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类课程优化整合的思考*

2021-03-27 10:12柴欣楼张惠敏胡苏敏张永生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方剂学医药学中医学

柴欣楼 王 娟 张惠敏 胡苏敏 丁 苗 张永生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培养是多元化的,既要保证高精尖的中医医院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要保证围绕中医治病救人的各个环节专业人才培养,其中包括中药相关的药学研究及销售人员、与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与医患相关的法律人员等的培养。这些人才的培养,是围绕中医医疗的各个环节所设,但又有别于直接参与中医医疗的中医专业人才。这些专业学时有限,且有大量时间用于学习非医学类课程,故而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数前提下,合理而科学地设置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显得十分必要。

1 教学现状

目前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教学时数大幅压缩伴随着知识体系学习过于跳跃,导致学习难度加大;③非中医学专业的考试形式过于僵化,题型以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为依据,多以记忆内容为主,且多年未发生变化;学生为考试被动地听、记、背,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中医药大学如何在学时数不增加的前提下构建贯穿具有中医思维元素的中医学课程,是目前整个中医药院校面临的主要难题,对其有效解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课程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并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因此,按照中医思维对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类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既可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的跳动性,也可减少以前课程设计上的重复性,增加教师实操性。

2 课程整合的设想

结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整合课程的需要,有的院校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教学大纲,采用纵向整合的方式,将其精编瘦身。强调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认知重组与构建,如在《中药学》上注重理、法、方、药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整合教材中,先剔出要求掌握的方剂君药,将其纳入中药学教材的重点内容,阐述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从而有利于后期方剂学的学习[1]。但这割裂了中药方剂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相关性,学生在学习中药方剂时依然抓不住重点内容,也不可能形成中医思维。中医教育必须构建中医思维,不能仅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教育、学习、认识和研究中医[2]。

仔细分析中医学基础理论,不难发现开篇即是阴阳,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高度传承,是万物动静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中医的根基。随后的五行理论是对阴阳分类的具体补充,这两者是中医认识世界的坐标尺。这个世界可大可小,包罗万象,且个体不断地生、长、壮、老、已,在个体不断运动变化的同时又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沟通,包括信息沟通、能量沟通等,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完全没有头绪的东西,而中医通过对其仔细分析,抽丝剥茧产生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很好地阐释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认识天、地、人的核心基础。因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表里、内外、寒热、虚实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是疾病的具体体现。

所以,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中医诊断学和中药、方剂学是中医非专科人才培养的中医基础理论的通识课程,将适用于所有中医非专科人才的培养,包括文法专业、药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等等,而由此衍生出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将是疾病治疗的范畴,是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在中医非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尽量减少。因此,合理的课程设计应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整合构建中医非专科人才培养中的中医基础理论概论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阐述阴阳五行理论,按阴阳五行理论将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中的核心理论学说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部分为各论部分,首先按五行将中医诊断按阴阳分类后将中药治疗纳入并进一步讨论中药的阴阳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同类阴阳下的中药组方,如果有经典方,重点讲经典方,没有即可讲述对药或3~4个中药组合治疗方或保健方,针对经典方将按方剂的理法方药进行详细阐释,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如若将来考研或将来工作需要此方面内容,学生可以按图索骥,能够拓展其学习思路。比如将芸香科柑橘属植物药材包括:青皮、橘皮、陈皮、橘红、橘白、橘络、橘核、橘叶、橘瓤、枳实、枳壳、小金橘的功效、主治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供学生使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第三部分为学生自学内容,将不能按单一的药物组合的方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学习。其中会详细解读一些常用基本方,尤其是防疫性、保健类和常见病的基本方。

二是除了所授课程的内容之外,应在讲述课程的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因为阴阳五行理论的引入,学生对于中药方剂的脉络,认识清晰。比方将木部桑树可以将桑树的基本药材发给大家,包括桑白皮、桑枝、桑叶、桑寄生、桑葚、桑螵蛸及相关的白僵蚕、晚蚕砂等,学生按组组团讲述PPT,教师会补充学生讲课的不足或其难以理解部分。如为何经霜收下冬桑叶,冬桑叶什么情况下蜜制、其组方用药特点等。这样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现阶段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追求与探知科学的精神,强调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主动阅读、勤于观察、独立思考、善于讨论的终身学习特征[3]。因此,对学生的评估要体现这些特征,单一的考试不足以全方位体现这些内容,而形成性成绩能较好地反应这些内容,基本能够做到动态观察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所以,PBL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学习报告、小组讨论汇报都可以成为形成性成绩的主体组成部分,可以客观有效地衡量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程整合注意事项

第一,需要注意的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中医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突出中医基础各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程的深化课程,又是一门能够直接运用于临床的课程,体现其融外感、内伤疾病体系于一体的课程。但终归这是一门集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为一身的课程,要求教师能把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灵活结合,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讲清楚,使学生的课堂掌握率尽可能达100%,以减少学生课下学习的负担。

第二,精简非必要基础课程,使之更适于非医药学类各专业。例如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学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由于医药学类专业与非医药学类专业如医事法律、医疗保险等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上述的课程要求显然不适宜这些非医药学类专业的学生[4]。鉴于非医药学类专业在医药学类课程的学时数相应较少,对学生不要求具有临床处方的能力,大多数院校都认为,合并后的方药学课程在设计上应该将学科性质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方剂学》中的基础知识及常用中药、方剂的功效和应用,又要重点掌握本学科重要的知识点,就应该大力精简课程中的具体方药内容,以使课程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完整和规范[5]。

第三,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西医院校的理念[6],采用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或通过课程和课堂结合一定的实践教学,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4 小结

综上,笔者认为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前提下,整合优化现有中医学基础课程,可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下各自授课的现象,避免了重复授课,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将有助于培养出高层次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将推动教师通识教育知识结构平台建设,打造复合型教育人才,所提出建议可为其他中医学概论课程的整合提供思路,为将来中医通识教育基础学科的构建提供可参考的样板。

猜你喜欢
方剂学医药学中医学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针对中职院校针推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