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研究

2021-07-11 23:12陈才烈陈涛林鉴军李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创业教育双一流

陈才烈 陈涛 林鉴军 李为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完善创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创业教育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文章对西部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现状,发现部分西部高校存在对创业教育不重视、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空洞、创业文化氛围不浓,以及教育目标功利化等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升师资水平、开设“理论+实践”多学科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实施创业训练计划、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等建议,旨在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治理能力,突破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创业教育;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1)02-0278-11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根本目的在于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全面发展[1]。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可以认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但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起到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作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探索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责任担当。

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凭借自身专业所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岗位。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就业难”高潮的到来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也促使有能力、有创意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调研发现,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的缺乏、学校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培训的欠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等多方面原因,西部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普遍并不强烈。在新时代背景下,西部高校创业教育应当遵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学科建设,提升创业教育治理能力,方能提升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3]。事实上,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西部高校既要找到既有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又要在已有经验中探寻新的路径,建立推进创业和创新学科融合的新模式,积极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一、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学术进展

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无论是理论阐释还是实践探索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學术界在关于是否可以教授创业的问题探索中从未得到明确的答案,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上仍然见仁见智。随着通过创业教育及其训练培养未来创业者正确创业态度实践活动的逐渐普及[5],高等院校对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和培训的需求亦不断增长。尽管目前学界对真正的创业是否可以像其他学术领域一样进行教授还缺乏共识,但创业教育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迅速发展。

在实践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根据黑龙江大学、江苏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的具体情况介绍创业教育的相关经验;王琼[6]建议要重视学生兴趣,注意学习方法和学生能力训练,进行多学科的团队协作;黄兆信[7]提出“要营造创客文化,开发创客课程,重塑教师角色,打造新型师资,帮助学生‘创造性学习;张旭[8]提出“要以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为抓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开展校际合作,提升跨区域创业教育交流水平”。事实上,目前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仍然聚焦于经验探索,较少理论突破。

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检索2018—2019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最终获得53 650条记录,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成果6 718条,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表明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分类检索,尤其是精心研判创业教育研究各领域文献的分布情况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聚焦于创业教育内涵和存在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理性探索。在内涵解读方面,姜慧[9]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尹翔[10]认为,创业教育是以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基础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服务;王焰新[11]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拔尖人才为核心,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跨学科教育。在问题研究方面,杨晓慧[12]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专业化、一体化、科学化发展;李伟铭[13]认为,创业教育存在“课程设计不合适、师资缺乏、模式落后,以及支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方志刚[14]认为,创业教育系统存在“创业体系不健全,培养方案不符合实际,创业实践平台缺失”等问题。可以认为,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教育研究关注更多的是其内涵与问题分析,对创业教育治理问题涉及甚少,存在学术断档情况。

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创业教育治理视角,对部分西部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调研,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西部高校创业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研设计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专题调研、面对面深度访谈等方法,真实了解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对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西华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各个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和正在接受创业教育或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和问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2)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治理和创业的认识;(3)大学生期望了解创业教育哪些方面的知识;(4)大学生创业将要面对的困难和对高校创业课程开展存在的困惑。

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950份,回收问卷898份,其中有效问卷876份,深度访谈18人次。通过对问卷及访谈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调查组发现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二)结果分析

1.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实践与理论分离

调研发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关于“高校目前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治理现状”的调查中,认为“学校不重视”创业教育治理的大学生占27.2%,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都在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仍有近2/5的被调查者反映“不知道”高校有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组织机构。

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实践者,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但由于缺乏创业教育经验,我国只有少部分教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历[15]。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以及大部分师资对商业环境不熟悉,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许多挑战。事实上,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只有少部分同学可以选到创业类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对报名参加全国性创业比赛的学生组织相关培训,传授相关创业知识,而且多集中于理论教学,缺乏将创业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践环节,大学生很难从中获得真正的创业技能。(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明显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对创业教育的整个体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学校组织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计划基本都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形式大于内容,重在怎么做PPT和创业策划书,只停留于形式创新,学生无法体会到真实的创业环境,自然也无法体会到创业者的精神和技能需求。(3)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课程管理混乱。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类课程大多停留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创业教育和创业过程缺乏校外企业家的专业指导,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此外,大多数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对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应有了解,整个创业教育过程更像“纸上谈兵”,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迫切需求。

