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淮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综述

2021-02-27 16:17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教授

孔 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2020年12月18-20日,以“淮河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安徽省阜阳市举行。本届论坛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联、中共阜阳市委承办。来自全国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肖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中共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正东等作了大会发言。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1),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淮河文化基础问题研究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历史悠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关于淮河文化已形成了系列成果,但相对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来说,淮河文化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该部分文章主要围绕淮河文化的形成、发展、特征、传承、保护与利用等基础问题进行深刻阐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教授在论坛上指出,要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在传承发展中坚持正确方向,在守正创新中回答时代之问,在交流协作中凝聚资源力量,在全球视野下弘扬淮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推深做实淮河文化研究。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卢风教授提出淮河文化创新应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化创新,实现根本性转变,包括:能源结构的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创新方向的改变;制度创新的转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观的转变;科学观的转变;自然观的转变;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的转变。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冯德连教授主张从淮河流域奋进有为文化、厚德文化、产业文化、开放包容文化等视角入手,发挥淮河文化对皖北产业转移的正向作用。淮南师范学院校长李琳琦教授主张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淮河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础上,对面向“十四五”的淮河文化研究进行展望。他认为就整个淮河文化的地位而言,许多方面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整体性的观照与研究;权威工具书的编撰;理论方法及研究手段的创新;构建淮河文化数据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研究员从考古发现分析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充分凸显了淮河流域对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海岱地区文明进程、夏文化研究等一系列“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安徽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地位。安徽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潘小平指出,淮河对于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产生了支撑中国社会发展、主导中国人情感和精神的老庄和孔孟两大哲学流派,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阜阳师范大学督导员吴海涛教授认为,淮河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文化或地方文化,而且是具有淮河文化特质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淮河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会有不同的总结。源远流长、多元交融是淮河文化形成的两大要素。此两大要素之间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有机统一关系,是孕育淮河文化的本源,其精髓为“不屈不挠”“顾全大局”。合肥学院校长吴春梅教授认为探讨淮河文化的演变,加强淮河流域文化资源调查,对其传承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淮河文化,需要立足于长时段,着重于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探讨影响淮河文化变迁的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推进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今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华南师范大学陈立柱教授从生存境遇的角度看淮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讨论了它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对淮河流域的未来命运进行文化审视。他把淮河文化精神分为三个层次:顺应或融汇自然的境界追求;致于仁善的社会理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且从这三个方面看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趋向,认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基本精神方面与传统的淮河文化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山东大学赵兴胜教授从文献情报学的视角对1980年至2020年的淮河文化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于未来淮河文化的研究方向及内容颇具启发意义。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陈德琥教授认为作为主体性存在,淮河文化的兼容性特征、道性特质和共荣指向十分显著,对中华文明的溯源、人类精神家园的重构、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窘境等具有重要价值。安徽省阜阳市办公室袁帅锋先生立足安徽实际,从淮河历史文化研究入手,对淮河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推动淮河历史文化继承、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部分的文章主要包含治淮问题、大运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张碧涌说,研究淮河文化,对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善于发掘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谷树忠研究员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源流、理论渊源、形成构成、基本要义等加以系统阐释,提出淮河流域要争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肖幼对新中国治淮70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总结了新中国70年治淮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淮河保护治理的基础性、全局性建设任务。提出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坚持安全至上,全面提高流域防洪除涝减灾能力;二是坚持以节水优先,大力推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坚持保护为重,进一步加大流域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坚持治理为要,全方位提升流域水利行业监管水平。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程中才院长重点讲述了从新中国治淮的历史成就中获取的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根本动力;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治淮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基本前提;坚持顾全大局、团结治水是做好治淮工作的重要法宝;坚持依法治淮、依规调度是做好治淮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曹应旺研究员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传承,其不仅集中体现在对大禹治水事业和治水精神的传承上,而且体现在由治水到治国理念的传承上。他认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传承,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原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聂皖辉主任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与淮河的治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陈业新教授分析了明代黄淮治理的艰难之处,认为不在于三河治理本身,而在于附着于三河的“人事”,即国计、家业、民生。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则对黄侵运逼视野中淮河的百般变迁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千里淮河从“名副其实”到“名不副实”再到值得期待的“名实相副”的变迁,留给我们今人无尽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宋豫秦教授阐释了关于淮河流域生态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出将淮河文化转化为生态产品并力求价值实现。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顾为东研究员从在淮河流域建设国家绿色煤制油气示范工程角度,对中国绿色石油自给之路进行了探索。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王泽强教授从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以及民众参与等方面探寻推进皖北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科技创新包含增强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型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强绿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方面皖北地区要积极破解可能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形成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和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全民参与方面主要加强宣传,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积极践行,推进绿色生产生活;畅通渠道,多元共治绿色发展。河南省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讨论了国家江河战略中的淮河文化担当。认为在国家的江河区域战略中安徽淮河均具有重要地位,要认真研究江河战略中的文化价值,将淮河文化与之对接,打造安徽的黄淮文化与江淮文化特色,在国家战略所赋予的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文化作用、找到文化元素、形成文化业态、铸造文化品牌,使淮河文化真正成为安徽发展的精神动力与产业新亮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教授在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鲁南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教授探讨了淮河流域大运河文化建设。认为淮河流域大运河文化建设要抢抓机遇,彰显优势;立足资源,打造品牌;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大运河文化特点,大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内涵,携手共建大运河文化旅游联盟。只有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才能让淮河流域大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安徽大学张崇旺教授阐述了新中国7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四个重要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治淮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治淮和河网化改造时期、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治水与治污并重的治淮新时期、新时代淮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郝红暖副研究员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现状加以总结,指出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有待提高的五个方面,包括:一是接续加强考古探查,摸清线路和内涵;二是加强政策规划引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三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学术研究,提升文化内涵;五是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深度文旅融合。

