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喀山与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对比研究

2021-03-01 03:23王羽坚王思明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坎儿井竖井伊朗

王羽坚 王思明

王羽坚,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科技史;王思明,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史。

一、引言

伊朗喀山坎儿井在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收录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GIAHS)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坎儿井为伊朗大部分干旱地区的人民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来维持当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

我国新疆吐鲁番同样有坎儿井存在,且被列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而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016年,吐鲁番市水利局发布的《吐鲁番市水资源管理年报》中表明2015年坎儿井源源不断地向绿洲提供了近3亿m3的地下水[2],浇灌着吐鲁番地区约1.67万hm2农田与水果园。当吐鲁番地区雨季来临时,坎儿井通过其地面的暗渠可将降水收集起来,进行储藏;等到旱季来临时,储存的雨水既可以灌溉农田,也给人畜在饮用水方面提供了保障。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当地居民称为“生命之泉”[3]。

对比已经申请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伊朗喀山坎儿井,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跟伊朗喀山坎儿井大体相同,且都是将坎儿井运用于农业生产和保障人民生活,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都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那么,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不是可以继续申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伊朗喀山的坎儿井和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是一模一样的还是各有特色?两者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在工程建设上是否一致?存在于不同国家的坎儿井在和当地生活的结合中是否创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坎儿井文化?两地坎儿井是各自独立出现,还是因为通商贸易而将修筑技术传递到了对方地区?这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不同地区坎儿井称谓考

坎儿井不仅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出现,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但是叫法却各有不同。分析其原因是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坎儿井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故本文对国内外坎儿井的不同称谓进行简略概括。

坎儿井在阿富汗和中亚等地被称为“Kariz”,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语中被称为“坎儿孜”;《史记》中被记载称为“井渠”;伊朗波斯语中被称为Kanatz-qanat(坎纳兹)。伊朗现称坎儿井为Qanat。在巴基斯坦,坎儿井被称为karezes;在北非,被称为Foggaras;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它们被称为Aflaj。

在我们汉语体系中被称为“坎儿井”。我国内地各省坎儿井的叫法也有不同,例如,在陕西被称为“井渠”,在山西被称为“水巷”,在甘肃被称为“百眼串井”,在我国其他地方也被称为“地下渠道”。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其中“坎井”是最早关于坎儿井的记载。唐代西周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代万历三年(1575),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则称之为“卡井”①。但在笔者个人观点中,《庄子·秋水》篇中说的坎井并不是指的坎儿井。“坎”在古语中有:(1)八卦之一,代表水;(2)在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如土坎儿、田坎儿等;(3)低洼的地方;坑②。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提到的坎井,笔者认为更多可能说的是挖掘不深的生活用井,而不是说坎儿井。

三、坎儿井起源说

坎儿井起源据考证,说法不一,尚未有统一定论。针对该问题,各家说法也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汉代关中所掌握的井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新疆吐鲁番盆地,之后便在吐鲁番盆地发展起来;也有人认为是通过丝绸之路由波斯(伊朗)传入到我国及沿线各个国家的。本文接下来就当前学界主流的两种说法展开论证。

(一)坎儿井中国起源说

王国维《西域井渠考》云:“今新疆南北路凿井取水,吐鲁善有所谓卡儿水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4]其依据是在《前汉书》《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其后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5]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我国便已经掌握了“穿山引流”的水利工程技术,并非我国没有类似技术而需要依靠外域来援助。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6],这一段描绘的是当时关中地区龙首渠的技术原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与坎儿井需要的挖掘技术是极其相似的,所以有说法就是由陕西关中地区传入吐鲁番。“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7]。当时的关中地区水流湍急,不可漕运。为了灌溉农田生产粮食,严熊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在临晋上游的征县(今澄城县)境内开渠,渠道穿越商颜山(即今铁镰山),由于山高四十余丈,均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于是改用井渠施工法。凿井四十余丈,井下通水成渠,井渠连通,与今坎儿井构造相似,说明汉代关中地区已有坎儿井结构灌溉工程和相关技术。

