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07-09 09:49贺旭辉余茂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皖西成果应用型

贺旭辉,余茂辉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既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也是高校教育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加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远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要求和教育方法,需要构建新的模式适应教育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看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从教育成效来看,其更偏向于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地方性普通高校如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中,深刻把握,准确定位,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需要深刻思考和精心谋划。

一、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在“创新创业”时代,创业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一举成名”后的欣喜若狂,也能让大学生体会到“一败涂地”后的悲苦凄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让大学生学会创造、感悟和升华这种日新月异的创新创业生活,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正式提出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任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就是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课程为重点,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着力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深度转变的高校。[1]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能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既要懂理论还要会技术。

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来看,就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渠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指引创业方向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模式。[2]创新是教育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教育的成效需通过创业实践来检验,二者密不可分。[3]

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然而,相比较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职业动力不足。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既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上需要从实践教育出发,立足创新,推动创业,进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索

皖西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创新创业示范校,也是安徽省第一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一直以来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皖西学院依托第二课堂,积极探索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计划、三项竞赛+创业行动”的四位一体的“123+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一)搭建“一个平台”

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潜藏着强烈的创新激情、创新意愿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怎样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展现创新成果、维护创新价值,高校没有经验,也少见具体举措。为了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创新价值,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学校为大学生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创新成果的各种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他们完成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申报工作,助力大学生创新成果认证与转化。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重在创新导向和服务功能,通过“跨界融合、平台集合、内外联合”,建成从创意设计-实验论证-成形成品—鉴定认证—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跨界融合”就是在学生创新活动中打破专业概念,通过创新活动招募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平台集合”就是将学校已有的5个省级创新平台,34个实验室集合起来,通过专项开放,为创新团队进行创新创意实验提供论证条件。对于经过论证的设计通过“3D”打印室进行“3D”成形。“内外联合”就是通过与地方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专业企业联合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宣传以及咨询活动。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服务周等政策与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学生开展了1000余项创新研究,其中199项学生创新成果完成专利申请(见表1),参与专利设计的学生达千余人次,第一发明人达105人次,实现了学生专利申报零突破,申请数量和参与人逐年递增、学生创新成果全覆盖的多项突破。

表1 近年学生专利获批情况一览表

(二)实施“两项计划”

学校积极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创业实践实训支持计划。

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投入、持续开展的研发活动,成立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只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中点,在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上,少不了前期的创新研究和后期的成果运用。为此,皖西学院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创业实践实训支持计划,扣合以创新成果展示为驱动源的全链条创新计划。

1.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计划。皖西学院每年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根据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内容,归纳提出具有研究价值或创新思想的研究课题或学习方案,然后进行立项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将这称之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此计划以学生们的专业学习为基础,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开展立于学习、深于学习的创新和实践活动。获得立项的项目,学校通过费用资助、实验室开放等,助力学生完成项目研究。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自开展以来,学校累计资助了1864项研究,参研学生达9000余人。学生以项目研究结果为基础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等,获各类竞赛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此项活动为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我国大力组织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的背景下,学校融合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构建更加完备、更加高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加快形成国家级创新计划——省级“大创计划”——校级研究性学习计划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使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2.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践实训支持计划。作为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无论是创新的积累、创新的条件,还是创新的能力,都不能同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创新成果少见于基础理论创新、高新技术创新,多见于应用创新。生产、生活实践是地方型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创新成果的源泉,创新成果也必须进行生产、生活适用性检验,开展创业实践实训是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成果检验的最好方式。皖西学院通过校内多部门联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首先,学校以“大创计划”研究成果和学生获批的专利为基础,组织开展学生创新成果论证。遴选出设计新颖、有市场前景的学生创新(成果)创业项目,实施特别资助计划,拨付专项的资助资金,用于创新产品研发、中试,创业企业的注册、推广,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成果转化,创业项目落地。再则,学生存在对创业知识和活动的认知不足、创业经验不够丰富、创业能力有限等问题。为了帮助大学生补齐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皖西学院与地方人社部门合作,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通过校内设立创业训练中心,学校累计对350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培训等实训。另外,为了让学生真正接入市场,深刻领会市场运作、员工管理,皖西学院为电信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在校内共建校园体验电店,店面经营按照电信企业的设置模式完全交由学生运营管理。校园体验店自创立以来,学校推荐了400余名创业项目负责人进店创业实践。