三、淮河流域历史与人物研究

淮河流域历史与人物研究时间跨度从上古至近代,内容包括考古文化、先秦国族、淮河流域灾荒史、古都研究、人物探析、家族家风及红色文化等内容。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陆勤毅教授分析了汉代九大都会之现状,认为影响这些城市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政治因素。安徽师大庄华峰教授指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环境表现为突出的脆弱性,使这里成为疫灾的多发地区,且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防治成效的有效保障是社会动员,防治疫灾的主要特色是防治并举。巢湖学院陈恩虎教授、安徽大学朱正业教授、山东大学徐畅教授等分别对淮河流域灾荒史中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恩虎教授探索了清代安徽境内淮河流域疫灾时空分布,有清一代,因诸多时代共性因素的合力作用,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更是疾病丛生、疫情连年。从疫灾病种来看,主要有麻脚症、霍乱、黑痧疫、痘殇、疠疫等,绝大部分灾种记录不详细。发生疫灾的季节分布为春、夏、秋季,具有疫灾多发的特点。清代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所有州县都发生过瘟疫灾害,但是疫灾年际分布极不均衡,具有较为明显的高发期和低发期。朱正业教授主要利用清宫档案资料,以水灾为中心,从奖惩对象、奖励办法、惩罚办法等方面对晚清时期河南淮河流域治灾赈济中的奖惩措施作一系统考察。灵活多样的奖惩措施,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与控制的双重功效。但是,受制于战乱、政局动荡、经济水平,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影响,奖惩措施的效用大打折扣。徐畅教授对1943年鲁西冀南特大灾荒下的农民生活进行了细致描述。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对淮夷小国及西周王室对该地区的控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周王朝通过征伐,把淮夷地区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管辖之下,并对南国的荆楚地区建立起“汉阳诸姬”的据点和防线。安徽大学历史系讲师李发根对盐务改革背景下的20世纪30年代蚌埠“北盐公共营业处”案进行了探究。南昌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燕世超教授认为革命作家蒋光慈早期文化人格的形成与其所生活的地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他少年时代所生活的安徽省金寨县在夏商时代受淮夷文化影响,周朝时受楚文化影响,元明清时期又受到侠文化影响,形成他自由放任、不受约束,不畏强权、坚韧不拔,仗义执言、敢为人先的文化人格,为他日后走出家乡、投身革命文学事业奠定了心理基础。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吴元康研究员对抗战时期日伪势力在安徽沦陷区创办过十余种报纸的创办时间,逐一订补,以期厘清其本来面目。另外,有数篇文章对淮河流域著名人物及家族如刘铭传、王震昌、陈氏家族等加以探究。

四、淮河特色地域文化研究

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所收论文研究内容涉及管子、庄子、淮南子、二十四节气、亳文化等。阜阳市市长孙正东在讲话中说,阜阳作为淮河文化发源地之一,始终彰显着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奋力营造着诚信包容的价值取向,自古闪耀着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深刻体现着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对曹植《辨道论》的思想立场与现实指向进行研究,认为此文表达了否定方术的思想,并揭示了曹操招致方士政治目的,是其政治智慧的表现。安徽省管子研究会诸位老师从不同侧面对管子的生命哲学、农业思想、政治改革等进行探究,例如周怀宇教授认为,管子相齐,实施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三大政治改革。蒲霞认为《管子》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对国君提出了要求,指出国君只有实现自我管理,才能管理好国家。管理者可以从《管子》对国君的要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有用的自我管理之道。安徽大学陈广忠教授对二十四节气的排序问题进行了探究。冬至第一、立春第四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依据的科学规定,从《淮南子》开始,被历代文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清史稿》《周髀算经》等所继承。当今媒体、网络、纸本、世俗所说“立春”是第一节气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西汉刘歆编制《三统历》,把“惊蛰”排在正月中,错误改序。东汉班固等加以改正,恢复了《淮南子》的正确排序。淮南师院应克荣教授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由来、内容及文化价值予以探究。指出二十四节气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李季林研究员从范畴学的视角研究《庄子》,通过范畴的关联性,归纳、阐述了庄子道生气成的万物源来思想、直觉主义认识论、绝对的方法论、物我齐同的平等思想、宏富的人生哲学、长生乐意的养生思想、至真自由的美学思想等,并论述了庄子对自由主义美学、道学、理学、心学、气学、养生学、生态学、寓言学、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启迪意义。巢湖学院张安东教授结合阜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和对策,以期对阜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文化的治理方案。新时代要实现淮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协同发展。此次会议围绕“牢记总书记嘱托,总结七十年治淮经验、谋划‘十四五’治淮方案”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前往阜南县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实地考察。本次论坛对传承弘扬淮河文化、推进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植根于淮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淮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淮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释:

①光明日报社,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论文集》,安徽阜阳,2020年。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教授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