王国维认为:“此事(龙首渠)史家不记其年,然记于塞瓠子(元封二年)之前,时西域尚未通也。又《大宛列传》云: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是穿井为秦人所教,西域本无此法。”[4]因此,我国在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掌握井渠之法,另有说法可作为佐证:“井渠活活兮,秦民之怀。”[8]同时按《顾亭林诗笺释》卷五中记载:“关中井渠自秦汉迄今,相沿不绝”[9],这也反映出从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开始我国便掌握了井渠的修筑技术,而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从时间对比上可以看出我国是有能力掌握坎儿井的修筑技术,并且将其应用到吐鲁番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坎儿井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汉代在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技术,称为“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井渠法”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气候、地质条件的坎儿井[10]。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井渠法对土壤多沙的西域非常适合,后来流行于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那时,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中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并且通过大宛等国,往西传至更远的罗马等地,这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11]。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面灌溉、使用。吐鲁番现有的坎儿井,多是清代以后陆续建造和维修的,老井有百年历史。1845年,林则徐勘察吐鲁番水利时,曾在日记中惊叹这奇特工程为“诚不可思议之事”[12]。这反映出在1845年时坎儿井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已经十分盛行,支撑起了当地的农业和生活用水。同时,反映了当地坎儿井的修筑技术参考了内地关于井渠的修筑技术,也相当于佐证了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建造技术并非是由伊朗传入,而是中国井渠技术本土化传播的结果。

当前,学界认为秦汉时期吐鲁番地区尚未存在坎儿井的依据是未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但在进行史料研究时,我们也需要回归到当时的具体环境中去。吐鲁番地区荒漠纵横,若是没有水源,在吐鲁番地区生活的人民是怎么存活下来的,还兴盛了当地农业?历史史料可以帮助我们去佐证一些历史,但是我们做研究也需要回归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坎儿井伊朗起源说

据伊朗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在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的申报书记载:“Historical importance:Kashan is the site of one of the oldest human settlements in Iran,as discovered in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the ancient(7,000 years old)Sialk Mound.This settlement relied on Chesmeh Suleimanieh,which is the outlet of the Fin Qanat.Human habitation in Kashan still depends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③这表明通过当时喀山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考古并结合坎儿井出水口的位置,综合判断出在7000年前伊朗喀山地区就已有坎儿井的出现。

伊朗有学者认为,坎儿井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亚美尼亚附近,然后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前550-前331)迅速蔓延到西南亚和北非。波利比乌斯记录了阿尔萨斯如何试图摧毁坎儿井,从而切断当地的供水,以阻止安提俄克人向帕提亚首都赫卡托姆皮洛斯进发。坎儿井的概念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波斯波利斯宫城被认为是大约公元前500年由坎儿井的出现而产生。

当前还有学者认为,坎儿井最早是在波斯(伊朗)建造的。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提到qanat(即坎儿井)系统是相当普遍的。在公元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描述了一个在伊朗沙漠中建造的坎儿井,“在波斯统治时期”,他说,这个坎儿井是在地下建造的,“在一大片国土上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代价”,并从神秘的水源地向沙漠供水给现在需要用水的人民[14]。

四、中伊坎儿井修筑技术对比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在中国它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目前仍在延续利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需要专门的维护艺人在每年冬闲时钻进狭小的井穴掏捞清淤,以保证坎儿井来年的出水量足够滋润绿洲、满足下游人畜和农田用水。坎儿井的修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点:(1)寻找基准点和确定挖掘地。(2)挖掘竖井和基准井。(3)进行初步的水平测量。(4)看准并挖掘渠道和水槽。(5)挖掘并使水流流入水槽。在以上五点中,中伊双方虽大体相同,但仍在寻定母井位置、确定竖井间隔高度及深度和暗渠挖掘定向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下文将重点围绕中伊双方在坎儿井修筑过程中的不同点进行分析。

(一)确定母井的位置

中伊双方对坎儿井母井位置的选定都有着一个共识,认可母井位置的选定对整条坎儿井的开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好了母井的位置,才能保证接下来的所有工程不是在做无用功。在确定母井位置这个问题上,中、伊两方存在相同之处,也在某些具体方法上各具特色。

