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策略探讨

2021-07-08 06:29杨雪赵军
中国肿瘤临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奥希替尼外显子本例

杨雪 赵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北京市 100142)

患者,女,初诊年龄45 岁,既往体健,否认吸烟史。2016年8月9日因咳嗽入院,行胸部CT(图1A)提示右肺上叶结节影,大小27 mm × 25 mm,分叶状,周围可见毛刺;双肺弥散分布粟粒状小结节影。2016年8月18日行活检(右上肺占位):腺癌,以腺泡状及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免疫组织化学:ALK-Ventana(-),ROS-1( 弱+ ,40% ) 。基因检测(ARMS 法)示EGFR(19 外显子缺失突变)丰度4%,KRAS 未见突变。完善分期检查后诊断为右肺上叶周围型腺癌,cT1N0M1a,Ⅳa 期。

2016年8月31日开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qd)治疗,最佳疗效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 个月,服药期间出现皮疹3 级,肝功能损伤1 级,脱发1 级,对症处理后好转。2017年3月12日复查胸CT 示双肺及胸膜弥漫粟粒样结节较前增多、增大(图1B)。考虑疾病进展。血液基因检测(ARMS 法)示EGFR无突变。2017年3月23日开始行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4 个周期,2 个周期评效SD,4 个周期后评效疾病进展(大脑、小脑新发多发转移,图1C,图2A)。2017年7月1日再次行血液EGFR 基因检测(ARMS 法)示EGFR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EGFR 20外显子T790M 突变。2017年7月10日开始口服奥希替尼(80 mg,qd)治疗,最佳疗效SD,PFS 为5 个月(图1D),患者脑转移在奥希替尼治疗后完全消失,且在后续随访过程中未再出现脑部病灶。

2017年12月发现双侧乳腺肿物,并进行性增大(图1E,图2B)。2018年2月7日行超声引导下双侧乳腺肿物+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少许低分化癌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支持肺腺癌转移,ER(−),PR(−),HER-2(+),Ki-67(50%~75%,+),TTF-1(+),NapsinA(+),GATA3(−),ALK-Ventana(−)(图3)。乳腺肿物基因检测提示EGFR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c-MET 基因扩增(二代测序,MET 拷贝数=6),未见其他基因突变/扩增/融合。2018年2月口服奥希替尼(80 mg,qd)联合卡博替尼(40 mg,qd),最佳疗效SD,皮疹3 度,对症处理后疗效不佳,2018年9月改为克唑替尼(250 mg,bid),最佳疗效SD(图1F),口服5月后再次出现皮疹3 级,不能耐受停药。停药后颈部、乳腺肿块逐渐增大。后行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化疗4 个周期。化疗后最佳疗效SD(图1G),目前在定期随访中,未见疾病进展征象,末次复查时间2020年11月(图1H,图2C),治疗经过见图4。

图1 肺部病灶治疗前后影像

图2 脑部病灶治疗前后影像

图3 肺癌原发灶及乳腺转移癌病理检测

图4 治疗经过总结

小结 本例患者为EGFR 突变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经过多线治疗后目前已获得4年以上生存。患者初诊时肿瘤组织存在预后相对较好的EGFR19 外显子缺失的敏感突变,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可选择的治疗模式包括一、二、三代单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EGFR-TKI),EGFR-TKI 联合贝伐珠单抗或EGFR-TKI 联合化疗。但在2016年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并不多,OPTIMAL[1]、WJTOG3405[2]研究分别表明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EGFR 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能够显著延长中位PFS(厄洛替尼:13.1 个月vs.4.6 个月;吉非替尼:9.2个月vs.6.3 个月)。EURTAC Ⅲ期试验[3]也显示,厄洛替尼对比化疗治疗EGFR 阳性NSCLC 患者的中位PFS 更长(9.7 个月vs.5.2 个月)。本例患者一线接受吉非替尼治疗仅获得SD 最佳疗效,PFS 为7 个月,与多个Ⅲ期临床试验的中位PFS(9~13 个月)存在差距,考虑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 突变丰度为4%,属于偏低的水平,可能是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另外不除外患者在初治时即合并伴随基因如c-MET 扩增、TP53突变、PTEN 突变或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高表达等不良预后因素[4],但由于当时检测手段的局限性,该患者并未进行多基因测序及PD-L1 表达的检测。

患者二线治疗接受了标准含铂双药化疗后出现全脑多发转移,与EGFR-TKI 耐药后二线应用化疗相关临床研究的PFS 数据基本一致。而脑局部进展可能与化疗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相关。考虑患者在化疗耐药后检测到T790M 突变,奥希替尼对于脑转移效果佳,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高达70%[5],且患者并无脑转移症状,因此在三线选择了单药奥希替尼治疗,而未联合脑局部放疗。

患者在奥希替尼耐药后进行基因检测,发现EGFR 19 外显子缺失敏感突变仍然存在,同时合并c-MET 基因扩增。MET 扩增是奥希替尼最为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占7%~24%[6]。MET 属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参与细胞信息传导、细胞骨架重排的调控,是细胞增殖、分化和运动的重要因素。MET 扩增可导致PI3K 通路激活和肿瘤耐药[7]。MET 抑制剂可以阻断c-MET 信号,双重抑制两种PI3K 通路上游激活蛋白(EGFR 和c-MET)可能会产生协同治疗效果[8]。目前已上市的多靶点METTKI 包括卡博替尼、克唑替尼等,及单靶点MET-TKI如沃利替尼、卡马替尼等。目前多采用联合治疗模式以避免c-MET 扩增导致奥希替尼耐药。TATTON 研究[9]显示,奥希替尼联合MET 抑制剂沃利替尼对于EGFR-TKI 耐药后c-MET 扩增且T790M 阴性患者,ORR 为65%,中位PFS 为9 个月。此外,SAVANN AH 以及EMD Serono 等多项奥希替尼联合MET 抑制剂的研究也在开展中。目前,较为成熟的MET 抑制剂如沃利替尼对于中国肺癌患者尚不可及。本例患者联合方案选择了奥希替尼联合卡博替尼。卡博替尼是小分子多靶点TKI,靶点包括MET、VEGFR、ROS1、RET、AXL、NTRK、KIT。因卡博替尼为多靶点药物,故不良反应相对较大。本例患者因不能耐受卡博替尼不良反应换用克唑替尼。虽然克唑替尼获批的适应证为晚期ALK/ROS-1 融合基因阳性NSCLC,但无论从基础试验还是小样本研究都证实其对c-MET 扩增初步有效。但遗憾的是本例患者因不能耐受克唑替尼不良反应,在用药5 个月后再次停药。综上所述,本例患者采用奥希替尼联合c-MET 抑制剂的治疗方法合理且有效。在应用两种靶向药物联合时,需注意两药是否有协同效应,更要关注两者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叠加。

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EGFR 突变NSCLC 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但如何针对不同的患者(如不同突变类型、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合并症)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仍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而对于奥希替尼耐药后处理,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标准,建议完善奥希替尼耐药后二次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奥希替尼外显子本例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晚期肺腺癌患者奥希替尼后线治疗耐药后基因突变模式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诱导间质性肺疾病后奥希替尼再挑战:病例报道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奥希替尼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1”的加减乘除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