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优势与挑战

2021-04-16 03:46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共同富裕温州

□ 陈 璐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新的光荣使命,也是浙江打造“重要窗口”政治使命。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先行区,经济蕴藏活力、百姓保有财富、民生福祉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具备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的基础和优势,但对照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经济发展质效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等短板弱项。作为曾经先富起来的温州,必须抢抓机遇、厚植优势,率先建立先富带动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率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扬长补短走好共同富裕新路子,推动温州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全面。

|温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优势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温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跃迁,特别是在“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温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物质基础显著增强、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条件、形成了多方优势。

(一)从经济活力看,民营经济“领跑”地位稳固

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强优势和最优资源,是温州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温州不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民营经济金名片持续擦亮。2020 年,民营经济活力继续增强,拥有全市97.7%的企业数量、创造了80%以上的生产总值、贡献了88.5%的税收、占到95.3%的外贸出口、提供了93%的就业岗位,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2019 年,温州经济在民营经济引领下保持年均8.2%的增长,在浙江省内乃至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保持相对优势。2020 年,在疫情大考下,温州民营经济发挥其发展韧性和活力,顶住弱势开局压力、保持逐季回升态势,全年GDP 实现3.4%的增长。

(二)从富裕程度看,民众葆有财富、生活殷实

近年来,温州居民增收渠道日趋多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2020 年全市居民收入迈上5 万元新台阶,达54025 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397元),居全国城市第17 位、浙江省第6 位;温州GDP 向居民收入的转化率(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 之比)达7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2 个百分点,遥遥领先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列27 市首位,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增强。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居民消费需求也不断提质升级,2020 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283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88 元;恩格尔系数降至29.4%,低于全国(30.2%),人民生活已达到富足标准;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8.4%、11.5%、12.8%和4.6%。

(三)从民生事业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质扩面

这些年,温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加码,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 年更是位列地级市榜单榜首。2020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达74.3%,其中教育、社保、医疗等支出占比分别达21.5%、10.6%和10.3%。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 个百分点,有效化解“入园难”“入园贵”等实际问题;学前3 年到高中段15 年教育普及率在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 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85 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144.5 万人、313.4 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81.7 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5 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四)从生态建设看,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同步向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温州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宜居功能彰显。2020 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PM2.5 年均浓度降至25 微克/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3 微克/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5%。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充分利用温州“山海田城”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进。2016-2019 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温州绿色发展指数连续4年实现“进等升位”,2019 年跃升至浙江省第2 位。

(五)从社会治理看,平安建设跻身浙江第一梯队

近年来,温州锚定构建市域治理体系和打造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市级智慧治理、县域集成指挥、镇街一体两翼、村社多元共治”的四级治理机制,各类事件、风险隐患逐年下降,治理有效性、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20 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增至3 人以上,各类生产安全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5.9%和24.5%;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0.016 人;道路运输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45.7%和40.9%。同时,温州通过构建全域精密智控,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和水平。目前已打通政务、公安、消防、城管、应急等56 个平台,建成130 余个部门共享共建的数据网络,构建了“智慧一张网,治理一盘棋”的社会治理格局。

(六)从社会文明看,城市文明底色不断提亮添彩

这些年,温州系统打造“诚信社会、大爱城市、道德高地”的城市道德品牌,提升精神文明高度和人文温度,在公共环境、公共管理、公民素质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温州在为城市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一言一行,如率全省之先打造“礼让斑马线2.0 版本”,市区斑马线守法率达98.81%;建成文化礼堂2515 家、“城市书房”88 家,全国首创公益图书漂流平台BRT 城市书巢,2020 年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1.3%,高于全省平均2.1 个百分点;“红日亭”等民间公益叫响全国,更设立各类民间道德奖3777个,温州人“商行天下、善行天下”的义举蔚然成风。

|温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质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犹存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其核心是效益先行,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虽然以综合实力判断,温州稳居全省前三,但在质效提升方面仍处于落后位次,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从人均GDP 看,2020 年浙江省人均GDP 超10 万元,达10.1 万元,而温州仅为7.18 万元,甚至低于全国7.24万元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9 位。

从生产效能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优化步伐仍然偏缓,尤其是全员劳动生产率近五年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居全省后位。2020 年温州全员劳动生产率12 万元/人,约为浙江省平均水平(16.6 万元/人)的3/4,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匹配。

