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群体重指数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2021-06-02 00:17褚超钟鑫杨国红蔡伟石蕊郭卿马琼严瑜廖月园陈晨孙月杨睿海杨军潘少梅李健平陈少伯牟建军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患病率患病体重

褚超,钟鑫,杨国红,蔡伟,石蕊,郭卿,马琼,严瑜,廖月园,陈晨,孙月,杨睿海,杨军,潘少梅,李健平,陈少伯*,牟建军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西安710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高原高寒环境及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所;4.汉中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有所改变,营养水平的上升及生活富裕导致人群中肥胖和高血压比例逐渐增加,且正在变成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被更多人所关注。高血压作为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在临床上仍无彻底治愈的手段。目前主要是服用适宜的降压药物以及通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指导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减少持续性高血压对患者身体器官造成的各种损害。体重指数(BMI)过高作为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相关的研究表明,BMI的水平对血压有着独立的影响,当BMI的水平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将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1]。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人群的一般情况以及高血压患病情况的调查,探讨人群中BMI水平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时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为肥胖与超重人群的高血压预防及治疗的相关措施的制订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至2015年在陕西省内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数据。首先根据调查对象总体,以容量大小比例概率法在陕西省内抽取4个区(县)。后续的抽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被抽中的区(县)中抽取其中2个街道(乡镇),在抽中的街道(乡镇)中抽取3个居民(村民)委员会。最后,根据人群中性别比例及年龄段进行分层,在被抽中的居(村)委会中抽取所需的个体。

1.2 调查方法 对样本人群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案及问卷进行调查。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及数据录入之前进行培训,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问卷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等一般情况。指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采用OmronHBP-1300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主要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2]。血压测量时,要求调查对象至少休息5 min以上再测量,在1 d内进行3次测量,测量之间至少应间隔30 s,最终的血压值数据采用所有测量的血压均值。同时,在测量前30 min内应避免进行影响血压水平的活动。

1.3 相关定义和分类BMI 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级的参考标准,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18.5 kg/m2<BMI<24 kg/m2为正常体重,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3]。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2周内服降压药者定义为高血压[4]。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取双人双录入方式。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趋势性χ2检验。对不同水平的BMI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计算OR值与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共有22 061人参加,实际应答的对象共有14 649人,应答率为66.4%。男7 136人,平均年龄为(45.9±18.4)岁,女7 513人,平均年龄为 (47.4±18.3)岁。高血压患者4 067人。高血压组的BMI高于非血压组(P<0.01),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基本特征(n=14 649)

2.2 不同水平BMI的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比较 依据人群中BMI的测量计算值不同可将其分为体重过低、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4个不同的水平。经Pearsonχ2检验与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随着BMI的水平增加达到肥胖或超重水平时,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将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见表2。

表2 不同水平BMI下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2.3 BMI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将BMI水平的不同作为自变量,是否患有高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后,调查结果显示,将18.5 kg/m2<BMI<24 kg/m2作为参照,当BMI≥24 kg/m2时,即人群中BMI水平达到超重和肥胖的水平时,BMI作为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1,且P<0.01,同时,在考虑到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通过不同模型,将年龄与性别作为调整项加入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仍然说明,在调整年龄及调整年龄和性别后,BMI水平的不同作为是否患有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1,且P<0.01。见表3。

表3 BMI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

3 讨论

我国作为高血压高发的国家,高血压人数较多,且易因高血压导致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参照2018年发表的全国高血压调查(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CHS)的结果,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27.9%,据此推算,我国总体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达2.44亿人[5]。且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近几十年的在各种背景下的调查结果提示,高血压患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6]。目前在我国人群中,BMI超标作为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仅危害着个体的健康,且已经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14 649名居民中,31.8%的人超重,10.3%的人肥胖,超重与肥胖合计的比例高达42.2%。同时,通过BMI与高血压的相关分析并且加入年龄和性别作为调整项后,随着BMI水平的升高达到肥胖或超重水平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提示超重与肥胖作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高血压会引起血管壁等的损伤,导致相关器官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可导致各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7]。

因此,应当通过教育宣传超重和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鼓励和呼吁居民,尤其是BMI水平达到肥胖的高危人群,应采用均衡的膳食,改善饮食结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进行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将减轻体重至正常水平。有研究指出,应当建议居民,适宜控制自身的体重(BMI:18.5~23.9 kg/m2,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8]。而且,进行减重的计划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减重的量与速度应因人而异,不应一概而论。建议体重超标的人群将减重速度定为一年内将体重减少为初始体重的5%~10%[9-10]。在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减轻体重的同时,应当进行降压、降糖、调脂,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预防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出现,降低因肥胖导致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猜你喜欢
患病率患病体重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称体重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