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体重关联因素的多重对应分析

2021-05-26 02:40方红霞魏金彩李红杰赵红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重儿母体早产

方红霞 魏金彩 李红杰 赵红丽 常 辉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461670

新生儿出生体重是衡量母亲孕期营养状况和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出生体重直接影响妊娠结局,低出生体重儿说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相反,巨大儿可导致阴道难产及产伤、剖宫产率增加、产后出血等。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均增加生命后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易感性[1]。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公共卫生计划的制订,进而有效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以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分娩结局,这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意义深远,本研究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资料源于禹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病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分娩的1 995例活产儿的信息资料,包括新生儿出生体重、母体年龄、母体身高、生活环境、分娩孕周、产次、孕前体型、孕期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性别等。排除信息资料缺失者,最终1 873例活产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低出生体重儿67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 668例,巨大儿138例。

1.2 指标定义 新生儿生后1h内体重<2 500g为低出生体重儿,2 500~4 000g为正常出生体重儿,>4 000g为巨大儿。以末次月经时间计算孕周,孕28~37周分娩为早产,>37周且<42周分娩为足月产,≥42周分娩为过期产。孕前BMI<18.5为体型偏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2]。孕期增重=分娩前体重-孕前体重,孕期增重正常标准:孕前体型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者孕期体重增加分别为12.5~18.0kg、11.5~16.0kg、7.0~11.5kg和5.0~9.0kg,低于正常范围值下线为孕期增重过低,高于正常范围值上线为孕期增重超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子痫前期和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P<0.05)的因素进行多重对应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不同变量不同类别的点集合以二维图的形式展现,判断原则是从原点(0,0)出发,同一象限距离较近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存在关联。

2 结果

2.1 不同出生体重儿组的暴露因素比较 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在母体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型、孕期增重和婴儿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体身高、生活环境、产次、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重对应分析 过期产、孕前肥胖、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及巨大儿的点集合在第Ⅰ象限距离较近,表明这几个变量的这些类别相互对应,并有较强的关联性;母体年龄>35岁和男婴的点集合在第Ⅱ象限有较好的聚类;母体年龄24~35岁、足月产、孕前体型正常、孕期增重正常及正常出生体重儿的点集合在第Ⅲ象限距离较近;母体年龄<24岁、早产、孕前偏瘦、孕期增重偏低、女婴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点集合在第Ⅳ象限距离较近,见图1。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体重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妇幼卫生保健状况和围生医学的发展水平。妊娠持续的时间和胎儿的发育速度这两个不完全独立的过程决定了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体重的流行病学因素包括:生育年龄、母体身高、生活环境、母体烟雾暴露、孕妇压力、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营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产次、分娩孕周及婴儿性别等[3-5]。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在母体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型、孕期增重和婴儿性别构成方面存在差异(P<0.05),但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彼此之间存在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交叉列联表分析仅能够给出两个变量的关系,不能同时显示这6个变量的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影响综合评价和分类指导建议。多重对应分析是解决列联表分析这一局限性的多元统计方法及多维示图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将列联表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展示在同一张低维空间图上,从而简洁明了地显示出不同分类变量间及不同层次间的对应关系及关联强度,其缺点是无法进行变量间检验。因此,本研究将χ2检验与多重对应分析结合应用,既可以在统计学得到支持,又能直观显示各变量间不同层次间的关系,优势互补。

表1 不同出生体重儿暴露因素比较(n)

图1 多重对应分析结果

从对应分析图1可以看出,过期产、孕前肥胖、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的孕妇更倾向于分娩巨大儿。母体年龄24~35岁、足月产、孕前体型正常、孕期增重正常更倾向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母体年龄<24岁、早产、孕前偏瘦、孕期增重偏低、女婴更倾向于低出生体重儿。过期妊娠的原因多是胎盘功能良好,胎儿得以在宫内继续生长发育,体重增加发展为巨大儿,孕前肥胖、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的孕妇意味着胎儿可获得过多的营养,宫内生长发育大于胎龄,相关研究显示,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是正常妇女的7~8倍[6],孕期增重过多分娩巨大儿的风险为孕期增重正常者的5.548倍[7]。因此,孕前和孕期体的营养与体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超重和肥胖孕妇视为高危妊娠加以重点管理,对初诊孕妇给予妊娠期营养教育和体质量增长建议,通过相关知识宣教和咨询,建立孕妇对健康营养的科学观,改善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适可的孕期体重增加,预防巨大儿的发生。

早产是低出生体重儿的最危险因素,孕28~36周是胎儿迅速生长期,早产缩短了胎儿的宫内生长时间,影响出生体重。早产导致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是足月产的60.204倍[8]。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延长孕周,争取胎儿更多的宫内发育时间,避免早产是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重要措施。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性染色体有关,这可能与男胎与母亲间的抗原差异、雄激素、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瘦素等分泌量有关[9]。母亲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反映了母亲的营养状况,孕前体型偏瘦和孕期体重增加较低的孕妇,说明营养状况不佳,胎儿生长受限,造成低出生体重儿,孕前BMI<18.5的孕妇生产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是正常BMI孕妇的1.84倍[10]。孕期孕妇营养因素相当重要,合理膳食和营养元素的摄入,使孕期体重增加在合适范围,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有调查显示,低龄孕妇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最高[11],可能与低龄孕妇的文化程度低、未采取积极的健康保健行为、营养水平差等因素有关。母体年龄24~35岁、足月产、孕前体型正常、孕期增重正常更倾向于生产正常出生体重儿,因为24~35岁是最佳生育年龄段,而足月、体型正常、孕期增重正常均属正常妊娠生理,出生正常体重儿不言而喻。至于孕妇年龄>35岁和男婴的点集合均在第Ⅱ象限聚为一类,没有显示与出生体重的明显对应关系,说明年龄>35岁和男婴变量与出生体重变量之间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对出生体重的真实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多元且复杂,对应分析可以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因素提供一种线索。过期产、孕前肥胖、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的孕妇更倾向于出生巨大儿。母体年龄24~35岁、足月产、孕前体型正常、孕期增重正常多出生正常体重儿,母体年龄<24岁、早产、孕前偏瘦、孕期增重偏低、女婴与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有关联。控制孕前和孕期体重在适度范围,避免早孕、早产和过期妊娠是预防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体重儿母体早产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早产为什么越来越多?
蒲公英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故乡
孕妇睡不好易早产
单胎双胎妊娠与自发性早产复发风险的关系
怎样喂养低体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