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1-02-13 10:03丁玲
关键词:人本双创专业

丁玲

(江汉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56)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是高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才发展趋势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使大学生能充分地创业与就业。2021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疫情影响中全面复苏的阶段,高校应继续坚持“人本”教育理念,持续完善双创教育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双创教育质量,以双创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使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人本”理念对双创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回顾历史,“人本”理念一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等著名命题,都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肯定人灵魂中的理性,重视人的尊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批判宗教神学,高度称赞人的价值,强调社会实践应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独立人格,这使得“人本”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主动性,不断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当代,“人本”教育思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人所付出的代价和人的主体作用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问题而做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1],是指引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教育思想。它要求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尊严,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心受教育者的兴趣、潜能,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人本”教育思想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真谛,与双创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本”即以人为本,是双创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同时也是由双创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所决定的。有关双创教育的内涵:1999年,我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拓展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双创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双创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着眼点,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化,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本”教育理念切合了当前双创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切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双创素质的培养过程要充分尊重人性,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与爱好,尤其是要发挥大学生在双创实践中的主体性。二是“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双创教育来说,既是一种理论指导,也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以人为本即在教育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与被教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双创教育课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学生双创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性,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人格更完整、知识更全面、能力更突出、身心更健康的新时代双创人才。

二、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中“人本”理念融入的现状及问题

双创教育课程建设是实现双创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指引和推动下,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数量上,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开设超过2.3万门创业教育课程,组织编写出版双创教育教材近3 000本[2];在质量方面,国内日益涌现出双创教育课程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2017年,教育部认定200所高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200所高校已形成较好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但对比全国2 631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人本”理念融入不足,课程整体“短板”凸显。

(一)双创教育课程空间有限,限制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实施意见》精神,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在专业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或者“个性化课程”模块中增设了双创课程。这类课程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一般理论学时为16—24学时,实践学时为10学时。对于刚刚接触过双创教育的师生来说,压缩的课时导致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一方面,双创教育课程的课时较少间接导致学校教学投入相对较少,双创教育课程的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常被忽视,工作缺乏干劲,投入到双创教育的精力不够,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另一方面,从学时学分上考虑,学生会忽视双创教育课程真正的价值,不重视双创教育课程,学习趋于被动。这些情况都使得双创教育课程在高校成为“尴尬课”,课程发展空间被挤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双创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因材施教的环境

“如何教”是影响双创教育课程效果的直接因素。一些高校在双创教育课程建设中缺少“人本”思想,片面认为双创教育课程就是让学生多学一门就业指导类课程,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际需求及学习兴趣全然不考虑。简单化的理解使得某些高校在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中缺少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环境,大班化教学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讲授法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师生间的有效讨论和信息反馈;而这种反馈的减少也间接使得授课教师所采取的讲授法质量较低、效果较差。二者反复作用,最终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特别是对于就业创业指导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班教学组织形式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3]。在大班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获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无法感知学生学习双创课程的兴趣点和双创教育发展需求。这些都导致双创教育课程教学表面化,教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三)双创教育课程内容笼统,存在“学难以用”的弊端

以人为本开展双创教育课程教学,还在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完全割裂,学生“学难以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阶段,许多高校尚未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展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绝大多数高校选取中国大学MOOC网上有关双创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学课程。MOOC网上双创教育理论课程基本按照“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知识解析+创业案例分享”的结构阐释创新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方法。这类课程内容较为宽泛,与大部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融合较少,只有极少数课程,如《医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指导》《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行业创业》等将双创基础知识与行业双创发展相结合。实践课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双创实践课一般以商业案例为引导,内容主要涉及商业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资源拼凑与整合等单元,与大部分非商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内容相关性不高,未能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专业所在的行业将如何发展、行业双创在做什么、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行业产品等。学科专业知识与创业课程融合不足,学生在双创教育课程中很难结合自己的专业实现学以致用。

三、“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双创教育课程建设,是双创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发挥、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将“人本”理念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意识层面:增强师生对双创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弥补学生单一和狭隘的专业学习而引起的知识、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自我局限。双创教育与实用性的专业教育不同,它适应新时期、新技术、新经济等社会条件的变化,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等常态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它延伸了人才培养的边界,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尽管双创教育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但双创教育的氛围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开创性个性、批判性思维及终身学习的素养,这对整个社会人才的成长与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提高全校师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双创教育课程建设人力、物力的投入。

(二)内容层面:坚持统筹协同,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理论内容层面,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将“人本”理念融入双创课程建设、培养双创人才的必然选择。一直以来,高校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象牙塔”。教育界曾有过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合理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高校应当投入多少资源开展双创教育,即把双创教育放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其重要程度如何[4]。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就在于,在处理双创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关系时,应当使双创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与传统通识课程融合,推进双创教育的通识化,在全校范围开设“双创教育导引”课程,使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双创教育理论知识;二是与各专业基础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将双创课程学习的着眼点重新放回到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上;三是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专业类相关的双创实践,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双创的实际操作中,形成专业、就业、创业与事业融合并重的良好育人状态,推进双创教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与双创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统筹协同、合理布局。教学内容应以多方位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实现学生能力与人格的共同提升;教学方法应更加符合“人本”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实践层面:探索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示范校在继续落实好《实施意见》明确的九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其中第一条便是“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优质课程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理念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师本身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简单地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双创教育内在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双创教育课程建设中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程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开展有关双创教育工作的培训,矫正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在教育行政人员中也应开展一定的双创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得教育行政人员具备正确的双创教育意识,共同推动双创教育课程的建设;学校应针对自身情况,构建科学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拓展双创教师资源,形成一支成熟稳定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制定双创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还应出台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小班化与多层次教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实践实训、双创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高质量的优质双创教育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人本双创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人本计算
八戒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