会主动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城市的相关信息。从属性上说,网络信息属于“知”的范畴。但是,目前网络上所能查到的关于城市的信息,往往比较零散,且涵盖的内容、领域都比较有限,很多信息对于留学生的针对性也不强,很难形成对留学生城市认知的引领性。

最后,从传播效果来论,留学生对于城市文化较缺乏理性认知的自觉性,普遍没有形成对所在城市文化清晰而深入的理解。

受世界对城市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认知的限制,绝大多数留学生在学习中更关注总体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虽然知道中国文化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但对自己所在城市文化没有明确的自觉认知意识,即使在生活中获得了一些对于城市文化的体验与感受,也缺乏理性的归纳和提炼,所以都无法准确地说出某个特定城市的文化内涵。不过,提到他们所生活和学习的城市及其城市文化,几乎全部留学生又都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这正是加强城市文化传播的基础。

总之,就现状来说,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并不能令人满意,而亟须完善与提高。至于其具体操作,则应该从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开始,真正提高对城市文化的认知,为进行城市文化的广泛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增强传播主体的城市文化及其传播意义的理解,结合传播的目的与目标进行传播内容的系统设计,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传播工作。

三、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早就指出了文化与传播的同构性,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既承载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又具有多重的传播意义,是文化与传播的一种“双赢”。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具有十分鲜明的特殊性:一方面,从文化属性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城市文化传播成为了一种对外传播,具有了跨文化的性质;另一方面,留学生又区别于不同文化族群中的一般人,他们在中国的城市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对这个城市及其文化有着更多的融入与了解,又有一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他们对城市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内缘亲近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与寻找适合的策略。

(一)教学策略

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手段,也是留学生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手段,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的传播也应让教学成为一条主要路径。这必须首先提高教学主体对城市文化传播任务的认识,然后进行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并展开富于策略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可增设城市文化的章节或环节,即在中国文化课程各个章节的讲授中及时融会城市文化的环节,依循较成熟的中国文化课程的逻辑系统地展开对城市文化的介绍。但这必须处理好城市文化的特殊性与中国文化共性之间的关系,不能仅强调特殊性而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理解,也不能只强调共性而使城市文化的特殊性被淹没。或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节日、纪念、市民活动等实际,在课堂教学内容正式开始之前,灵活地增设相关城市文化的讲解环节。这样,一方面能够让留学生参与到城市生活节奏之中,增强留学生对本地生活的参与度和共鸣感;另一方面,也完成了相关城市文化的教学,提高了城市文化传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其次,是将城市文化传播融入语言教学及练习。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内容,文化的传播也大多需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得以实现,这就使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得以结合。即在相关语言点的教学及训练中,引入城市文化的语境,适当进行城市文化的介绍与应用。这样,在完成语言点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进行了城市文化的初级传播。虽然这种传播的系统性仍不强,但点滴积累,既减轻了留学生文化学习的压力,又能使语言教学具备现实的文化语境,更便于理解与掌握。而且这种作为语境存在的城市文化,必然不能得到深入的讲解,反倒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引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与学习相关城市文化知识的兴趣,使文化学习在课后得到一定的延续,也增强了城市文化接受的自觉性和“知”的引领性。

最后,开发城市文化相关的特色专门课程,如“游××(城市)学汉语”“跟我逛××(城市)学文化”等。这些课程不一定采取课堂教学的面授形式,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模式,成为留学生课外自学或课堂教学的辅助。课时安排可以较一般课堂教学灵活,便于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自由灵活地学习,或辅助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面向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的教学,要根据具体内容决定采取某一种或综合使用几种方式,以最好地实现传播的目的。

(二)活动策略

在教学之外,为留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直是留学生教育的常态。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强化活动设计的城市文化传播意识,使活动与城市文化传播的联系更加紧密,主题性更强,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形式,深化活动的文化内涵的容量与层次。第一,可以组织留学生的旅游参观活动,即从城市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将城市文化内涵的介绍融入旅游参观系列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实际上,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已组织了不少类似的活动,只是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今后应做出相对全面的系统规划,并有步骤地展开实施。第二,可以组织有关城市文化的专题讲座活动,即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城市文化的深入讲解,并与留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邀请留学生亲身参与实训操练或表演,使留学生获得更多“知”的引领和“行”的体验。

留学生对于城市文化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按照传播目标的设定,应该让他们逐渐转化成传播的新主体。在活动的组织中,应吸纳留学生逐步加入城市文化传播的行列。如组织一些绘画、摄影、视频、演讲、戏剧表演等竞赛和展览展示活动,以城市文化为主题,让留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对城市文化学习与理解的成果。这既有利于参加活动的留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也便于以留学生为中介形成对于城市文化的再传播。

另外,在生活中自由地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自主地学习城市文化也是留学生掌握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为留学生创造在生活中自然学会的机会。如创办留学生短期“家庭融入”活动,严格甄选部分有条件、也愿意接纳留学生参与家庭活动的市民家庭,定期让留学生走入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市民直接对话,一方面直接体味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市民在实际的活动中为留学生进行城市文化的具体讲解。当然在活动之前,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承接活动的家庭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们明确活动的主题,使活动的目的能够得以实现。

(三)媒介策略

任何文化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特别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介层出不穷,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科技等都是城市文化的传播可以利用媒介手段。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也应充分利用适当的媒介,组建起更多元、更灵活、更先进的媒介体系。第一,可在城市留学生服务的专门网站上设立城市文化介绍的专门栏目或频道,发表具有城市文化相关信息的文字、视频资料,组织网络讨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让留学生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自由选择参阅感兴趣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等。第二,可运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定期向留学生推送城市文化的有关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作为留学生自学之用,也便于他们对外的分享转发。第三,可使用APP直播的方式,打破线下现场活动受时间、环境、人员等限制的弊病,让留学生跟随直播镜头,营造远程现场环境,提高文化学习的直观度、自由度和现场感。第四,可通过VR/AR/AI技术,营造城市文化传播的高科技虚拟环境,跨越时空的限制,增强文化学习的体验性和娱乐性。总之,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媒介手段与技术,使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更丰富、更现代,城市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具广度与深度。

我们在关注现代科技媒介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传统媒介的作用,要创造性地发挥传统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稳定的作用机制,使之在新的传播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利用传统的纸质媒介,组织专家编写适用于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关于城市文化的口袋书和研究性书籍等。这样既能发挥纸质文本在进行文化介绍时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优势,也便于长期收藏与反复阅读复习。当然,对这种传统媒介的应用,也要考虑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问题。如在口袋书的制作过程中,将文字与图片结合,使其既具备知识性,又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在研究性书籍的制作时,可以配以视频讲解,通过在相关内容部分印制用以扫描解锁的二维码,实现视频与文字的交互,等等,这样传统媒介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四)组织策略

城市文化的传播本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与持续实施。而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除了需要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之外,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因留学生汉语水平、来华年限、专业领域、兴趣爱好、母语文化正负迁移影响等因素的不同而带来的更大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制订特殊的传播计划。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之有规划、有组织、有策略地得到落实与推进,而不能任其自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自为行动。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发挥更大的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外事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留学生培养院校协同合作,组织不同层次的、面向不同群体的、满足不同需要的城市文化传播活动,在人员配备、部门协调、经费支援、技术支持等各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传播能够得到顺利持续的推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总之,面向留学生的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可能,亟待更广泛的开拓与更深入的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