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33”模式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探究*

2021-08-11 06:04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敏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周敏

一、要点解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233”模式解读

(一)科学解构:“233”模式的意蕴内涵

双主体论:现代德育中的双主体理论,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自觉、有效地展开与参与德育教育活动。教师要明确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而基于“亲其师遵其道”的思想,在日常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中,要注重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发挥人格魅力、树立道德榜样。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要求学校在制定爱国主义目标、安排爱国主义内容、运用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及方法,均要契合学生主体发展规律。

爱国主义教育“三个维度”目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三重目标指向,价值指向上重在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重点任务上在于打赢疫情攻坚战,在社会视野上将大学生塑造成契合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制定,要从价值指向、重点任务、社会视野上,应着重主义情感、价值、实践三维维度上,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目的及任务。

“三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及方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政与德育角度来看,起点在家庭、发展在学校、定型在社会。这也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的支持,建立三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同时也是要实现教育合力、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取得1+1>2的教育效果。以下是具体的“233”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233”教学模式

(二)意义解读:“223”模式的教育价值

(1)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在全民抗疫攻坚战中,网络上流传着各大高校录制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祝福视频、微博短文等,各地的大学生都以所在地区为立足点,对中国抗疫、武汉抗疫发生,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表现出了战疫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其体现出了大学生们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后疫情时代下,以“233”模式展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有效彰显是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明确自身发展与国家前途一体[1]。

(2)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实现立德树人,不仅是培养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还是高校在新时代实现教育全面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后疫情时代下有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回到了校园,但学习依旧以“云端”为主,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方式,准确掌握大学生云端动态与行为、心理状态的变化,这样既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契机,又是高校革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后疫情时代下,学校“233”模式,建立三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并将爱国主义精神浸润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层面,使得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再者,由于学校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疫情之下依托于“233”模式,展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未来、民族前途的担忧,从而使得大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3)关系国家与社会和谐稳定。后疫情时代下,虽然疫情得到控制,但依旧需要进一步做好疫情防范,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应自觉配合抗疫斗争需要,积极参与抗疫实践活动,维护社会稳定。通过“233”模式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知识,使得大学生有效意识到疫情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积极与全国人民共同抗疫,使得大学生能理性爱国、坚持党对人民的领导,认同与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二、问题分析: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为明确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获取较为可靠的一手资料,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围绕校内大学生,共发放了450份调查问卷(网络300份,纸质150份),可有效回收问卷425份,回收有效率为94.44%。

(一)调研样本概况

调查样本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展开调研。具体样本分布如表1。

表1 调研样本概况

在样本分布中,由于其调研学校系工科类院校,性别比例男性稍多,理工类学生占比也较大,但是整体分布较为均衡,样本数量比例相差小于10%;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各个年级学生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各个年级的学生占比相当。整体分析,调研样本分布合理,数据结论相对可靠。

(二)调研结果

(1)抽象化现象严重。因此,抽象化,是指的大学生心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抽象化,未能联系生活、实践。在调查中,在问及“爱国是否等于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你是否明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否指导如何爱国”方面,情况并非十分理想,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解不具体、不深刻,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抽象”“空洞”层面。中国共产党、国家、社会主义之间内在联系紧密,爱国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然而,网络上、新媒体平台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锋,使得有些大学生在心中出现了“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想法,其导致国家与党、社会主义出现隔阂,使得大学生未能把握国家、共产党、社会主义之间的紧密联系,难以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以至于爱国主义抽象化。(见图2)

图2 疫情后爱国主义教育调查存在“抽象化”现象

在聊及“疫情后是否加强了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疫情期间的网路负面舆论是否参与过维护”等方面,真正参与维护国家形象的仅占18%。很多学生只是浏览过,也质疑过,但是大部分学生仅存在事不关己的侥幸心理。爱国意识亟待加强,爱国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行动力较弱。

在后疫情时代下,要加强大学生对历史、对国家、对共产党的认识,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攻破的课题[3]。

(3)情绪化倾向影响较大。情绪化倾向,指的是大学生爱国主义出现了情绪化的倾向,同时也是无法理性地表达爱国之情。爱国之情,也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发展由衷自豪,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然而,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还存在一定偏差,存在着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缺陷,在谣言、虚假现实的煽动下被利用。65.47%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转发过不实的“造假信息”;56.29%的学生表示,对于一些负面信息存在质疑,不确定信息是否真实。正是由于大学生年轻气盛,很容易受诱惑、刺激的影响,其表现出不理性的爱国行为。后疫情时代下,需要通过有效地教育方式、多样的教育渠道,引领大学生理性爱国。