(三)组织开展“三项竞赛”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专项赛。

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创新创业能力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兴趣点挖掘和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找到差距,促进创新成果改进。通过竞赛活动论证创新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是高校推进创新活动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1.以“挑战杯”为统揽组织课外学科竞赛。“挑战杯”作为学科竞赛的奥林匹克,倍受高校重视,是目前高校参与度最高、参与面最广、创新层次最深的学生学科竞赛。皖西学院从2006年开始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赛并以此赛事为统揽,分学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未来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两项赛事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覆盖。为配合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带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对接各项学科竞赛赛道,学校更是组织开展学科竞赛专项建设活动,以学科竞赛工作引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比赛被列为学校重点专项赛事建设。通过学科竞赛专项建设,学校学科竞赛能力和获奖层次都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最新发布的2014-2018年高校竞赛评估排行榜,皖西学院排名277名,在同等院校中排名前列。仅2018年,皖西学院学生就在省级以上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奖项616项,其中学生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达到了59项。学科竞赛成绩充分显示了学科竞赛建设成效,也充分发挥了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创新成果。

2.以创业为导向组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作为“挑战杯”赛事的重要组成,是课外科技创新作品的市场化论证,是最早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传播进校园的活动,启蒙高校创业教育。皖西学院是最早接触创业计划竞赛的高校之一,也是最早在校内开展此项活动的高校之一。从2005年开始,皖西学院连续组织了十余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赛事搜寻学生创意、传播创业知识、遴选创业项目。自活动举办以来,共有近千个学生创意项目、4千余人次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数十个项目通过比赛论证,落地开花。从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中,学校所选出的16件创业作品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获得了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4项。

3.以应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成为创业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创业是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必然选择,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业项目既必要又有意义。[4]但从企业经营的逻辑来看,互联网创业基本上都是落脚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由此,皖西学院在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赛时,重点强化创业项目的应用前景,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提升。竞赛项目组织中强调项目要结合生活、结合地方特色、结合资源条件进行设计。竞赛考核的重点是生活服务的便利性,地方产业的适应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竞赛组织上,采取由学校创业学院负责,多学院联动,多专业交融,多学科论证,多层级实践的竞赛体系,多维度全方位项目培育与实践,多轮次反复进行项目打磨、优化。近年来,学校共组织了多届互联网+创新创业专项赛,1100多个团队、5000余人次参赛,245个团队进入校级决赛,120多个团队参加省级竞赛,共获国家级铜奖4项,省级金奖6项、省级铜奖银奖40余项。通过比赛,让学生切身体会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也检验了学生的创新成果应用性。

(四)推进创业行动

为了推进大学生创业行动,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行动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经历过创新论证、创业实践、竞赛检验,从创业能力体系培养走过的项目、学生团队,具备了创业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但总的来说,缺少资金、人脉和经验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直接将学生团队、项目放在市场大潮中去淘,可能金子还会被淘成沙。在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需要给学生创业以缓冲。基于此,皖西学院与地方政府合力共建大学科技园,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在大学科技园中专门设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完备办公设备与条件,让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可以零成本入驻。与此同时,大学科技园应设立针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符合该扶持资金申请条件的创业学生,可以为其提供2—8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通过搭建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创业的大学生切实解决办公、场地、资金等现实性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展示与交流、培训与提升、创业融资对接等等的创业项目长远发展的需求问题。大学科技园成立以来,学校通过培养、论证遴选了19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有11个项目在园区生根发芽,且发展态势良好,展示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行动力。

总之,“123+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创业实践为抓手,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机地串联起来,“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递进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见图1)。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整个体系的构建对学校课堂教育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普遍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分层次、

三、完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应用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应用型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同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区别开来,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则要大力重视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按照“学得懂、用得上”为标准,构建应用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学习安排上应以创新创业实践需要为导向,需要什么安排学什么,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宽度,特别要注重与创新、实践的结合度。实践学习安排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的实践能力一定“用得上”,注重创新的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实用性。构建理论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应用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凸出对创新的引领与支撑

激情满怀、敢于挑战是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但青年大学生创新激情往往被掩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通过政策引导、条件创造、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释放出来。政策上可以通过学分安排、物质奖励、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认证等鼓励学生创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通过实验室开放、资金支持、技术帮助等支持学生创新成果实现。通过场地提供、资金整合、市场运营、无偿指导等帮助学生实现创业企业市场运营。

(三)推动内外结合的创业实践对接

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起步晚,办学时间短、资源有限。通过借鉴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经验和方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破除校园思维,面向广大社会,深度把握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经营实践基地共建、人员培训与课程共同开发、投融资合作等,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需求有序对接,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资金支持,利用非营利机构、天使投资的项目资本,以及借助企业成功人士的深度介入和无偿指导,构建学校搭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内外结合、完整生态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5]。

(四)构建接续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持续培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依据学生学习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设计安排不同重点的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内容,不同的学习年级、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构建从低到高、从基础到提升、从创新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接续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猜你喜欢
皖西成果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回马枪
回马枪
回马枪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