2.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高校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比例不尽相同:其一,部分“985”“211”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约有92%的大学生不会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高素质生源在创新创业就业方面趋于保守,但毕业后期可能会选择机会性创业,改善物质条件,培养综合能力;其二,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完成学业后自主创业,以创业解决就业;其三,二本类高校学生对创业比较犹豫,65%的学生想创业又怕失败,在校期间缺乏系统思考和专业培训,对于创业和工作更倾向于后者。究其原因,这与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有关,而创业文化氛围无疑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总体来看,西部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西部高校缺少创业成功的标杆,多数人并不看好高校大学生创业,认为大学生创业毫无经验,尤其是大学生没有经验应对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没有余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能力完全熟悉国家的各类法律法规,所以在创业的萌芽期就会被各类不可控因素阻碍,从而导致创业及创业教育被束之高阁。(2)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既要面对政策和实际支持不够等影响,也要面对税务负担重等经济问题,他们在创业之初大多会面临房租、社保公积金、水电物业费、买进设备等巨大开支,就算有勇气踏出创业第一步,但由于缺乏老师的创业指导,无法及时获取相关资金支持,大多數创业项目在开始之后就处于停滞状态;(3)在西部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高,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创业环境不够稳定,有待大批有志之士参与建设与发展过程。

3.部分高校创业课程非体系化,创业基地停留于形式化,教育治理效能不足

调查发现,几乎50%的西部高校没有专业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治理效能不足。73%的大学生认为,“选择创业课是为了获取学分”,25%的大学生是来“体验创业实践环节,学习创业者的精神和素质”,仅有2%的大学生希望系统地“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毕业后打算直接创业”。

在对获得创业知识技能途径的回答中,55.6%的大学生希望能够进入学校的创业基地实践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创业基地停留于形式化,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也无法切实帮助他们孵化创业实体。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高校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需要将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大学生将理论课堂所学的内容落地,还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在期望“创业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形式”方面,75.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包含一对一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59.8%的同学希望能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提升创业技能;72.1%的同学希望创业者现身说法,让榜样的作用更加直观和真切(详见图1)。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与社会接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认为,部分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未能体现创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治理效能不足。

三、我国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彰显,在学校政策、教育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并未充分体现教育主体各方的利益旨归,依然存在“人为”主导等问题。究其原因,核心因素在于西部高校创业教育治理能力不足,尚未充分显现出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特征。

笔者对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详见图2。

(一)创业教育治理定位不明确,目标功利化

部分西部高校在创业教育治理中定位模糊,不能准确定位学校的教育治理角色和治理责任。目前,许多西部高校希望通过创业教育来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来缓解“就业难”的压力。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容易偏离创业教育初衷,比如单纯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直接等同于缓解就业压力,或是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大学生如何开创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讲解创业的步骤,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创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没能构建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应有的育人作用。

事实上,高校创业教育不应该成为就业的“缓冲区”,而应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使创业教育围绕新时代育人新目标,而不偏离教育本质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高水平人才。此外,不应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应关注如何培养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明确发展定位,深入了解创业教育内涵,建立健全现代创业教育体系,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要切实抓好校企合作制度,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学校的自主办学和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学生—企业一体化的治理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协同。

(二)创业教育面向的群体较单一,受益面模糊

调查发现,不少高校把创业教育仅仅当作促进学生就业的工具,更关注创业教育的结果是否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倡导的是创业群体大众化,将创新的参与群体范围扩大化[16]。但是,许多西部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这类课程。高校本应该是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但是却主要集中于大四学生,无疑是把创业狭隘地定义成了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途径。事实上,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无法更广泛地传播到“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让凡是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都能够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并且从创业教育中直接获益。虽然实际创业的大学生终究是少部分人,但是在高校大范围普及创业教育、培育创业精神显然是必要的[17]。目前,高校创业教育面向的群体和开展的目标过于单一和局限,创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和加强。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使创业教育真正惠及每位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其个人职业成长生涯,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18]。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得到扩大。实践中,针对低年级大学生,重点是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新意识;针对中高年级大学生,重点是鼓励他们参加创业课程和各种创新计划竞赛;针对毕业生,可以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实施创业行动,让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相结合。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环节联系少,实施过程中教学指导流于形式,缺乏“治理”意识

