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导入策略与实践操作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节奏音乐课堂教学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一、对导入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内心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1]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教师正式实施教学内容前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2]导入的是否成功关系到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正如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3]因此,教师大都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和实践了一些导入方式,例如: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谜语导入、律动导入、游戏导入、画图导入等等。那么,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目的是什么呢?

1.“激趣论”

有人把音乐教学中的导入看成是音乐作品的前奏,结构短小,未成曲调,先有其情;就好像是一场戏剧刚刚拉开了序幕,观众的目光都聚集在舞台上,大家对结尾都有无限的猜测。特别是在新授课时,教师更是想尽办法让课堂导入变得新颖别致,以期望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基础论”

导入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应与整个课堂教学割裂开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下来后,课堂的导入形式可以是A,也可以是B。然而真正有效地导入应像春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导入是开始,也是桥梁。

分析:在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学生为本,还原音乐教学的“真味”。本真教育理念结合音乐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学习课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延展性学习”。显然,学生在正式学习新授课前,已经有了一些准备,那么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有一定的指向性,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快速高效地进入“针对性学习”。

二、导入的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尤其是新授课的教学不应是说相声、讲评书,它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活动。[4]新课导入必须目标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起到搭桥铺路的效果。[5]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笔者发现导入环节的指向性不明确,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导入环节设计的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

1.立足“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教无定法”。但是在“激趣论”的影响下,很多时候,导入环节只是一个引子,无足轻重。导入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者既定的教学路线,为接下来的教学找一个由头。例如以下案例:

(1)有趣味,无乐味。在讲《萤火虫》 一课时,教师带来了这样一条谜语:“身穿电光衣,夜行青草里,暗里发亮光,日里看不见。这个小动物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猜出是萤火虫。“那同学们对萤火虫了解多少?”生答:“萤火虫到了晚上会发光,一闪一闪地,真可爱”;“萤火虫会飞来飞去”……教者顺势引导:“那我们歌曲中的萤火虫又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来听听看!”这是一个常见的“猜谜语导入法”。但是这样的导入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能貌似自然地揭题而已,实则导入太过于老套,普通,意义不大。

(2)有音乐,无目标。在欣赏《圆圈舞》(墨西哥民间音乐)这一课时,教师特意穿上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服装,并戴上了一顶符合音乐情绪的帽子。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和着音乐跳起了墨西哥舞蹈。不难发现,教师本身的素养很高,随乐而舞,学生很新奇,可是这样的导入,虽然煞费苦心,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原本的目标,学生会因过多地专注于教师的形象而缺少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自我展示发挥的阵地。

(3)重技术,无艺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使用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自然在课堂的导入上也十分常见,但是有很多情况下,多媒体这种非艺术的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上被滥用。例如这样一节课:

在教授《长大要当宇航员》的导入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关宇航员、航天器、太空宇宙为主的介绍视频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似不但掌握了歌曲,还额外地了解了丰富的航天知识。

2.立足“生学”

学生学习的最好状态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下,学生能完成求知欲的自我实现。教师的教学就是不断地发现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如果不了解学情,教学的实际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或与学生的学习期待背道而驰。[6]要使教学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前有怎样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困惑,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变得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导入,新课时力求做到如下案例的效果:

(1)生活化。一位教师的节奏导入环节:首先教师从感性认识入手,将日常烹饪中切包菜、打鸡蛋、炒菜,刷碗等画面,另外配上音乐给学生听,并提出问题“这些声音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仔细聆听之后发现,这都是一些很有规律、并且富有一定的节奏感的音乐音响。并且学生能根据课件里的节奏图片选择能很快地意识到“切包菜、剁肉泥”的音响几乎和我们学过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很类似,短短几分钟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趁热打铁,从兴趣点入手,继续追问“大家还能想到在平时生活中与今天所学节奏类似的有特点的音响吗?”师生自此展开讨论,师生、生生互动,分析并联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节奏,导入一句经典的话:“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其实不光是音乐,我们的生活也处处离不开节奏。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惊喜地发现“敲门的声音类似于三连音节奏”、在运动会上加油打气的常用语“加油,一(1)班”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吗等,从而感悟出“音乐中的节奏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提炼升华”。

(2)本真化。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导入算得上见多识广,加上年龄和心理上的变化,结合教材特点,有些新课的导入不需要太过新奇。最为有效的办法是:上课开始前,教师直接阐明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叙述和有效的设问,引出学生在“准备性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导入:“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歌是创作的源头。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名族音乐出发,去溯流探源。先请同学们来分享,你在预习时的收获。”

(3)艺术化。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其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即审美教育,集听觉、感受、创作、表现和情感于一体。如:在低年级学段教唱《钟》《包子、剪子、锤》等节奏欢快、节拍明显的歌曲时,教师采用律动或舞蹈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做出相关动作反应,以达到无意识的学习。

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导入的形式样式繁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优劣之分。同样的导入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教材、教师来说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当对导入有清晰的认识,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结合学情灵活多变地实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对导入的实践操作

结合目的分析与形式的讨论,这里列出了一些笔者常用的导入方式:

1.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是一种常见的音乐课导入方式,对后续课程的理解与演唱时很有帮助,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导入形式,简单而有效。正因为简单,往往会有些片面,对学生音乐灵感的启发还不够,有时候是可以在听赏音乐之后加上提问的,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更好地完成课堂目标。

2.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首先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语言功底进行挖掘,进行整体考虑构思,既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要考虑课堂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不过分夸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展开合理的想象。

《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语言铺垫,结合歌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与妈妈的点点滴滴,走入故事,走进音乐,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一起去理解这首歌曲。

《小星星变奏曲》中,教师通过分段听赏,每段结合语言引导学生:孩子们,音符密集起来了,就好像小星星跑起来,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有的躲在了厚厚的云层里,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颗星星在小声哭泣,这又是为什么呢?哦!原来他迷路了,和同伴走丢了,我们大家快来帮帮他吧。通过这样的生动有趣的语言,孩子们就好像真的处于神秘的星空中,看见小星星眨眼,微笑,甚至是哭泣。一首很长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起来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音乐就这样被消化了。

3.游戏导入

低年级学生偏爱游戏的导入,这是他们的天性,不过如何设计游戏很重要,因为这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的玩游戏,而是希望他们能通过做游戏去掌握本节课的音乐知识。

《我是小鼓手》中教师模仿当时风靡一时的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通关游戏,带着学生勇闯5关,每一关解决了一个难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会了歌曲,并且解决了重难点。

四、总结

音乐教学中的导入设计,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结合多种方式,例如说、听、想、动、看等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并且能更好地表达音乐。[7]任何一种导入的方法都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导入而导入,那样的导入只是一个空洞的花架子,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大,尤其是在学生已经预习的情况下,导入的设计更不应该自欺欺人。在素材的选择上,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依旧出新,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艺术性地展现。

猜你喜欢
节奏音乐课堂教学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轻快漫舞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音乐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音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