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1-06-15 09:26徐海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基底节血肿微创

徐海波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重庆 402660)

0 引言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发生会严重损伤患者脑神经组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据调查,因患者血管压力长期过高,本身便会使得脑血管壁强度受到不良影响,加之其可能会有突然激动、过度劳累的情况,使得脑血管壁突发破裂,诱发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1]。出血后,脑部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治疗难度极高,本次对照实验中,便重点探究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中70例被确诊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经多种措施联合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在30~60 mL,据调查,组内患者的出血情况<12 h,未合并有混合型卒中、继发性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且患者家属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70例患者在入组后,按照每组35例的标准将其分配为了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52~75岁,平均(67.52±3.34)岁,平均出血量(42.03±3.39)mL;观察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在49~76岁,平均(65.85±3.74)岁,平均出血量(45.16±4.03)mL。对比分析来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于对照组使用保守疗法,主要包括有抑酸、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则使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测,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使用CT影像定位血肿具体位置,于颅骨外做标记,选择最近点穿刺,且在穿刺过程中,应保持轻柔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尽可能的避开皮质血管和功能区。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选择合适的血肿穿刺针,选用局部麻醉,缓慢将血肿穿刺针伸入,在抽取血肿时,首先应将血肿抽出量控制在40%~60%,然后观察患者颅内压,在稳定后再次抽取,直至血肿完全消失。另外,术后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6~8 h属于危险期,应在2~3 h后停止引流,且6~8 h内要将3万~5万U尿激酶注入至血肿内部。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SE水平、BI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①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较高,达46%以上;改善情况在46%~18%之间为有效;若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低于18%则为无效。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NIHSS卒中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优。③NSE水平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④BI指数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2]。

1.4 统计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用SPSS 20.0,使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χ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从表1疗效分析来看,使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2.2 临床指标对比。从表2对比分析来看,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SE水平、BI指数等临床指标相差不大,(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明显更优,(P<0.05)。

表1 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血肿扩大、2例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8.57%;对照组出现2例颅内感染,2例血肿扩大以及3例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20%,对比来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当前常见病、高发病,也属于终身性疾病,在患上高血压后,患者会伴随有长期持续性的头晕、恶心等症状,这与其血压过高有关,其应当谨遵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饮食、睡眠方面,并配合针对性的降压药物。但据调查分析来看,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高,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进而提升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风险性[3]。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原发病是高血压,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在逐渐增加,这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率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据调查在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后,40%的患者的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4]。颅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高血压的影响下,患者脑部血管壁会受到长期持续性的影响,一旦患者有过度劳累或过度激动的情况,便可能会出现突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同时,出血后血液会在短时内形成血肿,血肿体积越大,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便越大。

保守疗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保守疗法中主要包括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压、抑酸等,但效果往往会不足,患者依然会有极高的致残或致死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疗法,在对因高血压性脑出血而形成的血肿治疗中有着直接、高效的价值,在手术时,可通过穿刺针引导下直接抽取血肿,从而有效减轻血肿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使患者可以尽快脱离高风险[5]。如实验结果中表1显示,使用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4.28%,反观对照组仅为82.85%,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

实验过程中,重点监测患者的NSE水平,NSE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神经元细胞内,含量稳定,在出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患者脑部神经元细胞受损,会使得NSE水平异常,这也给临床上判断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6]。如实验结果中表2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SE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10.23±2.02)μg/mL、(17.27±2.31)μg/mL,相比之下关注患者的NSE水平更低,表示其神经损伤程度得到更佳的缓解。其次,实验中还重点检测了患者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对于患者来说,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下,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功能障碍、咀嚼障碍、语言障碍等,而早期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此类问题的发生,如表2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最后,安全性也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主要优势,如术后并发症情况调查分析来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至8.57%,较之对照组20%更低,(P<0.05)。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有极高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基底节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