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实补虚 探索中职项目式教学

2021-06-15 04:17李永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项目式教学

李永霞

摘   要:探索5G时代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有突破性创新与系统性变革,而且需要围绕教育信息化和装饰行业需求改变建筑装饰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突破学科培养体系的陈旧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进行专业理论和线上线下教学实践的探索,并努力形成建筑装饰设计课的教学特色和“延实补虚”效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延实补虚;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9-0022-03

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尽管如此,传统的建筑装饰教学却并未完全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主要表现在,学校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绘图、实操等单一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其进行实际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于此,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利用多年的时间,在建筑装饰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试行多个项目式教学,并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为中心,将技能和素养培育有效融合,加之通过实施“两条主线(实和虚)、三(实)三(维)模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因此,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见下图)。

一、延实——项目式教学助力三全育人

“项目式教学” 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将实际项目作为课程任务,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技能;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从而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紧贴建筑装饰设计员、制图员、施工员等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之间的无缝衔接,既减少了企业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培训时间,又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此外,学校通过调查装饰公司对于实习生的岗位需求,又在装饰设计课程中加入了教室、宿舍、单身公寓、多居室、学校会议室、报告厅等不同项目的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和实训理实一体。

(一)利用家装实景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家装设计场景的真实再现紧贴建筑装饰设计员、绘图员等工作岗位的要求。学校将多居室设计项目适时定位为“我心中的家”,通过鼓励学生和家人的深度交流来增加学生热爱“家”的朴实情感,从而借助家庭环境的帮助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学生通过踏勘、量房,将劳动成果转换成原始图纸,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用心设计将其变成可视、可行的方案成果,从而扩大对职业的热爱,完成从“小”家到“大”家的升华。

(二)通过全程实例促进立德树人

项目式教学过程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善沟通、有创意、能实战的合格设计员为中心,通过对沟通技巧的学习和实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利用量房画平面图的技能训练,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从户型改造过程中综合了解客户的家庭情况、个人需求及风格追求,促进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并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解构重组,完成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通过平面设计过程中把握建筑装饰行业的最新动态,可培养学生对方案设计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对最终成果的展现和实施,学生心目中“家”的样子由模糊变得清晰,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

(三)对接企业实战实现终身育人

通过真实任务,实现从课堂“演练”到职场“实战”的无缝对接。课堂“演练”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快乐和自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行为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报效国家的决心。职场“实战”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通过与河北建工集团房地产公司合作,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渗透进了其在建项目的售楼方案中。除此之外,学生还制作完成了本校新建实训楼的会议室、报告厅的设计方案,从而对学校方案的甄选起到了辅助作用。

二、补虚——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瓶颈

现代教学媒体根据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这些教学媒体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其中主要体现在: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补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和交互功能,弥补课程教学中需要依靠想象完成的部分教学。“补虚”既能将现实中学生不易看到、难以看清的构造等场景,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成系列教学资源清晰呈现,达到不在现场胜似亲临现场的目的,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将设计等难以表达和想象出来的虚拟场景用VR、MR技术呈现出来,进而通过学生交互选择、自主控制,达到虽未建成胜似建成的效果。

(一)信息化生态环境适应时代发展

通过教学研究,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教学方式,亲自制作微课,开发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并先后在学校、行业及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成长为具有信息化素养的新时代教师;通过课程实施提高学生全方位搜集、处理、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各方面的职业素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基本构建起以课程为载体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及资源共享模式,并期望达到向其他学科领域辐射的目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学习实践的热情,同时,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也将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趣味化教学增强学习体验

针对理论知识和技能中较难掌握的部分,团队量身准备了系列微课、动画、量房口诀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资料,从而将晦涩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以适应学生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模拟了装饰公司的工作岗位分工,这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放过每个设计的细节,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上述这些经历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职业岗位就业能力。

(三)技术助力突破教学瓶颈

在建筑装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普遍难以想象的施工工艺和工序,可通过使用视频的“直观演示法”获得感性認识,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对于需要学生亲自实践的内容,可采用现场连线的方式观看施工图在现场的落地效果,既能起到事半功倍、不到现场胜似到场的效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训基地紧张、施工现场危险、材料消耗大等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普遍难以想象和构建的空间设计概念,可运用酷家乐软件及3Dmax等软件的三维立体等手段实现三维建模,并配合线上店铺里的建筑装饰材料,实现VR全景看房,将抽象枯燥的设计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重点理论知识既可通过智慧职教慕课中的微课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还可以通过“智慧校园”APP上的“移动学习”版块、施工工具上的二维码打开校园网上的数字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综上,项目式教学以身边真实的工作案例引出学习任务,实现所需即所学、所学即所用,契合建筑装饰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分步骤任务驱动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学习方法的多种融合,并利用实景、实例、实战达成三全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

[2]赵志群,陈玉琪.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教育信息化,2018,(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9-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

[4]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J].教育研究,1999,(07).

[5]李文英.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日本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6]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史乘楠.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AutoCAD建筑装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

[8]郭春华.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及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

【责任编辑 李红霞】

猜你喜欢
建筑装饰设计项目式教学
浅析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
探析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机制专业MATLAB软件课程项目式教学研究
浅论房地产建筑装饰设计中的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