我国在建造坎儿井时,会派“坎匠”去探寻母井的位置,“坎匠”是专门修筑坎儿井的工匠。坎匠会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土壤颜色、山脚砂石的细密程度(小颗粒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季节性河流及所需要灌溉地区是否存在冲积扇等因素来选定母井的位置。同时,也会根据山上植被的茂盛程度来判断该母井的地下水层含水量是否丰富。因为植被生长离不开水源,从植物学角度来分析,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为汲取水源,根茎会向下延伸直到可以汲取到地下水来满足植物本身的生长。故若山上植被生长较茂盛,则反映该区域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反之则地下水资源相对匮乏。坎匠会预先设定好出水口的位置,之后根据出水口位置的地理条件(包括该地区土壤湿度、植被覆盖情况等)来确定母井的位置。

伊朗的坎儿井建造者确定母井位置的方法与我国存在诸多类似,在确认好了第一口井的位置后,都通过植被生长情况来判断该位置地下水的含量。但在伊朗仍存在一些特有的方法来判断地下水的蕴含程度,会通过“羊毛测量法”来判断该位置地下水层含水量的具体情况,还通过“积雪观察法”来判断该地点地下水层位置的深浅。

1.羊毛测量法:当地坎儿井建造者将干燥的羊毛搜集好,并对所搜集好的羊毛进行称重,记下准确数值。之后再带上一个碗,到达母井的位置之后,在该处挖一个小坑,将羊毛放置在小坑内,使用携带的碗将羊毛扣住,作用是防止地下水蒸发。在该位置放置一天后,带着称重仪器来给羊毛进行再次称重,之后根据羊毛重量数值的变化来进行估量,以判断地下水层水量的丰富程度。数值变化越大,则羊毛吸水越多,反映出该地点地下水资源丰富,蒸发量大。该方法要求探寻母井位置的建造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是当地人利用自然规律来寻找答案的表现。

2.积雪观察法:当季节处于冬季时,当地坎儿井建造者们便会来到此前就已经规划过的山上,观测适宜位置的积雪变化情况。根据当地坎儿井建造者们总结的经验,在沙漠中,被大雪覆盖之后融雪最快的地方就反映了该地点中的地下水位比较浅,因为地底的地下水蒸气可以更快到达地面且能将地面积雪融化,所以该地点适宜作为坎儿井母井的位置。当母井的位置确定之后,当地坎儿井的建造者们就会向下一直挖掘,直到有水流大量涌出时才停止。

之后当地的建造者会使用一种专门的桶来深入含水层打水,连续向下面打10桶水上来。若打上来的10桶水中只有1桶是泥浆,那么便判断该地点地下水蕴含量高且排放量大,水源较为清澈适宜引用,便在该地点开始建造坎儿井。若打上来的10桶水里只有1桶是纯净水,那么说明该地点水量不大且泥沙较多,不是最适宜建造坎儿井的地点。

(二)确定竖井的位置及要挖掘的深度

当确定了母井的深度G之后,其按顺序来的第一口竖井深度就显得十分重要。竖井间隔一般在20-70米之间,竖井挖掘的深度随着坡度的变化由深变浅。对第一口竖井,在确定好挖掘点后,在伊朗会使用水平法,即在母井及第一口竖井的位置处各树立一根2米长的木杆,向一根约1.5米长的玻璃管内灌水,灌至玻璃管体积一半处。之后将玻璃管放置在2根木杆之间,2根木杆都根据玻璃管内的水平面来进行水平标记,记做a、b。最后使用尺子量出标记处的长度a、b(a>b),并将两者高度相减得出H(H为竖井与母井间的海拔差),即H=a-b。之后的竖井间的海拔差都是按照此方法来确定,并可进一步得出需要挖掘的深度,来保持与母井所挖掘深度一致。

