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巨大肿物多学科讨论诊断小肠克罗恩病1例报道

2021-04-23 06:46陆明军卢筱洪袁静萍程书平谭诗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肉芽肿肿物阑尾

陆明军, 卢筱洪, 袁静萍, 程书平, 谭诗云

1.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恩施 445000;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病例患者,男,23岁,主诉“间断腹痛1个月余,加重伴呕吐1 d”。患者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痛,右侧腹部及脐周为主,呈阵发性胀痛,伴有排便不规律及大便性状改变,偶有黏液、脓血便,1~2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伴口腔溃疡。无发热、盗汗、关节炎、体质量下降等。2018年7月13日外院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B超提示:胆囊息肉,双肾小结石,肝脾未见异常;2018年7月19日外院行腹部CT提示:回盲部肠壁水肿、增厚,腹腔、盆腔少量积液;泌尿系统彩超正常。血常规:WBC 14.8×109L-1,Neu% 86.2%,CRP 11.594 mg/dl。肝肾功能、电解质、肿瘤标志物、胰腺生化、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院外予以护胃、抗感染治疗(具体药品名称及剂量不详)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痛加剧,伴呕吐胃内容物,于2018年7月24日以“腹痛待查”收入我科。既往有间断性腹泻1年余,少时1~2次/d,多时5~6次/d,大便呈糊状,无明显黏液脓血便,未正规诊治。否认结核等其他特殊病史。

入院后辅检,大便常规:WBC(3+),RBC(1+),OB阳性;血常规:WBC 13.37×109L-1,Neu% 91.80%;CRP 33.23 mg/L;ESR 69.00 mm/h;PCT 0.104 ng/ml;T-SPOT:阴性,ESAT-6抗原:阴性,CFP-10抗原:阴性;血培养:经5 d培养未见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胰腺生化未见明显异常。7月24日复查腹部CT平扫提示阑尾、回盲部炎性改变及周围感染,小肠梗阻(见图1)。7月27日行CT小肠成像(CTE)提示回肠远端、回盲部及邻近组织广泛异常(见图2)。7月31日行肠镜检查回盲部见巨大肿物,表面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质软,周边黏膜充血糜烂(见图3),末端回肠肿胀明显,未能常规进镜观察。8月1日病检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可能(见图4)。

图1 腹部CT平扫:阑尾稍肿胀,形态结构正常,回盲部管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多学科讨论意见消化内科:该患者诊断是最大难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CD很相似,但肠镜描述的回盲部巨大肿物与CD的特点不相符,CD主要以溃疡、穿孔、瘘管形成多见,内镜下表现为溃疡,小至鹅口疮样溃疡,大至匍匐状溃疡,极少出现回盲部的巨大肿物,虽然患者有肠外表现,反复口腔溃疡形成,但患者无肛周病变情况。所以支持CD诊断依据不充分。本次讨论之前,科内几位专家曾分析回盲部肿物是否为嗜酸性肉芽肿,但该患者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并不高,且病变弥漫分布于肠道,因此,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不大。最后我们考虑回盲部肿物有可能是小肠的病变套叠进入回盲部,而肠镜检查医师进镜至回盲部即退镜,并未探查回肠末端,导致掩盖了肿物的起源。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该患者的病理诊断是否准确?肠镜检查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腹部CT及CTE报告是否有漏报或误报的情况?

图2 小肠CTE:回盲部肿块,肠系膜梳状征、淋巴结肿大

图3 结肠镜:回盲部肿物,表面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质软,周边黏膜充血、糜烂,末端回肠镜身无法通过,阑尾开口未见充血肿胀

图4 病理示:部分区域可见潘氏细胞化生、浅溃疡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HE染色,400×)

胃肠外科:首先,影像学表现不符合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诊断,阑尾形态可,不符合急性炎症表现,其次,病灶累及多个肠段,不符合肿瘤病变局限性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症状、辅助检查,仍首先考虑炎症性肠病,从外科角度,仅以炎性水肿不足以解释小肠病变,有可能是长期的慢性炎症形成小肠肿块、微穿孔,并合并肠套叠后向结肠内膨出,因此,从肠镜下看似回盲部肿物。该患者目前尽管有肠道微穿孔,但并无明显腹膜炎征象,患者病情比较平稳,建议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感染科:结合患者病史及辅检资料,考虑炎症性肠病可能性大,该患者入院时血象高,以白细胞升高为主,CRP、ESR升高,考虑炎症性肠病急性加重的情况,但患者目前血象、CRP、ESR均降至正常,说明病情已获得控制,建议采取分步治疗法,先采用5-氨基水杨酸药物治疗3个月后复查肠镜,重新取病检,必要时行小肠镜检查,如病情有进展,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建议转外科手术治疗。