从创新动能看,科技创新短板仍较突出。虽然近几年温州研发投入提高较快,每年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前列,但强度水平依然偏低。2020 年温州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为2.3%,低于全省平均0.58 个百分点,与省内先进城市差距明显,比杭州(3.59%)、嘉兴(3.3%)分别低1.29 个、1.0 个百分点,也低于省内宁波、绍兴和湖州等地。

(二)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在省内较为靠后

受制于县域间客观条件的差异,长期以来温州各县域产业要素、创新资源布局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特别是加快发展县与发达县区综合实力差距悬殊。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20 年,乐清市GDP(1263.01亿元)分别是洞头区、文成县的13.4 倍、11.3 倍;人均GDP 最高的鹿城区(10.04 万元)是最低的文成县(3.89 万元)的2.58 倍,高于全省地市人均GDP 差距比(2.2 倍)。

从三大收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鹿城区(68545 元)与最低的泰顺县(30046 元)的收入倍差为2.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8 亿元,是文成县(10.22 亿元)的9.2 倍;工业强市乐清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119.19 亿元,而文成、泰顺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仅为0.62亿元和0.94 亿元。

从社会民生水平看,鹿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最低县(苍南县)的1.7 倍;鹿城区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医师数最高,分别为最低的(龙湾区)9.5 倍、(瓯海区)5.1 倍;龙湾区每百户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是最低的(文成县)2.1 倍。

(三)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性破解

随着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温州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20 年温州城乡收入倍差为1.96,是近年来最小差距,但全省排名仅第9 位,与省内其他城乡收入较为均衡的地市如杭州(1.77)、宁波(1.74)、嘉兴(1.61)等地比较,有较大差距。同时,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在逐年扩大,由2016 年的24800 元扩大至2020 年的31053 元,这与收入基数、发展阶段有关,也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刚性。此外,县域间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倍差低值区(<1.7)主要集中在龙湾、瓯海、洞头等主城区,高值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在2以上)主要集中在泰顺、文成等山区县。

与此同时,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同群体收入差异加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如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分别从2015 年的8414元和1097 元增长至2020 年11356元 和1695 元,差 距 由2015 年 的7317 元扩大至9661 元。

(四)产业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温州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从产业能级看,温州工业规模在“5+5”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实现稳步增长,但总量水平与省内先进城市差距仍较明显,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6 位,仅为杭州的30.5%、宁波的27.4%,也低于绍兴和嘉兴,分别为两地的71.3%和53.5%;全市59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比高达93.1%,企业户均增加值规模仅0.12 亿元,不足杭州户均规模的1/3。

从产业层次看,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有所加快,但五大传统产业占比仍高达46%,而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仍偏低,有待进一步向高端延伸。同时,温州新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偏弱。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例,目前温州仍以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等基础类配套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之下,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设备等新产业集群。

(五)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领域部分弱项仍待提升

随着文化强市、体育强市的持续推进,温州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2020 年,温州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医师数(3.29人)和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15 人)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1 人和1 人。

人才要素制约犹存。温州产业发展面临着中高端人才吸引能力不强、本土人才梯队培养难以跟上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步伐的尴尬局面。从人才资源储备来看,2020 年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2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 个百分点;从高等学校在校生看,2020 年温州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2.07万人,仅为杭州的21.8%、宁波的68.2%,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不足凸显。

|新时代温州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的对策

新时代,温州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坚定扛起共同富裕的使命任务,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找准市域层面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现代化先行中展示温州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样本。

(一)聚力“质效提升”,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示范区建设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加快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人才等要素的协同发展。聚焦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时尚、电气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温州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国眼谷、新材料“芯”谷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二)缩小“三个差距”,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所在。要抓准抓实共同富裕的重点举措,聚焦优化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进一步缩小“三个差距”。一方面,欠发达县域继续做优做强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带动民宿、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激活山区内生发展动力;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推进数字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提升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发挥经济强市(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辐射带动周边县,加快区域间产业协同合作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就近吸纳劳动人口,带动就业创业,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三)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民生福祉的不断增进是达至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要加大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把着力点放在统筹做好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领域上,加快实现民生“七优享”,使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高水平的均等化供给,如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共同富裕温州
欧盟:2021 年柑桔进口减少2.5%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温州,诗意的黄昏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随机变量的期望及其应用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