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在快速康复骨科患者中的应用

2021-02-27 03:08林雪华
智慧健康 2021年32期
关键词:椎管氧化应激可视化

林雪华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广东 阳春 529600)

0 引言

下肢神经从分布较为分散,为完全阻滞,需要从多点、多部位、多支神经实施联合阻滞,因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在下肢手术中应用存在限制。下肢神经阻滞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组成部位,是目前常用的阻滞方式[1]。因腰骶穿刺部位较深,邻近的血管与器官较多,盲探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因而腰骶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较少。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是通过超声辅助下的一种麻醉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无创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椎管内麻醉穿刺成功率[2]。本文实施对照分析,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76下肢骨折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划分成两组后应用超声定位下椎管内麻醉、盲穿椎管内麻醉,以下就研究设计与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探究主体,共有76例,研究起始与终止时间是2019年8月15日至2020年8月15日,应用方便抽样法将探究主体分成对照组38例、实验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是27~78岁,平均(52.56±3.54)岁。实验组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是29-76岁,平均(52.53±3.54)岁。应用SPSS 24.0软件对于两组资料实施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

纳选标准:研究取得了患者本人与家属的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患者资料及研究内容均持有保密协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均不存在手术及麻醉禁忌证;依从性较高。

剔除标准:研究剔除合并手术与麻醉禁忌证、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精神或者认知功能疾病、严重脏器官疾病、心脏病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情况,开放静脉通路。

实验组患者采取标准椎管内麻醉穿刺体位,由具备丰富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通过超声定位穿刺点,所用超声仪器型号为便携式M58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低频超声探头,频率为2MHz~3MHz,深度为8cm,平行放置在脊柱旁1~2cm,同时稍微向脊柱中线部位倾斜,首先对于骶骨实施扫描,逐渐向上扫描,若超声图像出现锯齿状图像,即“椎板结构”,锯齿状结构件的缝隙为正中部位的椎间隙,超声图像上存在两条高回声线,表示为前、后复合体。依据图像确定L1/5腰椎,对于L2/3腰椎进行标记定位[3]。将探头放置在该腰椎节段后实施短轴扫描若超声图像上出现硬脊膜、黄韧带、前负荷体、关节突、椎板等,说明定位准确,对于硬脊膜和黄韧带进行标记,将长短轴焦点作为椎管穿刺的正中入路,记录硬脊膜在超声图像上的深度,调整探头方向并告知患者保持体位,常规铺巾消毒后实施穿刺[4]。

对照组患者采取盲穿椎管内麻醉,通过传统手法进行定位,主治医师确定腰椎2、3点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实施穿刺[5]。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阻滞情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长、操作时最大VAS评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②疼痛情况。应用VA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36h以及48h的疼痛情况,分值为0-10分,评分和疼痛情况呈负相关;③氧化应激指标。测定两组麻醉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抽取患者静脉血后离心处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测定指标是MDA、SOD;④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是否发生恶心呕吐、术后谵妄、瘙痒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应用SPSS 24.0软件实施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且与正态分布相符合,独立样本采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独立样本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神经阻滞情况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操作时长、操作时最大VAS评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神经阻滞情况分析表[n/(%)]、()

表1 神经阻滞情况分析表[n/(%)]、()

2.2 疼痛情况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6h、12h、24h、36h以及48h的V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

表2 疼痛情况分析量表(,分)

表2 疼痛情况分析量表(,分)

2.3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麻醉前的SOD、SOD水平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体数据见表3分析。

表3 氧化应激指标量表(,分)

表3 氧化应激指标量表(,分)

2.4 不良反应情况

实验组中发生1例恶心呕吐,1例瘙痒,发生率为5.23%,对照组中发生4例恶心呕吐,1例术后谵妄,3例瘙痒,发生率为21.05%,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χ2=4.145,P=0.417<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往往需要采取有效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案,椎管内麻醉与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等[6]。单纯应用全身麻醉时,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但是该种麻醉方式术后需要采用大量的非甾体药物和阿片类药物,进而实现镇痛效果,但是极易发生尿潴留、瘙痒、恶心等不良反应,并不利于术后恢复[7]。

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超声定位辅助椎管内麻醉具有理想效果,可有效解决椎管穿刺困难的问题,尤其适用于肥胖、老年患者,同时还可促进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升,可有效减少穿刺损伤,预防因反复穿刺而发生的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具有快速康复的效果[8]。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应用和改进,超声在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的实施,使医师能够详细了解患者心室充盈情况和心脏前后负荷情况,能够科学评估心功能[9]。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能够保证可视穿刺,有效地降低了多次穿刺损伤,可实现精准麻醉效果,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10]。动静脉置管超声、重大手术监测超声的应用,均属于可视化技术,该种技术应用于手术麻醉过程中,可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保证患者安全,同时改善患者舒适度,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11]。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精确操作,可让血管穿刺区域、阻滞区域更为直观和标准化,该项技术通过仪器辅助下能够显示出肉眼有限的结构,可清晰显示麻醉区域情况,有利于医师快速诊断与有效治疗,同时还可引导操作,评估疗效[12]。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为革新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将其应用于快速康复骨科患者具有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将精准可视化麻醉技术应用于快速康复骨科患者中具有理想价值,可促进穿刺成功率提升,缩短操作时长,有利于减轻疼痛,改善氧化应激指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椎管氧化应激可视化
氧化应激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
骨关节炎氧化应激及干预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