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与CT 在肝脏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21 08:47万晓旻
实用医药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良性恶性结节

万晓旻

肝脏孤立性结节是临床常见肝脏病变类型,治疗不及时易进展为肝细胞癌,且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常采用影像学方法对结节进行识别判断,电子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肝脏孤立性结节图像分辨率较高,能有效发现微小病灶,结节检出率较高[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图像伪影较小,可薄层扫描,成像速度较快,增生结节显示清晰,对病灶鉴别诊断能力较高[3]。该研究收集笔者医院肝脏孤立性结节93 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MRI 与CT 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93 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 47 例,女 46 例;年龄 27~68 岁,平均(51.47±8.10)岁;结节直径 9~48 mm,平均(25.48±7.59)mm;病灶部位:肝右叶 41 例,肝左叶 39 例,尾叶13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93 例患者均经MRI 或CT 检查确诊为肝脏孤立性结节,临床资料完整;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曾接受过微波、射频、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对碘造影剂过敏;严重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肝内伴有多发局部病灶;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或体内有植入性铁磁性物质如心脏起搏器等无法进行MRI 检查。

1.3 方 法

1.3.1 MRI 检查 采用 1.5T 西门子 MRI 扫描仪进行检查,设置扫描参数:SE-EPI 序列重复时间为7244 ms,回波时间为 100 ms,层厚为 6 mm,激励次数为3,视野为 38 mm,层间距为 2 mm,反转角为90°,矩阵为 128×128,b 值为 600 s/mm2,采用脂肪抑制并采集技术横断位成像。采用FFE3D T1 压脂序列,并进行3 期动态扫描,在团注造影剂后15、42、69 s 进行扫描,选用 0.1 mmol/kg 钆双胺注射液+25 ml 生理盐水,以 2.5 ml/s 的速度进行注射。重复时间为 5.9 ms,回波时间为 2.7 ms,层厚为 4 mm,视野为38 mm,激励次数为 1,反转角为15°,矩阵为160×288。

1.3.2 CT 检查 采用 Philip S 64 排螺旋 CT 进行扫描,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为300 mA,管电压为120 kV,螺距为1,层厚为3 mm,视野为35 cm,并在肘静脉以3 ml/s 的速度推注80 ml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35 g 碘海醇注射液),并依次在 30 s、1 min、5 min 等时段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取相应动态扫描时间/密度曲线。

1.3.3 恶性判断标准 病灶分布于肝脏深部、肝缘下,病灶位于肝叶水平,病灶形状为椭圆形、不规则形、圆形。邀请2 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获取图像进行观察,并独立完成良恶性判断,遵循双盲性原则,若意见不一,则邀请1 名更加权威的医师进行商讨后判断。

1.4 观察指标(1)病理结果及病灶类型。(2)CT检查参数,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3)MRI 检查参数,包括血浆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造影剂从血浆渗漏至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转运常数(Ktrans)、造影剂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返回至血浆空间速率常数(Kep)。(4)MRI 检查、CT 检查肝脏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5)MRI 检查、CT检查肝脏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结果及病灶类型93 例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中良性 44 例(47.31%),恶性 49 例(52.69%);其中良性以肝硬化结节为主占31.18%,恶性以肝癌为主占 34.41%。见表1。

表1 MRI 与CT 检查的病理结果及病灶类型

2.2 CT 检查参数良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的 M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BV、BF、PS 大于良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 检查参数比较(±s)

表2 CT 检查参数比较(±s)

病理结果 n MTT(s) BV(ml/100 g) BF(ml/min·100 g) PS(ml/min·100 g)恶性 49 15.63±3.21 5.27±1.01 33.24±6.59 17.52±4.32良性 44 14.86±3.04 1.34±0.57 11.26±2.47 1.93±0.39 t 值 - 1.184 22.75 20.839 23.838 P 值 - 0.239 <0.001 <0.001 <0.001

2.3 MRI 检查参数良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的 Ve、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Kep、Ktrans大于良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MRI 检查参数比较(±s)

表3 MRI 检查参数比较(±s)

病理结果 n Ve Vp Kep(s) Ktrans(s)恶性 49 0.56±0.10 0.18±0.06 0.24±0.08 0.14±0.06良性 44 0.54±0.09 0.16±0.05 0.15±0.05 0.08±0.04 t 值 - 1.009 1.735 6.419 5.607 P 值 - 0.316 0.086 <0.001 <0.001

2.4 2 种检查的诊断结果CT 检查肝脏孤立性结节恶性33 例,其中恶性23 例,良性10 例;良性60例,其中恶性 26 例,良性 34 例;MRI 检查肝脏孤立性结节恶性40 例,其中恶性38 例,良性2 例;良性53 例,其中恶性 11 例,良性 42 例。

2.5 2 种检查的诊断效能MRI 检查灵敏度77.55%、特异度 95.45%、准确度 86.02%,高于 CT检查 46.94%、77.27%、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MRI 与CT 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例(%)]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肝脏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原发性肝癌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为晚期,治疗难度增加,因此,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的病变性质进行准确诊断,是目前影像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

该文93 例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中良性44 例,以肝硬化结节为主,占比31.18%;恶性49 例,以肝癌为主,占比 34.41%。吴振东等[4]学者研究表明,MRI、CT 检查对肝脏结节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影像诊断准确率较高。MRI、CT 检查均为临床常用鉴别诊断手段,具有无创性的优势,能针对肝脏孤立性结节不同病理基础,判断其良恶性病情结果[5]。CT检查能对病灶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任意角度进行三维重建,从而清晰显示病灶形态、位置及相邻组织,并进行肝脏灌注成像研究,评估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6]。该研究中经 CT 检查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 BV、BF、PS 大于良性患者(P<0.05),是由于恶性结节中含有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导致BV、BF 升高,呈现高灌注状态;且肝脏恶性结节中血运变化多为动静脉短路,会导致病灶及周围肝组织灌注异常,且较形态学变化更早,有助于病情的判断。而MRI 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更好地体现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且对造影剂敏感性较高,能显示肝硬化病灶边缘及纤维条索等细微结构,并清晰显示肝脏增生结节,进行多期时相动态扫描能准确反映肝脏病变位置血流动力学情况。该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Kep、Ktrans大于良性患者 (P<0.05)。恶性结节具有细胞增生活跃、血供丰富的特点,血管表面积扩大,血流量及渗透性均会明显增加,Ktrans值升高; 且新生肿瘤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发育不成熟,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导致细胞间隙增大,对比剂外渗较快,Kep值增大[7]。

该研究结果显示,MRI 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 CT 检查(P<0.05)。随着 MRI 新增扫描序列的出现,能逐渐克服机体呼吸的影响及成像速度较慢的缺点,充分体现多参数、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且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能检查组织弥散运动的敏感性,为肝脏小病灶的诊断提供较多信息,提高诊断效能,对肝脏病灶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8]。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可将二者联合应用,发挥互补优势,准确诊断病灶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性影像学依据,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MRI、CT 检查参数能反映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性质,且MRI 诊断效能高于CT 检查,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性依据。

猜你喜欢
良性恶性结节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