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肝肾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速的影响

2021-05-26 02:40李素青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椎动脉肝肾证候

李素青

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 30000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高发的骨科疾病,慢性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均与颈椎病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属颈椎病的一种,在多种因素刺激下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若处理不当,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精神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出现昏迷,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目前,临床对于CSA的治疗包括推拿、手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症状易反复,远期效果不佳。近年来,临床应用腰部及颈部的联系性及中医“肝肾同源”“肾主骨生髓”等理论,提出“颈腰同治”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采用针刺腰部及颈部穴位的方式,达到补益肝肾的目的,以改善肝肾不足的局面[2]。鉴于此,本文对肝肾不足型CSA患者给予“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旨在探究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C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女19例,男16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83±3.84)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59±0.76)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2~27,平均BMI 24.53±0.84;颈椎曲度改变10例,钩椎关节增生13例,角度位移4例,横突孔狭窄8例。对照组女17例,男18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3.01±3.12)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8.61±0.77)个月;BMI 22~28,平均BMI 24.68±0.87;颈椎曲度改变11例,钩椎关节增生12例,角度位移5例,横突孔狭窄7例。本研究获伦理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3]中CSA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出现颈性眩晕,伴有猝倒病史;经X线片检查可见椎体间关节出现异常;存在交感神经症状;旋颈试验呈阳性等。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肝肾不足型诊断标准,症状表现如下:耳聋耳鸣、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肢体麻木,舌质红、少津,脉弦数。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未行其他相关治疗;经影像学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颈部及腰部手术史;先天性颈椎畸形;X线片检查提示存在颈椎骨质破坏;取穴部位皮肤破损;精神疾病,无法完成本次治疗者。

1.4 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郑州凯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337,规格:5mg),1粒/次,1次/d,连续治疗4周[5]。研究组采用“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取气海俞、肾俞穴、三阴交、肝俞穴、太溪穴、阳陵泉、天柱穴、关元穴、颈百劳、完骨穴、风池穴、悬钟穴、腰5夹脊穴,除关元穴外,其余穴位均为双侧取穴。保持俯卧位,对所选穴位皮肤行常规消毒,使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于各穴位下直刺15~20mm,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以局部酸胀感为宜。随后于针柄上插上长度为2cm的艾条,点燃后行温灸治疗,每个穴位灸3壮,注意艾灰掉落烫伤皮肤,留针30min后拔出[6]。1次/d,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颈部、肩部等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颈椎可正常活动,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90%为治愈;颈部、肩部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颈椎活动受限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为70%~90%为显效;颈部、肩部症状及体征好转,颈椎活动受限好转,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为30%~70%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2)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各症状展开评估,采用0、2、4、6分评分法,总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椎动脉血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左侧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 治疗后研究组左、右侧平均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左、右侧口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将CSA归结为“颈痹”范畴,因老年患者肝肾不足、肝失所养、肾精亏虚导致筋脉失于濡养、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骼结构异常,一旦劳累或受到外邪侵袭,则会引发退行性改变。腰椎及颈椎均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的运动需依靠腰椎及颈椎协作完成。由于脊柱受到骨盆受力不均、过度弯曲等因素影响,颈椎及腰椎均发生明显改变,另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椎体失稳,影响脊柱稳定性,出现颈腰综合征等疾病表现[7-8]。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肝肾不足型CSA患者采用“颈腰同治”法较好地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原则。

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左侧、右侧平均血液流速高,左侧、右侧口径大,表明采用“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扩张椎动脉口径,提高椎动脉血液流速,疗效确切。究其原因可知,本文选取的肾俞穴、肝俞穴、太溪穴均可补肝益肾、滋水涵木,其中肾俞穴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肝俞穴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稳定阴阳;太溪穴养血柔筋、滋补肝肾;三阴交活血化瘀、调补肝肾、健脾和胃;阳陵泉止痛解痉、活血祛瘀、舒经通络;关元穴可壮肾气;完骨穴醒神明目、升清举阳;天柱穴舒筋活络、调和气血;风池穴保证全身阴阳气血稳定,调畅脑部及脉络的气血运行;颈百劳为颈肩部劳损治疗奇穴,针刺后可有效缓解颈部劳损,舒筋活络;气海俞舒经通络、调气止痛;悬钟穴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调节肾脏;腰夹脊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其中腰5夹脊穴周围神经纤维较为丰富,针刺后可健脑补髓、强脊健腰。诸穴合用,可奏温肾固本、通经活络、消瘀散结之效[9-10]。

综上所述,对肝肾不足型CSA患者行“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各临床症状,有助于平衡颈椎力学,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动脉肝肾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两腿一分补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