当确定好了母井的位置及各个竖井的挖掘深度后,就可以进一步进行山体内部的挖掘工作。坎儿井从整体上来说可被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为集水段,这一段位于潜水层。潜水层里的水会通过暗渠的壁面不断渗入暗渠,并且慢慢汇聚,由送水段送往地表。送水段又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地下的暗渠段,另一个部分为地上的明渠段。明渠的出水口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位置。明渠会将水送往村子里的一个小池子,这个池子被称为涝坝。而大家看到的一个个竖井,其实是挖掘的时候用来往外输送土的,没有人会从竖井取水。坎儿井开挖的时候这些竖井用来送土,挖掘完毕之后用来检修和疏通。在坎儿井整体工程中最后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地下暗渠的挖掘,地下暗渠的挖掘对地下水能否成功引流至地面起决定作用。若在挖掘中存在暗渠走向随地形变化呈“里低外高”的状况,那么地下水将不能够利用自然力流出,故在暗渠的挖掘过程中需要将暗渠挖出“里高外低”的地形走向,方便地下水顺利流出。在暗渠横向挖掘工程中如何确保暗渠走向平直,这是中、伊双方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中、伊暗渠挖掘中的定向方法

中、伊双方在坎儿井暗渠的挖掘过程中,都使用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法是指坎儿井建造者在挖通2个竖井之间时,为保持所挖方向的一致而采取的一种定向挖掘技术。当坎匠到暗渠下面时,会点燃油灯,放在自己的身后。油灯开口处都会制作出特别明确的指向箭头,对着暗渠所要挖掘的方向,来保证所挖的是直线。当具体挖掘施工时,坎匠对着自己的影子向前进行挖掘,这样就能保证所挖方向是直线。当提到竖井时,很容易联想到圆形的开口,但我国新疆坎儿井竖井的开口是长方形的,其作用也是保证坎匠在施工过程中对东南西北能够有精准的判断,例如:长是东西,宽是南北。在伊朗喀山地区会在2个竖井之间放上一根平行的木棒,木棒下方使用同样长度的麻绳挂着另外一根木棒向下放入井中。井下的坎匠沿着木棒所指方向进行挖掘,便能够确保方向的一致。

综上,三种方法在中、伊双方都有使用记载,无法具体考证是由哪方传入哪方,但当我们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对古人的智慧还是表示敬佩。最后若挖掘过程中所携带的油灯熄灭,便立刻停止作业回到地面。这是因为油灯燃烧可以检验井下氧气的充足程度,当井下氧气不足时油灯便会熄灭,那么继续施工就会对坎匠的生命产生威胁。在古代还无“氧气”概念时能够提出这样的施工做法,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这是坎匠们在坎儿井修筑过程中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

五、坎儿井水权分配问题

坎儿井利用的是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蕴含量决定了坎儿井水量的大小。新疆坎儿井出现在吐鲁番盆地,该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若仅依靠发源于火焰山的泉水来进行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是远不能满足该地区生活需要的,所以为了发展生产,就必须扩大灌溉水源。又因为新疆吐鲁番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6.6毫米,多年蒸发量却达到了2845毫米[13],故要将发源于天山河流的水资源通过几十公里的戈壁渗漏带引到火焰山以南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可吐鲁番的盆地地形使得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且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山前戈壁砾质平原区地形坡度大,且该区域含水层富水性好,十分有利于采用坎儿井方式来开发利用地下水。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机械设备涌现,例如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及伊朗喀山地区都存在许多使用燃油的机井。2002年1月5日来源于央视国际网络的新闻《机井过多,新疆坎儿井多干涸》一文中提到,“浙江地区是江南水乡,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下沉。而在我国西北新疆地区,由于机电井过量使用,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近两千年历史的坎儿井,数目正在逐渐减少。鄯善县是吐鲁番地区最大的县,这个县的达浪坎尔乡原有36条坎儿井。从1996年开始,这些坎儿井逐渐干涸,最近,这里的最后一条坎儿井也干涸了”④。这表明了机井的大量使用,虽然从短期来看是方便了农业灌溉和生活使用,但是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机井过度利用了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线下降,进而严重影响了坎儿井的出水量。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已经是坎儿井存亡的关键问题。