(三)实践路径:“233”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及路径

1.双主体:实施双主体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大学生坚定爱国、形成爱国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明白爱国的意义。只有让大学生自身了解了爱国的重要性,才能使得爱国成为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可有效将爱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人格与品质。鉴于此,学校要开展“四自”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志强:首先,要自励,从座右铭入手,让大学生将名人名言、座右铭书写在书本、张贴在宿舍上,促进大学生时刻警醒自我、激励自我,告诫自己如何做人;其次,坚持写道德日记,进行自省,通过坚持写道德日记,反省自我行为、避免重复犯错,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再者,开展明星评选活动,加强自信,通过评选高尚明星、抗疫明星、学习进步明星、爱国明星等。在班级、宿舍、社团等营造优良的爱国、抗疫氛围,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优良成长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再次,由学生担任专项事务,促进大学生自强,通过让大学生轮流负责抗疫宣传、爱国事迹宣传等专项事务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给每个大学生设置相应的岗位,使得学校、班级、宿舍、社团等各项事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在岗位职责与实践做事中实现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乐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5]。(见图3)

图3 学生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教师的地位,决定其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学习、成长、实践树立榜样,以自身对民族、对国家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抓骨干,建立辅导员队伍、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都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招聘、在岗培训、晋升考核等系列制度,促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相互协作。在学习培训、经验交流中全方位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与大学生共成长。其次,必须严抓师德,秉承以德育德,要先让教师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师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得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榜样作用的引领下,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6]。

2.三维互动:多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加强情感认同教育。大学生在抗疫过程中的实践,就是自我教育的具体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最佳载体。无论是大学生在疫情期间,配合隔离、参与志愿活动,还是在网上辩驳不实谣言,都是爱国主义行为的体现。借助此点,要面向大学生加强情感认同教育,以“共情”为要点,引领大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会爱国主义的深刻情感,借助中国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对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的了解、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认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抗疫期间涌现的鲜活案例、丰富载体等涵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敬党,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国家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将厚植爱国情怀纳入理论武装体系,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整体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加强价值辨析教育。知之深,爱之切。要加深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学校还要深入展开价值辨析教育,让大学生通过思政理论课、德育教育等,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本质,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应着重了解党的历史、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用红色故事、用抗疫事迹,将爱国的道理讲透,使得大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为何要爱国,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深化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本质、价值、意义的认识。社会、学校、家庭,可通过不同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爱国使命担当[7]。例如,在思想理论课,或是形势政策课中,展开爱国主义、抗疫系列价值辨析教育,加强大学生从多个层次、角度深刻认识爱国主义、加强对党、国家、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

(3)加强实践体验教育。注重通过实践,引领大学生将爱国的认识外化为行,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爱国主义。因此,从行动层面开展实践体验教育,关键是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善行,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教育现象,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则,让大学生一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边在实践中践行爱国行为,要切实参与国家、社会建设与发展之中。例如,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以走访抗疫英雄,以彰显抗疫精神为主题,组织大学生进入医院慰问奋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使大学生能深刻了解抗疫斗争的艰辛、坚决拥护党和政府。(见图4)

图4 实践体验教育

三、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建立三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大学生是热血青年,在网络上尤为活跃、思维上趋于成熟,但是缺乏正确的信息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冲动行事。因此,立足情感、价值、实践三个维度,涵养大学生爱国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引领大学生真正了解爱国主义。

那么,该如何涵养呢?这就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各层级活动入手,秉承以情动人的原则,围绕大学生在抗疫斗争中的表现,促进社会、学校、家庭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其中,社会是大学生将要加入的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最终要适应的环境,要承担起爱国主义宣传的职责,以讲好爱国故事、营造爱国舆论氛围为己任,使得大学生在正向舆论的熏陶、感染下,觉悟爱国之情的深刻与厚重;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之中,围绕大学生校内与校外生活,展开爱国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抗疫一线岗位、开展“收集身边的抗疫故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沐浴在爱国教育之中;家庭是大学生从小耳目濡染的场所,家长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要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在抗疫斗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为大学生爱国敬党树立榜样。

基于此,学校、社会、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三方协作多样化展开爱国实践活动,例如各类主题征文、摄影活动、网上祭奠英烈的仪式等,合理运用抗疫期间涌现的鲜活案例。例如,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军队专业医疗队连夜奔赴一线、钟南山院士高龄毅然“逆行”等等“硬核”举措,使得大学生“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仪式中,加深对爱国主义本质、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构建起从社会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各个角落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依托于“233”模式展开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彰显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从其情感、价值、实践三个维度入手,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疫情这部鲜活且深刻的思政教科书,遵循学生主体发展的规律,改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看法、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本质、理性表达爱国之情,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