放射科:该患者腹部CT提示了回盲部淋巴结增多与渗出,提示炎性的表现。CTE则比较清晰地显示回盲部、末端回肠近端管壁增厚,远端管腔狭窄,淋巴结增多,脂肪间隙有渗出,有气体影,提示肠道微穿孔。阑尾形态正常,不考虑阑尾炎及阑尾肿瘤,该患者既往无结核病病史,结核T-SPOT、胸片阴性,病理提示非干酪样肉芽肿,均无支持肠结核诊断的证据,排除肠结核的可能。淋巴瘤患者肠壁增厚明显,但该患者肠壁增厚并不显著,淋巴瘤也应该排除。其他,如类癌、肿瘤等病变,一般病灶较局限,不会累积多个肠段。因此,首先考虑炎症性肠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灶一般也比较局限,直肠受累多见,该患者末端回肠、回盲部同时累及,并有微穿孔征象,仍应以CD作为第一诊断。

病理科:尽管病理组织取材于结肠回盲部新生物,但潘氏细胞化生明显,考虑来源于小肠组织,低倍镜下,肠组织表现为绒毛稀疏、萎缩,组织水肿、间质充血、糜烂,伴有浅溃疡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但腺体形态正常,细胞无异型性,考虑为长期慢性炎症,因此首先排除肿瘤、急性炎症及淋巴瘤可能,再结合患者的年龄段、发病部位及病理组织的镜下表现,考虑CD诊断,并且是比较明确的。

治疗及随访患者从2018年8月开始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莎尔福)1.0 g,4次/d,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回盲瓣口周围黏膜稍肿胀,黏膜表面光滑,部分黏膜见点状充血,未见溃疡及新生物,末端回肠黏膜见密布充血灶,部分黏膜肿胀明显(见图5)。病理检查:(末端回肠)黏膜组织呈慢性炎改变伴糜烂(见图6)。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遂减量至1.0 g,2次/d维持治疗,2019年3月1日复查电子结肠镜:回盲瓣黏膜表面光滑,未见明显充血,未见溃疡及新生物,末端回肠黏膜见点状充血灶,部分黏膜稍肿胀(见图7)。病理检查:黏膜组织呈慢性炎性改变伴糜烂,未见明显隐窝炎及隐窝脓肿,腺体形态分化尚好(见图8)。目前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莎尔福)1.0 g,2次/d维持治疗。截止发稿前不定期电话随访患者4次,目前患者无任何不适。

图5 结肠镜:回盲瓣口周围黏膜稍肿胀,黏膜表面光滑,部分黏膜见点状充血,未见溃疡及新生物,末端回肠黏膜见密布充血灶,部分黏膜肿胀明显;图6 病理检查:(末端回肠)黏膜组织呈慢性炎改变伴糜烂(HE染色,40×);图7 结肠镜:回盲瓣黏膜表面光滑,未见明显充血,未见溃疡及新生物,末端回肠黏膜见点状充血灶,部分黏膜稍肿胀;图8 病理检查:(末端回肠)黏膜组织呈慢性炎改变伴糜烂,未见明显隐窝炎及隐窝脓肿,腺体形态分化尚好(HE染色,200×)

讨论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主要以腹痛起病,病程中出现了肠梗阻表现,院外药物治疗无效,遂转入我院继续治疗。由于患者内镜表现主要为回盲部巨大肿物,诊断困难,经过我院多学科讨论后,最终确立小肠CD并不全肠梗阻诊断,采取5-氨基水杨酸治疗3个月后复查肠镜,明确回盲部肿物是否有缩小、回纳,根据病情需要,完善全小肠镜检查,如果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再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本病例诊治我们有如下体会:(1)对于回盲部肿物,我们首先需要与肠结核、肠淋巴瘤、CD相鉴别。以上三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很相似,如无典型的病理表现,很容易混淆。CD缺乏诊断金标准,裂沟样溃疡、淋巴细胞聚集及非干酪样肉芽肿是CD 比较特异的改变[1]。但在临床工作中很难找到这种典型的表现,所以不能过分依赖病检。如果内镜下发现大小不一的溃疡,以裂沟样溃疡为特点,同时观察到回盲部黏膜增厚感、鹅卵石征或假性息肉等,有助于诊断CD[2]。肠结核及肠淋巴瘤内镜诊断率低,病检组织找到干酪样肉芽肿很困难,因为结核的干酪样肉芽肿位于淋巴结内,淋巴瘤则侵犯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内镜下活检不容易取到黏膜下组织[1]。所以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测手段综合考虑。(2)我们在诊断CD时,必须要结合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3]。如果遇到特殊的病例,必须仔细追踪患者的原始病例资料,认真推敲琢磨,然后经过多学科讨论最终确立诊断及下一步诊疗计划,从而降低回盲部肿物的误诊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门诊能紧密联系临床各科室及辅助科室,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诊治水平,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肉芽肿肿物阑尾
吡美莫司乳膏外用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阑尾真的无用吗?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抗生素在脐窝的局部应用
金康宁合剂的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