坎儿井在全球很多地区都有分布,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面临着现代化设备和坎儿井争抢地下水资源的问题。坎儿井一般都分布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这些区域为了增加生活用水,大力修建水库来提供水源,可这也导致了下游水资源的短缺。例如,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的修建,都导致了周边及下游沿线区域的部分坎儿井干涸。

同时,在新疆发现了蕴含量特别丰富的油田资源,油田资源的开发工作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参与,故对水资源存在大量需求。例如:吐哈油田的机井打井过深,这导致地下水资源被过度抽走,进而导致坎儿井水源出现断流现象。与此同时,现代世界上拥有坎儿井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剧增,这也导致相关地区面临着机、电井过度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坎儿井出现干涸的趋势。

在如何处理机井与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水权这个问题上,伊朗方有些做法值得我国新疆地区参考。在伊朗喀山地区,当地居民将坎儿井流经且能灌溉的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构建起了一套严格的控制用水制度。伊朗方将坎儿井水量的使用权用时间来代替,其中明确规定每户利用坎儿井水量的时间段还有时长,并且设有一套建立在用水制度上的监督体系。当地社区批准在每一个坎儿井流经区域设立一个缓冲区,缓冲区受到沿线居民的高度重视,农民不能利用缓冲区的土地来进行耕种。同时,两条不同的坎儿井需要相互进行隔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两条坎儿井所引流的地下水资源相互渗透,造成浪费,甚至导致地下水无法流出地表。坎儿井与坎儿井之间的距离被写入法律和习惯法法规。坎儿井沿线居民只要发现有人违规使用坎儿井水资源,侵犯了大家的权利,便有权出面去制止这一违规行为。此外,针对当前机井与坎儿井争抢地下水资源这一问题,伊朗方从坎儿井与机井之间的建造距离上进行了规定,根据其所处区域地形的不同而规定了不同的建造隔离距离。例如,规定在坡度适宜、水资源丰富且出水量良好的地区,坎儿井与机井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500米;但在干旱地区,该距离增加到1500米;在山区和山谷地带,该距离被确定为500米。以上措施,在保护坎儿井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这个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结论

本文基于网络资源数据库并结合现代大地测量理论、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我国坎儿井和伊朗坎儿井的工程勘探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相似之处

从坎儿井工程结构上分析,两者结构相似,均有竖井、暗渠、明渠及涝坝等部分且功能相同;从坎儿井工程测量方法特征上分析,坎儿井线路均需依据建造者丰富的经验;竖井深度的确定方法,两者都运用了几何学矩形法;在高差测量方法上,均依据水准测量原理,即通经过一定的测量路线,利用调平工具提供的水平视线取得所测两点的高差。

(二)差异之处

两者在确定坎儿井水源时,伊朗具有本土衡量地下水水量的方法;在第一口井的叫法方面,我国称第一口井为“母井”,伊朗则称之为“测试井”;两者在确定第一口井的方法上有不同,我国坎儿井依据地下水位的高低,而伊朗则依据地下水水量的大小;在得知竖井深度的基础上,伊朗应用勾股定理计算出竖井之间的地下距离;在坎儿井高差测量方法上,伊朗的测量方法相对较为丰富。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与伊朗坎儿井工程在测量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从测量的角度说明坎儿井的起源,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坎儿井的勘探测量方法并对比其特征,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坎儿井研究,对坎儿井起源与传播学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www.tlf.gov.cn/info/410/23697.htm.

②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E59D%8E&que ry=%E5%9D%8E&srcid=28532&from=kg1.

③http://www.fao.org/giahs/giahsaroundtheworld/designa ted-sites/near-east-and-north-africa/qanat-irrigated-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kashan/annexes/en/.

④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0105/6.html.

猜你喜欢
坎儿井竖井伊朗
流动的智慧—坎儿井
超大断面超深公路隧道通风竖井施工技术
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成功运用 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Aqueducts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
绿洲农业的命脉
会泽铅矿2#竖井延深工程监理管控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