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的有效实施

2021-04-11 07:26吴丽娟
甘肃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慈善物资志愿者

吴丽娟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公益慈善组织作为收入分配的第三次分配主力军,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弥补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同时将奉献与博爱的精神融入到细节与过程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调和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明确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地位[1-3]。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全社会公益慈善意识日渐增强,社会公益氛围越发浓厚,使得我们各种慈善机构有效增长。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的公益社会组织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慈善中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9月全国登记的慈善组织8755 个,公开募捐资格的3121 个,凸显了慈善组织在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1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实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在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除了政府部门的各方协调,慈善组织也尽自己的所能第一时间冲锋在前,从募集资金和物资,到动员和招募志愿者,从关注实时动态到参与到一线救援。不管是2008 年汶川地震,还是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慈善组织及时地将社会各界大量捐赠的物资和善款从四面八方聚积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每一次的通力配合,一次次凯旋归来,在社会的声誉越发响亮。

2 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在行动实施过程中,一些相应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短时间内大量物资聚集,物资分发投放不及时,善款的使用不能及时公布,以及善款的后续投资增值不规范等等,一系列的负面新闻使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对公益组织公信力一度出现质疑,使得慈善组织在社会中的公信力持续下滑。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关键因素的慈善组织,承载着社会公众的善心,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怎样将社会公众的善举及时有效实施,赢得社会的公信力,这是各个慈善组织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棘手问题[4~6]。

3 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的有效实施

在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怎样有效实施才能不断提升在大众中的公信力,笔者认为慈善组织要想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积极有效实施,具体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分工协作

关于慈善组织在面临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救援时的分工与协作,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分工与协作是个统筹性的工作,有分工才有协作,通力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一件事。但是在本次疫情初期,武汉各大医院物资告急,相继向社会发出紧急求助,在没有协调分配的情况下出现扎堆捐献问题,有的医院物资充裕,但有些医院根本没接收到捐赠。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抗疫效率等方面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暴露了公益慈善组织在发挥作用的同时缺少统筹安排,缺少分工协作。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下各慈善组织不应该各自为政,应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数据化平台,整合整个公益组织的大数据,按照各自的特长、专业进行分工,有效匹配需求和供给,互相协作,确保对外沟通与运作的畅通,明确在整个事件中的自我定位。

3.2 加强志愿者管理和防护

重大公共事件突发后,由于人手不够,慈善组织往往会在社会中招募很多热心的志愿者来参与日常工作。这时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如果管理不当容易造成志愿者信息混乱、发生意外等问题。尽管志愿者面对的问题万分火急,时间紧迫,但也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志愿者上岗之前务必进行一系列的安全培训并为志愿者购买专项保险,使志愿者知道他所处的环境,在工作时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施救、施助,严禁志愿者超越防护等级进行工作。其次,公益慈善组织应科学筹划、合理设岗、进行属地管理,将志愿者按照区域或地域和服务内容进行合理的岗位划分,控制服务时长,有效保证志愿者自身安全和防护[7,8]。

3.3 确保捐赠物资高效管理

慈善组织在日常接受捐赠物资的管理中都会有相应的流程、手续等。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传统管理模式会发生应急系统失灵,政府应在这方面出台相关应急捐赠政策,简化捐赠流程,缩短捐赠时间。公益慈善组织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运用数字化的现代物流调度模式,建立先进的应急调度系统,引入现代化的线上管理机制,帮助慈善机构实现来源及去向明晰、流程管控、运行痕迹清晰的透明化管理。在物资配送核查方面慈善组织可采用线上填报标准化流程单和事后全方位复盘等形式进行管理,提高捐赠物资的高效、完整、规范管理。在整个物资应急统筹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进行全国数据筛选匹配,按照属地就近原则,以现代供应链的管理方式进行协调配送,保证高效对接、及时调拨。慈善组织应在整个应急统筹过程中保留和管理好所有捐赠物资的相关手续和文件,对于捐赠的善款应保留收款单据和收款记录,并及时统计款项的收支情况;用于购买应急物资的款项,应保留采购合同、发票、物资清单、款项支付记录等相关的原始单据;对于捐赠物资应及时统计捐赠物资的数量和移交使用情况,保留好捐赠人提供的发票、报关单等凭据,及时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方便快速、全面、真实地披露受捐赠物资的去向[9]。

3.4 加强舆论管理,做到公益透明化

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面对大众的伸手支援,他们需要及时了解物资和善款的去向,如果慈善组织不能够做到信息公开,将会影响公众的公益积极性。当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在物资管理发放流程、慈善组织运营效率低、社会捐赠物资的去向等方面提出质疑时慈善组织不要回避。首先要正确面对这些事件的发生,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将信息披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被动披露转向主动交流。在被社会质疑后应及时回应和整改,更要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公开信息披露,促进与社会公众的信任感。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慈善组织要严格自律,建立常态化的透明管理,做到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不断提升行业公信力。

3.5 公益基金的后续增值管理

为了达到资本保值增值,慈善组织运用慈善财产进行投资理财已是普遍现象。《慈善法》第五十四条对慈善组织在财产保值增值投资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在《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了慈善组织在投资的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投资原则;民政部在2012 年印发了 《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中对于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容和程序作了相应的规定。2019 年1 月1 日《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的实施,更加具体了慈善组织的资本投资要求。《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在确保年度慈善活动支出符合法律要求和捐赠财产及时足额拨付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投资活动。慈善组织开展投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投资取得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办法》中规定慈善组织不允许投资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实施有效保值和增值。

在运营活动中,慈善组织每年慈善活动支出要符合《基金会管理条例》。《条例》第二十九条具体指出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如何合理地分配慈善资源,获得公益收益的最大化,是关系到基金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慈善组织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捐赠财产的有效投资,做到资本的有效积累。

3.6 改革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慈善组织应急响应机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我们虽然战胜了疫情经住了考验,给全国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但是我们应该反思在整个公共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纰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做好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实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人民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递交提案《推动公益慈善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当中应急响应机制的改革》,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公益慈善组织在重大突然公共事件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我们国家要看到慈善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度重视慈善组织机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从长远看要创新和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让慈善组织团结社会各级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和专业能力,拾遗补缺,弥补政府工作的缺位和不足。

猜你喜欢
慈善物资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被偷的救援物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