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重新语境化与新闻媒体国际化*
——以人民网日语版为例

2021-04-11 07:26
甘肃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人民网新闻媒体日语

陈 旺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的论断,业已成了坊间所普遍认可的共识。2013 年12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时也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视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之必然路径,无疑催热了文化建设及其研究的新热潮。与形式多样化的文化软实力之建构路径互为表里的是,近年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好中国声音”,成了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而中国媒体正是讲故事、传递声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但中国媒体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却始终要面对由西方意识形态的排斥性与文化差异性所共同构成的重难课题。因而,在中国媒体国际化战略规划中,为使其能够在国际社会中顺利落地,就不得不面对重新语境化的研究问题。

1 先行研究:重新语境化的研究现状

近来,重新语境化作为话语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范畴尤受关注。具体来说,重新语境化指的是,当信息要素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化时,瓦解源语境、获取新的语境要素,并对此进行更新、重组和建构新的语境的过程[3]。

1.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研究来看,“重新语境化”的概念最早由巴塞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他在《教育学话语结构:阶级、规范与控制》一书中将重新语境化的概念引进了自己的教育社会学,提出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再现的过程中,还存在重新语境化的过渡阶段。2003 年,伯恩斯坦对重新语境化的原则作了具体界定:“一种为了选择、传递和获取而接用其他话语并使其相互之间形成特殊关系的原则”[4]。1998年,莉奈尔·戴维斯(Linell Davis)基于重新语境化的动态过程,认为重新语境化可发生在文本的不同层面,且根据其发生位置的不同,能将其划分为文内的(intratextual)、互文的(intertextual)和篇际互文的(interdiscursive) 等三种不同类型的重新语境化[5]。2003 年,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将重新语境化首次引进了批判话语分析实践的研究领域,指出在语境重构时,话语受语用者自身理解的影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适转变。可见,国外学者多将重新语境化理论视为一种分析框架,并运用于诸领域研究之中。

1.2 国内研究

国内对重新语境化理论的关注尚少。从相关研究公开发表的时间来看,对重新语境化的关注大约始于2010 年前后。其中如华南理工大学的武建国等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年第3 期)的《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化—以微博中的〈公报〉为例》一文,是国内学界首篇将重新语境化应用于政治话语研究的文章。[6]如曾静云等,关注日本“慰安妇”问题,尝试用重新语境化分析日本对此事件的态度演变的创新应用。[7]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者对重新语境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外语言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

尽管国内学界对重新语境化的关注和研究尚不多,但可看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尝试将重新语境化广泛应用于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话语分析中。笔者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视域,拟用重新语境化的分析框架,解读中国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语境重构现象,亦是一次新的尝试。

2 重新语境化与新闻媒体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动态视野中,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化趋势也日渐显现。新闻媒体的国际化,既是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各行业为图发展、求生存的必然路径,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基于重新语境化在话语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其对天然具备话语传播属性的新闻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1 新闻媒体的国际化进程

就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化进程来说,按照不同资本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可划分为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新闻媒体媒介和国家级新闻机构两种类型。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新闻业务,主要是依托其业务固有的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来发展新闻资讯产品。如腾讯,就是依托微信用户群来发展其新闻资讯产品(如腾讯新闻),当其在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时,自然就实现了新闻资讯产品的对外传输。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往往并不直接产出新闻报道,而仅是采用转载的方式实现资讯的刊载。且互联网由于受资本类型的局限,对新闻资讯产品开发投入远不如对其他主体业务那么多。

从国家级新闻机构的新闻业务来看,由于国家战略的宏观支持、国有资金的强势投入、传统媒体的深厚积淀等三重合力,交织环绕生成了国家级新闻机构在实现国际化过程中的强劲动力。如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新华网,已经开拓出了多语种新闻频道,旗下新华网手机版app 的下载用户覆盖了全球200 多个国家,日浏览量超过1.2 亿人。[8]其他如人民网、中国网等由国家级新闻媒体机构主办的网络新闻媒介亦正在开拓海外新闻业务。总体上来说,当前国家级新闻机构的海外业务的发展形势一片向好,数量规模上也呈现出较为可观的增长。

2.2 中国新闻“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新闻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国际化扩散时,不得不面临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排斥等难题。固然,目前的国家级新闻机构的国际化进展业已取得历史性进展,但就其效果上而言,未达应有之效果。究其原因,除却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国家形象所进行的负面宣传等外部因素外,本文认为还有以下两点内部因素:第一,国际级新闻机构“宣传本位”色彩较为浓郁,政治宣传性强;第二,媒介扩散内容与形式单一,叙事模式生硬。

“新闻走出去”不仅要考虑新闻本身的内容问题,还需要考虑在对象国落地的可行性问题。国家级新闻机构存在的“宣传本位”问题,使得中国新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易受到对象国官方的提防与严格审核,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使该新闻机构在对象国落地的计划最终破灭;而媒介扩散内容与形式单一的问题,则使得中国新闻在国际社会中始终难以取得可观的影响力。尽管就其下载量来说,数字十分庞大,却多是在当地生活的华人下载使用的,当地人使用的仍是不多。

2.3 重新语境化的作用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中国新闻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应对措施。如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少华提出,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应实现由过去的“宣传本位”“新闻本位”向“以人文本”的新闻思想过渡。[9]而中国新闻媒体在国际扩散、从事跨文化话语交际时,时常运用的一种策略—即重新语境化。