除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存在问题之外,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虚而不实。调查显示,35.5%的大学生表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内容“华而不实”,拔高的理论对于他们来说空洞乏味。某些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穿插在就业指导课、专业技能实训课或企业家讲座中,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这可能让大学生觉得创业是一件离他们很遥远的事。二是创业活动缺乏“实战”性。部分高校在将创业教育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本末倒置,将关注重点放在活动的反响或者材料的收集上,而忽视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创业需求。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教授大学生什么是创业精神,什么理论和工具能够帮助其做好创业前的准备;另一方面他们必须专注于实用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特定的领域寻找到自己的创业机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没有创造相对真实和科学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如同做游戏,直接影响了创业技能的获得。调查显示,虚拟的环境并不会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复杂与艰辛,他们也不会感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缺乏应有的紧迫感,从而必然会忽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设计[19]。

四、加强创业教育治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调研发现,为今后创办企业做积淀而学习创业技能的大学生约占11.1%,而77.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面对不同情况仍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提供有針对性的创业教育方式和内容。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让所有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更不能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而是要在将创业教育理念普及到全体大学生的同时,为某些有较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精、尖创业项目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支持[20]。

在对调查对象需求层次的分析中发现,排在第1位的需求是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占比6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希望在创业教育中了解和学习第一课堂提供不了的社会经验,从而提升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的竞争力。在相关社会技能的学习中,大学生最迫切的愿望是提升人际技能;37.5%的大学生希望学校教育能倾向于素质教育,培养实践动手能力;31.5%的大学生希望创业教育和创业比赛相结合,这样不仅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在竞争环境中体会创业的艰辛。

可以认为,在进行科学的需求预测之后,创业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开展模式和内容,既要依循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和优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样的“创新”“发展”即是创业教育治理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创业教育治理效能

研究认为,推动创业教育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在于促进创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增强创业教育的治理能力,提高创业教育的治理效能。首先,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培养方向。培养创业型人才应以服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为中心,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为重点,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2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以服务大学生为目标,将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学习需求视为核心诉求[22]。在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三,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时重视大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大学生有权参与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评价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安排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自己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效果[23]。根据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应及时有效地提供反馈,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需求和收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技巧。此外,通过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受到重视,在增进师生关系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继续参与教学评价,最终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实践环节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在受到良好专业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培养其创新精神、领导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系列大学生创业大赛逐步进入大学校园,创业教育理念开始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对于高校而言,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创业教育则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建设创业课程体系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关键和基础作用,高校要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在课程安排方面,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内,使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业课程体系中。此外,教师资源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建设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因此,各高校不仅要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来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还要组织相关创业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创业教育专业技能[24]。

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特点。高校应结合学分制安排,提出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践课时须达50%的要求,并且纳入学分统计之中,以此来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学校应设立创业奖学金,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资金和场地支持;对于部分休学创业的大学生,应保留其学籍,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创业比赛活动,以创业活动反哺创业教育,帮助创业成果向市场转化,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师生要经常开展创业交流、经验分享、情感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三)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过程必然面临多种风险,例如财务风险、竞争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25]。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学校要教授学生规避风险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教育中的多学科环境会帮助学生接受不同的学科文化,从而培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新時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创业者需要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必须储备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显然,高校学生培养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创业教育要发挥理论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结合新媒体等先进教学方式和融合多个学科开展辅助教学,进而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26]。

经济学是一门通过研究相关经济学规律来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学科,将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认识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也能通过经济学科的学习实现学生宏观思维的开拓。管理学是一门力求通过研究管理规律、探讨管理方法来建构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学科,创业过程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将管理学知识融入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创业教育的实效,也能拓展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思路。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一般意义上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治疗如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培养健康心理,以发掘和完善个性,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也理应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其中包括政治、心理、道德、职业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化知识,这不仅会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也会将一些社会调查方法运用其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因此,构建多学科设计和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提升和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综合效能。

