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1-06-15 09:26赵建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罗非班血小板预警

赵建云

(国药同煤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0 引言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合征,属于特殊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为逐渐增强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据相关数据统计,约42%左右的内囊预警综合征起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经影像学证实内囊部位存在新发梗死灶,极易进展为脑梗死,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约为60%,内囊预警脑梗死即为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而来的一类脑梗死,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等特点,若不采取早期及时的治疗,患者脑神经可因缺血、缺氧而受到不可逆损害,进而诱发一系列后遗症,甚至可导致终身瘫痪或死亡,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1]。有研究发现,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3~76岁,平均(59.65±10.45)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2~76岁,平均(59.14±10.28)岁。纳入标准:①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发病4.5~24 h内患者。②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者;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凝血障碍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强化他丁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脑功能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及氢氯吡格雷75 mg(氢氯吡格雷首剂300 mg)治疗,21 d后给予单抗治疗;研究组直接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24 h后,阿司匹林100 mg及氢氯吡格雷75 mg(与替罗非班重叠4 h)治疗21天后给予单抗治疗,替罗非班国药准字为H20041165,由远大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观察3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并观察其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NIHSS评分总分0~42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mRS评分总分0~5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功能恢复越差,残障程度越高。总有效率判定标准[3]: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NIHSS评分下降超过90%,病残0级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下降45%~90%,病残1~3级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下降为18%~45%有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NIHSS评分下降低于17%,或增加超过18%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无效×1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率(%)和(±s)表示,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表2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n(%)]

2 结果

2.1 两组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对比。研究组3个月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对比(±s,分)

?

2.2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为83.64%,前者高于后者(P<0.05),详细结果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对照组为5.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一组少见且预后不良的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亚型,是皮质下梗死的先兆,表现为反复刻板样发作的短暂性感觉或运动症状,24 h内至少发作3次,累及单侧2/3以上肢体,无皮质受累表现,具有症状刻板、发作频繁等特点,该病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脑小血管病、大脑中动脉病变、梗死周围去极化等有关,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其中病情反复波动的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最高,内囊预警脑梗死即为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而来的一类脑梗死,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不良、致残率高等特点,若不采取早期及时的治疗,患者脑神经可因缺血、缺氧而受到不可逆损害,进而诱发一系列后遗症,导致终身瘫痪,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4]。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中较常使用的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疗效,应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替罗非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抗血小板药,该药物的化学本质为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属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GPIIb/IIIa)拮抗剂,可竞争性占据GPIIb/IIIa受体,有效抑制纤维蛋白与该受体的结合,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同时该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促进阻塞血管再通,有较少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5]。由于替罗非班具有极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形成的血栓,持续静滴该药起效快,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强,促进再灌注的形成[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3个月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为83.64%,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替罗非班在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是切实有效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改善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与替罗非班起效快,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发挥早期抗血栓形成作用,后续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从多种途径阻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有关。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对照组为5.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内囊预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临床症状的加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罗非班血小板预警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