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辛开苦降法治疗痤疮

2021-03-27 10:12柴世牵周秋君朱潇莹陶茂灿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辛味血行野菊花

柴世牵 周秋君 朱潇莹 赵 杭 陶茂灿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辛开苦降法源于《黄帝内经》,辛、苦二味,一阴一阳,一开一泄,一升一降,可升降条达气机。仲景创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叶天士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吴鞠通又进一步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揭示了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内涵。至此,辛开苦降法理论逐渐完善[1]。现代医家不断探索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痤疮的发病与气机升降失常相关,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常取得满意效果。浅述如下。

1 辛开苦降助肺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肃降,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的功能正常,可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腠理,使皮肤柔润光泽、毛孔开阖有度。阳热有余,郁于肌表,发于面部而成痤疮;或外感风邪客于肺经,致肺气郁闭,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阳气不能外达,熏蒸于面,生成痤疮。辛味药能发散、行气、行血,苦味药能降泄、通下、燥湿,辛味药的升散与苦味药的降泄作用与肺宣发肃降这一机理正相符合。

2 辛开苦降助脾胃气机升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居于人体中焦,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亏虚,饮食不节,食积胃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之邪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之邪反蒸于上,阻于肌肤生成痤疮,临床常常伴有纳呆、大便黏腻等。辛味属阳,苦味属阴,辛开苦降法可调和阴阳,使气机升降恢复平衡[2]。

3 辛开苦降助肝疏泄如常

肝主疏泄,与气机的正常运用关系紧密。气行则血行,肝气的疏泄作用还能使血行无滞。若肝疏泄失职,气机失调,血行不畅,郁结于肌肤,则发为痤疮;肝郁日久,易化火生热,致肝经热盛,循经上行,熏蒸肌肤,发为痤疮。辛味药可发散行气,助肝气冲和调达;苦味药能降逆清泄,防止肝阳偏亢,辛苦合用,能调肝平肝。

4 病案举隅

陈某,女,24岁。2020年9月12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4年,加重1月余。查体:面部散在较多粟粒大小红色毛囊性丘疹,触之疼痛,无破溃结痂,伴有粉刺,无脓疱。患者纳可,近期作息不规律,大便秘结,2日/次,小便黄,月经不调。舌红、苔根薄腻,脉浮滑。诊断:痤疮;辨证:肺经风热兼有湿热。治宜疏风清肺,清热化湿。方药:白芷、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皂角刺、生山楂各15g,桑白皮、白术、茯苓各12g,苦杏仁、枇杷叶、连翘、黄芩、姜半夏、枳壳、当归各10g,甘草6g。7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丘疹较前好转,见少许色素沉着,未见明显新发,大便1日/次,诉月经推迟,月经第1天感小腹疼痛,月经色黯,夹杂血块,舌红、苔薄,脉细滑。原方去连翘、野菊花、天葵子,加女贞子、墨旱莲、益母草各12g,红花6g。14剂,水煎,早晚分服。三诊面部已无明显痤疮,诉经期已过,痛经较前明显好转,上方继服用2周,随诊未见复发,月经按时来潮。

按: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喜食辛辣,偶感风邪,邪气客于肺经,日久化热,为肺经风热兼有脾胃湿热。方中以白芷、枇杷叶、桑白皮、苦杏仁、枳壳宣降肺气、清泄肺热;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连翘、皂角刺清热消痈;黄芩、半夏清利中焦湿热;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当归、生山楂活血化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本案治疗上以辛开苦降法为指导,清宣上焦肺热,清利中焦湿热,兼活血化瘀,全方配伍,使脏腑气机升降功能恢复如常,皮毛肌腠郁邪尽去,痤疮自消。

猜你喜欢
辛味血行野菊花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血液生化免疫指标与肺癌血行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野菊花
野菊花(外一首)
风中的野菊花
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野菊花总黄酮联合顺铂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抑制作用
浅谈辛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