就重新语境化的作用来说,重新语境化在新闻媒体进行国际化扩散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媒体国际化的前提是国内新闻事业相对成熟的发展现状,新闻机构应兼具“硬宣传”“软宣传”等双重叙事形式,而实现新闻媒体的国际扩散,首先需要进行话语的去语境化。因此,新闻话语在国际扩散中,需要剔除源语境的特色,提炼当中的有效语素,再根据新闻国际化扩散的目的语境重组语素,以适应对象目标国既有的社会、人文习俗与叙事模式。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国际化语境下,新闻媒体的重新语境化就意味着将新闻话语进行地域化。其中,目标对象国的政治文化政策和新闻受众的不同需求会影响重新语境化后叙事话语的方式变化。因而,重新语境化在新闻媒体在对象目标国地域化的维度上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话语传播的必然要求,还是新闻媒体国际化的重要推力。

3 重新语境化在中国媒体国际化过程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重新语境化。而在重新语境化的具体应用中,相伴出场的是话语的改适转换。根据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在《社会研究文本分析》一书中的理论观点,改适转换实际上指的是将一种社会实践改造为另一种社会实践的动态过程,武建国认为可将这种过程视作是一种“话语秩序的重新建构或重新调级”[10]。改适转换式的重新语境化现象,在新闻媒体走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亦有存在。为探究中国新闻媒体是如何通过话语的改适转换在重新语境化中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扩散,本文选取了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社,以其在国际化过程中所成立的人民网日语版网页为例,基于重新语境化-改适转换的分析框架,分析重新语境化在新闻媒体国际化扩散中的具体应用。

3.1 人民网日语版概况

人民网创办于1997 年,是《人民日报》创建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交互平台。从人民网的国际化发展情况,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的33 个国内分社、39 个国外分社的采编力量,有着极为强大的话语传播力,拥有中英朝日法西俄等15 种语言版本。本文关注的对象,即人民网日语版,成立于1998年12 月1 日。2008 年,人民网日本株式会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人民网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在日本实现本土化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与此同时,人民网的对日项目除却人民网日语版外,还有人民网日本版。日语版以日文的形式将在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如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和旅游观光等情报资讯呈现给日本的读者;日本版则以中文的形式,将日本和有关中日关系的情报资讯呈现给国内读者,以此来实现以人民网为中导的中日资讯的双向互动。

3.2 重新语境化在人民网日语版中的应用

根据西奥·范列文(Theo van Leeuwen)的观点,改适转换可根据对语篇语素改造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元素删减、元素增加、元素替代、元素重组四种类型[11]。本文拟在这部分,结合上述四种具体的改适转换形式,对重新语境化在人民网日语版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2.1 网页板块设置的重新语境化

互联网网页平台作为人民网日语版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其重新语境化首先涉及网页版块设置的改适转换。

人民网日语版(手机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链接和中文版网页中的京、津、冀、晋等省份的地方新闻链接的删除体现了元素删除。微博、微信等社交公众号链接的删除,是因为日本流行的Facebook、Twitter 和Line,因此没有必要保留微博和微信;地方新闻链接的删除是因为人民网日语版是将中国新闻资讯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向日本受众进行报道,因而也不必保留[12]。

人民网日语版共设置有11 个栏目,对中文版的60 余个栏目设置进行了删除或合并,这体现的是元素删除与元素重组。在中文语境下,新闻信息的描述越是详尽,就越能给人一种信任感。而在日文语境中,由于网络阅读习惯的不同,相对简洁化的信息比较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人民网日语版在网页显眼处添加了一处“ランキング”(排行榜),而删除了中文版网页中的“热点新闻”,这体现的是元素替代。排行榜是一种日本本土新闻媒体常用的吸引读者眼球的技法,通过对热点事件的热度的排序,从而引发读者的兴趣。与中国新闻媒体常用的“热点新闻”的设置相比较,排行榜更能吸引日本读者的眼球。还有如人民网日本版还增添了“中文教室”板块元素,在“中文教室”板块中的新闻报道分别以中日对译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日本的中文学习者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素质。又比如日语版还在新闻报道下增添了留言这一要素,为日本读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渠道和平台。

3.2.2 信息要素的重新语境化

信息要素具体指的是人民网日语版的新闻语篇。新闻语篇作为人民网日语版呈现在日本读者视线内的核心载体,其在重新语境化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改适转换。

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的中日文两个版本人民网的有关报道的比较为例,中文版的报道全文转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而日文版对其进行了元素删减,仅摘选了其中一部分进行转载。中文版报道的主要目的旨在弘扬抗战精神和强调铭记历史等,因此内容比较详实,且还原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残暴行径的历史事实,大大烘托了在抗战胜利75 周年的民族氛围。而日文版报道的目的主要目的,除了强调历史事实之外,还在于强调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4 余论

通过对比中文版和日文版人民网的网页设置与新闻文本的差异性,可发现人民网日语版将特定的源语境—华文母语者编辑和发行的语境,转化为日本读者所能接受的语境。该重新语境化的过程,体现了人民网充分考虑到了日本新闻受众的接受度,一改过去“宣传本位”的思路,逐渐向“受众本位”过渡。重新语境化后的人民网日语版更突显中国优秀文化等要素,因而更有利于中国形象和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以人民网日语版为代表的中国新闻媒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宣传色彩浓郁。因此,在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中,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升级的需要,中国新闻媒体“走出去”也应依势而变,通过重新语境化重构新闻话语,促进国家形象建构和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人民网新闻媒体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