(四)以创业训练计划为实践平台,增强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各大平台的支撑,在5G时代来临之际高校还应当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合理运用线上平台进行宣传似必事半功倍,这样不仅能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对于参与者来讲也更有吸引力,有助于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网络的便利性和直观性已为社会所认可,其具有广泛的受众和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27]。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平台对接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推广创业相关信息,传播创新创业正能量。在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群体中,微信和抖音用户规模十分庞大,为了更好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除了采用静态的文字模式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拍摄小视频或者给相关创业扶助活动开直播的方式,使创业教育不再形同虚设,而是深入大学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已经有了创业项目的初创者而言,可以为这类群体开发一款创业服务APP,在这个APP中植入创业政策的相关信息,提供创业服务,促进初创者顺利开展创业项目。另外,还可以开展在线创业项目的评比,线上评比的辐射范围比线下评比更大,大学生参与性强,而且能让学校了解到更多的真实需求。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觉得在保证公正性的前提下线上评比更加合理。例如,为了使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重庆市政府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委托下,鼓励高校开展三项创业教育,分别是“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业”和“提升你的企业”,英文简称为GYB、SYB和IYB,对参与创业培训的教师按规定发放创业培训补贴。在这些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活动中,

高校大学生不仅提高了创新创业的热情,也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从而由被动变主动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

(五)以校园创业文化为纽带,推进高校整体创新

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能够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如举办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校级、省市级、国家级及国际级创新创业比赛来营造创业氛围,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实践创业流程、新的创业理论,不断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同时他们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自身项目的认识,利于创业项目的优化。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创业大赛的奖励机制,应该使其更具有可持续性,除了相应的奖金发放外,还可以奖励一些创业所需的人脉、平台、实训资源等,例如给获胜团队制定高质量的导师引路计划,配备“1+1+1+1”导师帮扶,加速创业项目的成形速度。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商共建培训项目,搭建产学研平台等,深入探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开展创业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在各行各业表现突出或创业经历丰富的企业成功人士给大学生开经验交流会;或者采取当前流行方式,如直播路演、沙龙活动,或者采取打卡开奖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热情。对于成形的初创者,除了在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与场地支持外,还可以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法律援助以及政策咨询、免费工商注册、财务税务代理等服务,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升创业实效

和整体创业能力。

西部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五、结语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在基础设施投入,如孵化园区、课程设置等方面,亦或是在创业意识培养,如学生参与度和学校关注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创业人才培训学院和创业发展研究机构,为学生的创业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还有大量高校未能制定系统和长远的创业规划,迫切需要健全完善创业教育治理体系。在“双一流”建设

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问题[28],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在推进创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除了认真贯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创业教育政策外,各高校要将各项措施具体化,构建层层递进的通识教育、创业专班、重点教育、精英教育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例如,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因此可以针对大一所有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经过一年的创业教育,某些大学生逐渐有了创业的想法和意愿,对于大学二年级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开设创业专班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对于有创业意愿和规划的大三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创业重点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和将创业想法落到实地的项目孵化水平;针对大学四年级实际参加创业的学生,开展精英教育,主要进行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教育。创新创业、学科发展、校企合作都是培养创业人才的有效措施,在校友企业、大学科技园以及孵化园开展协同创新、跨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西部高校承担着创业人才培養的使命,在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下,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式建设合理高效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探索和构建西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西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辉.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之道:访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6):16-18.

[2]新华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文)[EB/OL].(2019-11-05)[2020-01-08].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C4J.

[3]教育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68-75.

[4]陈岩松,甘静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链式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8(8):84-87.

[5]韩冠爽,吴术豪,黄兆信.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16-18.

[6]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99-101.

[7]黄兆信,刘燕楠.众创时代高校如何革新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41-46.

[8]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9]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10]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1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1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3]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14]方志刚,高云,郝晓亮.“三层四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与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13-117.

[15]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16]邢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问题及体系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24.

[17]颜先卓,王志军.高校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75-179.

[18]邓建平.创业教育模式建构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36-38.

[19]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20]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11.

[2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陈琼秋,郑天翔.学生需求导向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以浙江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10-11.

[23]黄扬杰,吕一军.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8):81-87.

[24]吴俊,吴蓝岚.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55-58.

[25]陈从军,杨瑾,姚健,等.大学生创业风险认知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76-181.

[26]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11.

[27]张颜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要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4):85-87.

[28]王战军,刘静.构建中国特色评价体系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6):58-65.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CHEN Cailie, CHEN Tao, LIN Jianjun, LI Wei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has made clear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o know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Problems including little attention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ague and general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poor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and utilitarian education goals exist in some western universitie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carrying out a “theory + practice” multi-disciplinary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campu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reak through the weak links in the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governance

(責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创业教育双一流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